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视网讯:道德模范张凤英,曾是一个百万富翁,原本想开家养老院赚钱,十二年里,却因为她的善良,养老院变成现在的“慈善农场”,她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张凤英用超越亲情的人间大爱,为这些被遗弃的边缘人群,筑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
在农安县开安镇刘家屯,有一座占地40公顷的“吉林省智障康复慈善农场”,农场里生活着12个被家人遗弃的智障者。5位无家可归的老人。54岁的张凤英,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张凤英说,有多些智障孩子我都给他收来,收来,在这一大帮儿子,谁家都一个,你说我一大帮儿子,多好,我那时候就觉得挺高兴的。
张凤英出生在农安县一个贫困的家庭,15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一人抚养九个孩子,吃尽了苦头。那时,张凤英就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孝敬老人。长大后,张凤英做煤炭生意,攒下了一百多万,1997年,她在长春开了一家养老院。张凤英说,开业的时候就十来个老人,那时候寻思开个老年公寓,跟这老头老太太在一起,完了还月月给我交钱,不也挺好的,挺开心,还挣点钱。以为是个赚钱的好买卖,谁知,没过多久,一些子女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后,就再也不露面了,不交钱的,少交钱的,时间一长,养老院由盈利转为亏本。张凤英说,在这待一回,感情也有关系,没法再给撵出去了,就得收留。
一年后,在养老院白吃白住的老人就有十多人,张凤英没有嫌弃,反而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他们。她的善良很快传扬开来,许多没钱的老人都慕名而来,于是,不管有钱的,没钱的,只要有老人找上门,她都会收留。就连菜市场上捡垃圾的孩子,睡在大街上的精神病患者,流浪的孤儿,每当她见到这些人,她都会领回家。张凤英说,一开始是同情可怜,寻思给他们伺候大了,找他妈,他妈不就经管回去了吗,要不在那你打一下,他踢一下,不给孩子整完了吗,整回来上电视找,找不着,没有爹妈,都是扔出来的呀。智障的孩子没有父母的疼爱,张凤英决定,自己给他们当妈。张凤英的丈夫 杨有金说,当时我有想法,孩子这么些,捡回来,不认不识,一点劳动能力都没有,干不了啥玩意。张凤英的妹妹 张凤玲说,都不支持她,说你看自己的精力,有钱啥的,你用在自己身上多好,你也这么大年龄了。张凤英说,我家孩子也不理解,不让啊,一回家,人家领同学家,到家一看高高兴兴地,吃点饭,到家,你这养一帮傻子,你说我咋把同学往家领啊。
养老院变成了收养院,不赚钱不说,还得往里倒搭钱,家人反对,亲属埋怨。而张凤英的善举,也到了举步维艰的境地。坐吃山空,到了2002年,张凤英的百万元存款,快花光了。钱没了不心疼,养老院要是黄了,老人怎么办?孩子怎么办?张凤英顶着巨大的压力,毅然回到乡下,开荒种田。张凤英说,那时候地没人要,我想这地我种点菜,种点粮食,水不花钱,柴火不花钱,我领一大帮儿子在这,这不就开起荒了,也不用找国家,这不就妥了吗/家乡人说张凤英在长春要饭吃了,把傻子领家来了,开荒地,瞅累死了,低头走道啊,不敢仰头走道,瞅着谁就装着不认识,就过去。
张凤英的坚持,渐渐感动了家人。有了亲人的支持,收养院也有了起色,六年的时间,夫妻俩辛勤耕种40公顷盐碱地,收成满足了所有人的吃喝,2008年,他们还在农场里盖起了像样的砖房。张凤英说,腿总酸,疼,这孩子就总给我按摩,给你咯噔咯噔揪脚趾头,等那个儿子给我按,他不让,就因为他给按,按的不好,推一边去,护噔噔的,他给我按。张凤英的丈夫 杨有金说,现在这孩子特有感情,上外头捡个瓜,捡点啥回来,紧忙给我吃都。
“慈善农场”还是个“拥军大院”。在一间活动室里,记者见到了十几位带有军功章的老人,张凤英说,他们都是抗美援朝的老兵,大多都已是八九十岁,战争年代,他们为了祖国的和平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如今卸甲归田,年事已高,为了能让他们有和战友重逢的机会,每到过年过节,张凤英便会把他们接到家里。老兵说,张凤英这个人相当善良,作为她的话来讲,说,没有这些老前辈打天下,没有我长凤英今天。她做的目的就是让我们老有所乐,同时我们还在一起畅谈过去战争时的历史,回顾历史缅怀那些先烈,我们相当快乐了。张凤英说,她的慈善事业与儿女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这么多年,她把自己的爱全部给了这些智障的孩子们,对自己的儿女亏欠的太多。为了不给自己的儿女拖后腿,她还为这些孩子种了两万多棵树,价值上百万元,她说这样,等自己老了,走了,也就安心了。(立丽 明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