世有不平事
    世有不平事
最新公告
世有不平事

频道栏目

查询

标题 作者

最新评论

最新图库
暂未添加该信息。

博客统计
  • 今日数:0
  • 文章数:10
  • 收藏数:0
  • 图片数:0
  • 评论数:17
  • 开设时间:2007-11-13
  • 更新时间:2009-08-26

  • 最新链接
    暂未添加该信息。


    订阅本站的 RSS 2.0 新闻组


    世有不平事主页 >> 文章 >> 散文 >> 浏览信息《给卫星田扇风照镜》

    散文 | 评论(3) | 阅读(6425)
    查看详细访友列表 访友脚印

    星期三   晴天 
    主题 给卫星田扇风照镜

    给卫星田扇风照镜

    公元1958年我13岁,读初中二年级,有幸恭逢盛世,经历大跃进。

    说的是我们那个公社的公社书记。他看人家哗哗啦啦嗡嗡轰轰放水稻高产卫星、小麦高产卫星,官儿也象卫星火箭一样往上窜往上升,自己终于坐不住了。那个时候有句很响亮的口号,叫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他一定这样想,人家亩产108万,我为什么不能12万?人家放了颗0万斤的卫星就当上县委书记,我放他一颗12万斤的说不定能调到地委呢。于是他就开始行动了,和我们村的大队书记联合,要把一颗亩产12万斤的水稻高产卫星送上天。

    你一定会问,放卫星是大人的事,跟你们小孩子屁相干?别急,听我慢慢说。

    一天,公社书记真把历史的重任放到了我们这班134岁的少年肩上。当然,他是先到了校长,校长便紧急通知全校师生到操场开大会。校长用极其庄重的口气宣布:同学们,我们学校接到一项光荣的任务,公社党委通知我们学校到水稻高产卫星上义务劳动,给卫星田扇风透光。学校党支部经过研究,决定将这项光荣任务交给初中部的同学来完成,从明天起停课。希望初中部全体同学师生能以满腔政治热情来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

    给卫星田扇风照镜子!当时,我们这些少不更事的少年,听了校长的动员报告是既兴奋又犯迷糊,兴奋的是我们能到高产卫星田上参加生产劳动,这是多么光荣的事情!迷糊的是虽然校长在动员大会上讲给卫星田扇风照镜的伟大意义,却没讲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班的同学十有八九是是农家子弟,除了犁耕耘作之类的重活,一般的农活大多会侍弄。但要说给庄稼扇风照镜,这样的活儿别说没干过,连听也没听说过!说卫星田是官儿侍弄的田,就象他的主人一样,也特别的娇贵,热了要扇风凉快凉快,倒可以理解,但到底是稻不是人呀,人才要常常用镜子照自己呢,可是水稻需要吗?迷糊归迷糊,按照学校布置,放学回到家中,还是到处乱翻。妈问我翻什么,我说镜子镜子!妈不高兴了,责备我:小小孩子,不好好读书,照什么镜子?

    不是我要照,是学校叫带,是庄稼要照!

    什么,你说什么,在天井剁猪食的我爹,听了也是一头雾水,特地进来问。我只得一五一十把校长的话重复了一遍。这回我爹是听清楚了,却呵呵的大笑起来,笑得我和妈都莫明其妙。他笑够了,才开口说话:你们呀,不,不是你们,是李公社的书记,被虾叔耍了……

    我爹把笑话讲给我妈听。

      原来,我们村的那些种田老把式,一听说平日双脚连田泥都都少沾的书记大人,忽然心血来潮要放12万斤高产卫星,一个个把头摇得象拨浪鼓,谁也不相信一亩地能打出十二万斤的粮食来。其中反对最激烈风凉话最多的便是虾叔。虾叔是我们村的幽默大师,合作化初期还当过初级社副社长,后来思想越来越“右倾”,就被免职了。他听了亩产12万斤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瞎指挥!瞎胡闹!瞎扯淡!什么12万斤,弄不好12万斤我看会变成12人扛!我们那里的方言“斤”和“扛”读音相同。虾叔的意思就是亩产只能收6箩谷,6箩谷12人抬!他的理由很简单,他说,一棵水稻能长多高,你把十二万斤稻谷一箩箩垒在放在一亩田地上,看是稻谷高还是水稻高就明白了这事儿是不是胡闹!

      但那到底是个“人有多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正确的意见谁听得进?那位公社书记还在县报上发表文章,文章除了批判我爹和虾叔这些人的右倾观点外,还摆出了他的科学论据,他的科学论据是在算盘上捣鼓出来的:一粒种子能分孽出多少苗,一棵苗能长出多少谷粒,一斤稻谷有多少谷粒等。那么,一亩地上插上足够数量的秧苗,再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就能达到亩产十二万斤的产量。真是气势磅礴,论据充足,驳得大人们哑口无言(再没有人敢在公开场合冷言冷语了,什么原因不言自明。)这位公社书记也开始把他的理论付诸实践:在秧苗地上播下足够产出十二万斤的谷种,在卫星田上插下足够产出十二万斤的秧苗。事情就这么简单,我们的公社书记对他的试验田进行了堪称是世界水稻史上最高度的密植。不知我们的公社书记的心情跟我们这些少不更事的初中生是否一样,反正我们是在兴奋地期待,期待着奇迹出现,亩产十二万斤的水稻高产卫星早日上天!

       可惜,在算盘上捣鼓出来的水稻卫星计划并不一帆风顺,中国以至世界水稻史上最高度的密植很不听公社书记的安排,密不透风带来的结果是倒伏,稻脚腐烂。穗挤谷穗,那谷穗也是死白死的,轻风吹来动都懒得动。公社农科所的老技术员被请来“诊断”:

    这哪里是种水稻哪,是在暗房育豆芽!

    有什么办法挽救?

    通风透光呗,增强光合作用呗。老技术员说完头也不回的走了,他知道,暗房里种水稻,要解决通风透光问题谈何容易!老技术员走了,虾叔却来了,他恰巧扛着锄头路过卫星田,听了公社书记和技术员的对话,他突然表现出格外的热情,说:

    “这还不好办吗,要通风,给卫星田扇风呵,要透光,给卫星田照镜呵。”

    不知是病急乱投医吧还是真的一窍不通,总之公社书记是把虾叔的挖苦话当真话来听,决定用“鼓风照镜”的方法解决倒伏和光合作用不足问题。于是我的一生中就亲历了这一次伟大的科学实验。我们一班几十个人在田埂上排队,先轮流踩鼓风机,那活儿很好玩,鼓风机搭了个架子,就象踏水车,农村的孩子,踏水车谁不会?水车踏累了,就做较轻松的活儿,每人拿面从家里拿来的镜子把太阳的光线反射进稻田深处。这活儿说轻松其实并不轻松,镜面既要对准日头,又要能使光线反射,那角度真难掌握。而且每人负责一行水稻,你说,要在一亩地上打出十二万斤粮食,还能有行有矩吗?立在我左边的是我的同棹女同学小巧,右边的是坐在我后排的阿明,我三道光柱老是交织在一起,偏偏老师又在田头不停提醒:注意了注意了,每人照一行每人照一行,不要照漏了不要照漏了!校长早已说过,这是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谁敢有个闪失呢,我的手在发抖,阿明的手也在发抖,小巧竟急得哭了!

    可惜我们的努力和虔诚没有收到应有的回报,这颗卫星也真不争气,收了多少?连稻草、烂谷、湿谷一起过秤,不多不少,共有六谷箩之多,不幸被虾叔言中,亩产十二人扛!接下来又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岁月,我奶奶在那年头先是全身浮肿,后来就死了。后来那位公社书记也死了,但不是死于饥荒,是死于癌症。他的墓就葬在离他搞卫星田不远的山坡上,有人在他的墓碑上用石片硬是划出了深深的沟痕,刻下“十二万扛之墓”。 那时全国性的大饥荒还未过去。

    我承认,我和刻墓碑事件有最直接关系。我和阿明,还有不少同学,因为挨不过饥饿而缀学。我们把怨气迁在已经物故的公社书记的墓碑上,在为公社放牛的日子里,硬是用石片在墓碑上刻呀刻,水滴石穿,就出了字!

    三十多年过去,风雨剥蚀,现在墓碑上的字已经模糊难辨。偶尔跟年轻人谈起,他们还以为我是酒后为了摆龙门而胡侃出来的。更令人不解的是,几年前编写县志大事记,在书稿送审的时候,这件事被删掉了.这篇小文写成之后,在国内的几个大刊物刊登了,(包括<共舟共进>),却给所有本地刊物"通通枪毙",真让人搞不明白.要是这样的事情还要为“尊者讳”,那,还要什么以史为鉴?

    世有不平事 发表于:2007-11-14 14:54:02

    评论 

    更令人不解的是,几年前编写县志大事记,在书稿送审的时候,这件事被删掉了.这篇小文写成之后,在国内的几个大刊物刊登了,(包括<共舟共进>),却给所有本地刊物"通通枪毙",真让人搞不明白.要是这样的事情还要为“尊者讳”,那,还要什么以史为鉴?

    潮汕的报刊是令人失望的。好在潮汕出了个文人李乙隆,改变了我对潮汕文人的看法。
    林家少爷 发表于:2007-11-14 16:10:36

    评论 

    公元1958年我13岁,读初中二年级,有幸恭逢盛世,经历大跃进。

    现在也是盛世,也有大跃进的气象。大跃进的背后呢?

    博主这个年纪,正好经历过那荒唐年代,希望能多看到博主这一类文章!

    林家少爷 发表于:2007-11-14 16:13:17

    评论 

    大长见识!
    淄博之恋 发表于:2007-11-15 23: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