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硬币落地,连续出现九次正面,大多数人会想,第十次出现反面的概率大增,但也有人著文认为正反面的概率还是各50%。如果此说正确,那么在彩票上,不管前面多少期摇出什么号码,每一期的每一个号码被摇出的概率都是一样的。但绝大多数彩民不相信这一说法,因之所谓“彩票分析家”应运而生,不少报刊开辟彩票版招徕彩民,“彩票分析”之类的书也销路不错。所谓“彩票分析”,最常用的把戏就是,列出此前几期以至几十期的中奖号码,分为“热码”和“冷码”,或把所有号码按顺序划为几个档,分成“热档”和“冷档”,或画出“奇偶走势曲线图”,然后“推论”出所谓“心水号码”。“推论”的方法不外是“冷热结合”,依据不外是“热极而冷”、“冷极而热”,是“盛极而衰”、“否极泰来”的“彩票版”。当然,在冷热转换中还有类似于股票的“反弹”、“回落”,呈现事物发展过程的“复杂性”。道理一套一套,“心水号码”一串一串。如果你把他们的话全当真,那你的智商可能在一百以下;如果他们的分析准确,那么他们早成了千万富翁;如果你把他们所推荐的“心水号码”一股脑儿全包下来,那你中奖的可能性倒是很大,因为同一期的报纸甲乙丙丁四个“分析家”所推荐的号码,几乎囊括了所有号码。只是你不可能包下所有号码。时下“南粤风采”36个号码最多可包下23个,组成245157注,体育彩票36个号码最多可包下16个,组成11440注。如果你想把36个号码全包下来,得先算算它们可组成多少注,计算公式是36×35×34×33×32×31×30÷7÷6÷5÷4÷3÷2÷1=8347680。按时下每注2元计,要16695360元才包得下来。就算你有这么多钱,也不会拿1600多万元来换800多万元的奖金吧,因为彩票总奖金只占当期销售总额的50%,其中当期奖金49%,预留奖池奖金1%。何况还有这么一点规定,差点忘了告诉你,这对政府来说可是最重要的一点,估计也是政府对“彩票业”十分支持的原因吧:中奖金额在1万元以上的须全额缴纳20%的个人偶然所得税。 由于中国政府承诺不会向民众摊派奥运会成本,除了广告、转播权收益外,发行体育彩票成了政府最有效最快捷的集资方式。民政部门也提出,要在“十五”期间发行1000亿元福利彩票。还有“专家”说,发行彩票能减轻财政负担,能提供近五万个长期稳定的就业机会。政策以及舆论氛围使彩票炙手可热,风靡神州。 在中国彩票大热之前,从潮阳开始的民间“六合彩”如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迅速燃遍整个潮汕地区,并向周边地区蔓延,逐步向内地渗透。 潮汕地区何以成为香港“六合彩”第一个登陆点,传媒上说法多多,我将其归纳整理如下:有“东方犹太人”之称的潮汕人自古重商轻农,把追逐财富当作生命的唯一目标;人多地少,农业经济发展不起来;心态浮躁,以前生意好做时急于求成,甚至不择手段,炒批文、走私骗税、制假售假,没有打下扎实的工业基础和商业基础,致使现在办厂经商很难赚到钱,弄不好还会亏本;城镇失业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力增多,这些人找不到出路,便心存侥幸于“六合彩”之上;民间资本找不到其它投资渠道。 香港“六合彩”47个码,每期摇出七个普通码和一个特码。潮汕民间“六合彩”最常用的赌法是:赌特码。“赔率”则按其被摇出的概率折算。比如我用1 元买了一注特码,买中的概率是1︰47,买中了,庄家就得还我47元,减去1元本金,净赢46元。如果你把47个码全包下来,则不亏不赚。但后来庄家要“抽水”,还产生了二级庄家和记账员,也要“抽水”,更主要的是买的人多了,“六合彩”成了“卖方市场”,“赔率”由庄家说了算,一般为1︰39。从某个角度来说,这比起合法彩票,包括正宗“六合彩”,倒公道一些。时下不少彩票要把占当期销售总额的50%作为某项集资和发行费用。合法彩票的发行部门净赚不亏。大陆民间“赌彩”的庄家却是冒着不小的风险的。他们的风险不只亏本的风险,还有被捕坐牢的风险。近几年来,广东公安机关不断加大打击民间“六合彩”的力度,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二三月间,广东公安机关共查处“六合彩”案件4852起,抓获庄家1487人、制贩“彩报”主要分子283人,刑拘894人。 在潮汕地区所在的广东,传媒上对政府部门发行的“福彩”、“体彩”的宣传推广不遗余力,好多报刊开辟有“彩票版”,除“彩票分析”外,便是诱惑力颇大的中奖故事。在阐述“公彩”的积极意义时,往往把打击“私彩”放在首位,好像发行“公彩”是为了打击“私彩”。都是“彩”,“公彩”与“私彩”一为“香花”,一为“毒草”,恕我孤陋寡闻,我总看不到它们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如果说“公彩”提供了一些就业机会,“私彩”也一样的。如果说“私彩”导致民间资金外流,比如说潮阳,据传损失了几十亿,那么“公彩”就不会导致民间资金外流吗?在我看来,资金是否外流在于该地彩民整体的输赢,与“彩”之姓公姓私无关。本文无意于为“私彩”辩护,只是实在弄不明白:政府部门通过发行彩票赚民间的钱就如何有益于国计民生,而民间通过“私彩”激活资金流,重新整合资金结构,就一定是祸国殃民! 我对经济学知之甚少,只能简单地打个比方。假设一个村有个村政部门发行了“公彩”,发行环节中解决了几个人就业,所有村民都踊跃“买彩”,村政部门利用“公彩”所赚的钱用于某项公益建设,美其名曰拉动内需,村民投身于此项建设,又解决了一部分劳力出路。这么一说似乎意义重大。但试问一下,这个村的整体经济水平,包括集体和个人,会不会因此而提高一些?把那项公益建设列为集体资产,集体会富一些,但村民却穷一些。村民从公益建设中所赚的钱只是他们“买彩”的钱的一部分。“买彩”的钱有一部分变成奖金返回村民手中,一部分用于公益建设,一部分成了“公彩”的发行费用。当然,发行费用也是被村民赚去了,并没有外流。但被彩票发行人员的日常消费用去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用于印制彩票和“彩报”,再加上村民用于“买彩”所耗费的时间、精力,甚至有个别村民痴迷于“买彩”而荒废了正业,请问,一共耗费了多少社会资源?我这里说是“耗费”而不说“浪费”,是因为仅就娱乐、游戏而言,彩票也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娱乐、游戏作为一个行业,本身可以赚钱,但它不能创造物质财富。如果不能引来外资,娱乐、游戏能不能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贡献呢?还是用上面所打的比方说明这一问题。如果没有外村人前来“买彩”且外村人“买彩”耗资总额高于其所获奖金总额,发行彩票除了娱乐、游戏本身的意义外,对这个村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把村民用于此类游戏的钱留在本村。其它形式的娱乐、游戏也是这样。上面所言只是我粗浅的理解,行家的分析可能不是这样的。 顺便一提的是,对民间资金结构的调整,“私彩”比“公彩”均衡。“公彩”的大奖500万,把好多人的钱集中到一个人手里,多少会使我国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的现象更为严重。 再顺便一提的是,潮汕民间“六合彩”的盛行,还在于它人为的“诡异”,迎合潮汕人的“诡异”心理。大部分“赌彩”的潮汕人打死也不相信“六合彩”的得奖号码是随机摇出的,他们对署名“曾道人”、“白小姐”之类所编造的“六合彩玄机”深信不疑。有的认为“曾道人”、“白小姐”有未卜先知之术。有的认为曾、白之类是“六合彩”发行机构的神秘人物,每期要摇出什么码都是事先确定并让曾、白之类知道的,摇码时通过摇控器将所确定的码摇出来。曾、白之类将每期要摇出的码隐在“玄机诗”、“玄机图”里面,让人去猜测。他们认为这样做能增强“六合彩”的趣味性、刺激性,吸引更多的人,如果是随机摇出,有何乐趣可言!他们对着那些“诗”、“图”猜码,把人类的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各种联想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综合运用,多重跳跃,逆向思维,无所不用其极。他们从来没有怀疑过曾、白之类,他们猜不准只怪自己悟性差,参不透“玄机”。比如“玄机图”中有一个看不清男女的人站着,如果那一期的特码是38,他们便说图中的人是女人,女人就是三八;如果特码是11,大家又会说,站着的人两条腿成了“11”;如果特码是1 ,那正好扣“一个人”。再比如“玄机诗”中有“二泉映月传四方”一句,他们便会这样“分析”:“二泉”可猜为2、9、29、18,因为“泉”字共九笔;“月”字可猜为30、15,因为每月按30天计,“月”又可作“满月十五”解;“四方”则可猜为4、16、44,因为“方”字四笔;整句又可猜测为15,“解释”起来更妙,“二泉映月”便是“两个月”,扣60,“传四方”便是“除以4”。除了迷信曾、白之类,求神赐码、缠着疯子“透码”的闹剧遍布潮汕各地。 我此文只是谈了自己对“公彩”、“私彩”的一点看法,想到就说,直言快语,难免有失偏颇。下面还是抄录一些“专家忠告”作为本文的结尾吧: 1、 买彩票不是一种科学的理财渠道,算不上是投资,只能作为一种娱乐方式; 2、 认清博彩的娱乐性质,端正心态,不要痴迷上瘾; 3、 买彩票的钱以不超过正常收入的2%或娱乐支出的20%为度。 (2002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