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博 客 |  交流平台 |  网站推荐 | 查看跟评 |
 
试在张远山先生和王怡先生之间善意平衡
  作者:李乙隆 发表日期:2004-09-26 14:54:18

认识王怡先生始于关天茶舍,但网上看文总是浮光掠影,真正阅读王先生并由衷赞赏其文采认同其观点,却是在纸媒上。也是凑巧,辟有王先生专栏的报刊,恰好有部分在我的阅读范围内。

近日看到张远山先生《中国的喻体——以自我神化的“网络意见领袖”王怡为例》一文。该文在新语丝发表后,被广为转帖。王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围绕此文,展开激烈论战,其中不乏尖刻的人身攻击。

近期知识分子在网上各立山头互相叫阵的风气蔚然,一般网民也跟风站阵,立场鲜明、非敌即友。我影响力微,也知此风之下,劝架会被视为“和稀泥”而遭讥,然而对此风之不满,再加上对王之关注,使我不自量力地到处“灭火”,那里出现《中国的喻体——以自我神化的“网络意见领袖”王怡为例》一文,那里就有我下面这些大白话。

由于未见王先生做出什么回应,张文中所述,且视为一面之辞。但王当初出第一部书请张作序,却是白纸黑字摆在那儿的,单凭这一点就可看出张当初在王心目中的位置,而张先生自称“点题约稿,一律不写”,却破例为之,即使有作态之嫌,也足见两人关系之深浅。

公道地说,假如张先生文中所述都是真的,此文前半部分确实表达了张对王的许多善意,包括推荐、帮助、鼓励、诤言和寄望等。王怡先生可能因为太过年轻,不够世故、圆融,有些事就处理得不够好。比如寄书之事,按常理常情,应寄签名本为妥。但张先生从王寄来的两本没签名的书中读出“断交和代序文稿费”的意味,在我看来非王本意,反倒沾了以己度人之嫌。王先生出现把“智子疑邻”中的“智子”误为人名的低级错误,张先生在网上指出来后,王先生要跟帖回复一下才好。人非圣贤,孰能无错,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但也可能王确实不知道张指出他这个错误,并非对张怠慢或死要面子不认错。张比王年长十岁,在王成气候之前就对他慧眼识英雄,就算称不上知遇之恩,起码也有举荐之力,这样的朋友来信,也要及时回复才好!电子邮件和传统邮件都有收不到的可能,偶尔打个电话互通音讯互致问候最好。

张要批王,对个人恩怨过分着墨欠妥,一笔带过为佳,抓大放小,才显大家之气。话又说回来,正是个人恩怨产生个人好恶,个人好恶产生个人亲疏。就像“智子疑邻”一样,我们好多人都有这个弱点,喜欢夸赞亲近的人,怀疑疏远的人。张批王正是因个人恩怨而起。故在这方面上,虽说有张的不是,却又为我所体谅。有网文措辞刻薄地斥张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不以为然。我认为,人一旦交恶,就会凡事均把对方往坏处去想,甚至想至极端,只是张不善掩饰,把自己的揣度公诸于众,这种做法带来的结果是,别人的不是只是猜测而已,自己的不是却是露了个实。

张批王,对王的读者也不放过,视王的读者为“王的拥趸”加以抨击。这也为我所不敢恭维。在我看来,就算王不值得支持,读者有错,作为学者,也宜予以引导,而非痛斥。

张文中无所不在的情绪流露,也表现出张为人之率真。情绪化弊多益少,但与我为友者,多为性情中人。

张不是小人,王也不是君子,都与我一样,凡人而已。与我迥然的是,他们是在网上出名或在圈子里出名的文人,我不是。两人之异在于,王偏于理性,张偏于感性。

在不自量力到处“灭火”时,我也不讳言我对王的欣赏和对张的陌生。我欣赏并认同王,是指我所读过的王的部分文章,我没读过的,我不知道是否欣赏与认同。此前,张先生的文章我没读过,张的大名我也没留意过,或者是因为孤陋寡闻,或者是因为张先生没被势利的传媒炒作过,我曾读其华章却忘其大名,这也是普通读者之常情,莫怪。但张先生的文笔肯定是不错的,单看网上摘录的几则张先生自认为最差的《齐人物论》,就非同一般,其鞭辟入里,岂为我辈所能望其项背!

我认为人之交,尽量善始善终为宜。否定故友,其实就是否定自己。尽管自己也是可以否定的,但否定多了,不利于自信。

我还认为,不要以人废文,也不要以文废人。我在王的文章中,看到胆识和良知,我也在抨击王先生的一些人那儿,甚至在张先生批王的这篇文中,看到胆识和良知。胆识和良知,对中国来说是十分宝贵的。我希望这些胆识和良知不要在互相攻击中抵消了,如果能形成合力、相得益彰最好!

我的这些大白话发出来后,有人跟帖斥之:

“不缺劝架的!”

“劝架的走远点!”

我回复说:

“按常理,劝架的应是不缺的,但就目前风气看来,就这一具体事件看来,帮架的有的是,劝架的几近于无,故我不自量力了。”

“至少在目前看来,从张王的文字看来,他们都不是坏人。他们都有缺点,他们各自的缺点使他们打起架来。两个并不坏的人打架,你认为是劝架好还是帮架好呢?”

其实,说张王“打架”并不准确,因为至今未见王做出回应。“打架”的是王的支持者和王的反对者,导火索正是张文。

在王的反对者中,对王在朱苏力招博事件上没有表态揪住不放,而张先生撰此批王长文,直接起因也与这一事件有关。有一位读者问张:“这次朱苏力的表现,只要有平常的智力,就应该能看出谁是谁非,王怡怎么就看走眼了呢?”诱发张著此长文。

我也没有对朱苏力不招笔试第一名的男生而招笔试成绩一般的女生这一事件表态过,我非名人,因之也没有人说我不表态不好。但名人如王怡者,就该对这一事件表态吗?不表态就是看走眼了吗?我认为大家对他苛求了。在我看来,任何人都有不对某一事件表态的权利,连文明执法的警察审讯犯罪嫌疑人时都说“你有权保持沉默”,王怡就没有这个权利吗?再打个比方,假设有个人对我有恩,后来他干了一件为我所不齿的事,大家都在骂他,我是可以不公开骂他的。如果我是法官,他是我审判的对象,我也有权申请回避的。这个比方并不是说王与朱有什么关系,只是为了表明我的观点而已。

有个网友跟帖说,对王在朱苏力事件上不表态予以抨击,是以王之矛攻王之盾,因为王说“知而不言是一种罪”。

我说:“我认为,在中国的言论环境中,尽管现在似乎开明一些,但要做到知无不言还是很不容易的。王说‘知而不言是一种罪’,也许可以理解为他对自己的一种要求和鞭策吧。我也希望自己能知无不言,但遇到言必获罪的情况,我顾念一家老少,往往会选择缄口,这时候,心里是不好受的,是不是可以把心里的不好受理解为‘自罪’呢?”

网友回复说:“把‘知而不言是一种罪’说成是王渴望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当然可以,但就现实来说,这个‘理想’实在遥不可及,等于空话。既然是空话,还是不说为好。”

我说:“我也反对空话,但我反对空话,并不等于我就没说过空话。批评别人时我常常自问一下:我就没有这样的缺点吗?但自己也有同样的缺点,并不等于自己就不能对别人进行批评。只不过因为明白自己也有同样的缺点,批评别人时就有了一些体谅和宽容。”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这个“不够完善”的国家,“极少数”腐败分子猖獗如入无人之境,穷人读不起书、治不起病,有人饿死于“太平盛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有社会良心之称的知识分子,如果把精力、尖锐用于互相攻击,实在令我悲之!

                                 (2004年9月)

→本文共有评论4篇︱已阅读2110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关闭窗口
发 表 评 论
 姓名:  *         密码: *
 标题:
 内容: *
{ 注意:带“*”的地方一定要填写。}
Copyright © www.liyilong.com
Email:56090138@qq.com   李乙隆微信公众号:liyilongzuop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