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熟县有一位徐凤竹先生,他的父亲本来就很富有。偶然碰到了荒年,就先把他应收的田租,完全捐掉,做为全县有田的人的榜样。同时又分他自己原有的稻谷,去救济穷人。有一天夜里,他听到有一群鬼在门口唱道:“千也不说谎,万也不说谎,徐家秀才,快要做到举人郎!”
那些鬼连续不断地呼叫,夜夜不停。这一年,徐凤竹去参加乡试,果然考中了举人。他的父亲因此更加努力做善事:修桥铺路,施斋饭供养出家人,碰到缺米缺衣的人就接济他们,凡是对别人有好处的事情无不尽心去做。后来他又听到鬼在门前唱道:“千也不说谎,万也不说谎,徐家举人,做官直做到都堂!”结果徐凤竹官做到了两浙的巡抚。
浙江省嘉兴县有一位姓屠名叫康僖的人,起初在刑部里做主事的官,夜里就住在监狱里,仔细盘问囚犯,结果发现没罪而被冤枉的有不少人。屠公并不觉得自己有功劳,他秘密地把这件事上公文告诉了刑部堂官。
后来到了秋审的时候,刑部堂官把屠公所提供的话,拣些要点,来审问那些囚犯。囚犯们都老老实实地向堂官供认,没有一个不心服的。因此,堂官就把原来被冤枉的,因为受刑不住被逼招认的,释放了十多人。
那个时候京里的百姓,都称赞刑部尚书明察秋毫。后来屠公又向堂官上了一份公文说:“在天子脚下,尚且有那么多被冤枉的人;那么全国这样大的地方,千千万万的百姓,哪会没有被冤枉的人呢?所以应该每五年再派一位减刑官,到各省去细查囚犯的案情,确实有罪的,定罪也要公平;若是被冤枉的,应该翻案重审,减轻或者释放。”
尚书就代为上奏皇帝,皇帝也准了他所建议的办法,就派减刑官,到各省去查察。刚巧屠公也被派在内。有一天晚上屠公梦见天神告诉他说:“你命里本来没有儿子,但是因为你提出减刑的建议,正与天心相合,所以上帝赐给你三个儿子,将来都可以做大官,穿紫色的袍,束金镶的带。”这天晚上,屠公的夫人就有了身孕,后来生下了应埙、应坤、应竣三个儿子,果然都做了高官。
有一位嘉兴人,姓包名凭号信之。他的父亲做过安徽池州府的太守,生了七个儿子,包凭是最小的。他被平湖县姓袁的人家招赘做女婿,和我父亲常常来往,交情很深。他的学问广博,才气很高,但是每次考试都考不中,因此他对佛教、道教的学问,很注意研究。有一天,他向东去卯湖游玩,偶然到了一处乡村的佛寺里,因为寺内房屋坏了,看见观世音菩萨的圣像,露天而立,被雨淋得很湿。当时他就打开他的袋子,有十两银子,拿给这寺里的住持和尚,叫他修理寺院房屋。和尚告诉他说:修寺的工程大,银子少,不够用,没法完工。他又拿了松江出产的布四匹,再捡竹箱里的七件衣服给和尚。这七件衣服里,有用麻织的料做的夹衣,是新做的,他的佣人要他不要再送了,但是包凭说:“只要观世音菩萨的圣像不被雨淋,我就是赤身露体又有什么关系呢?”和尚听后流着眼泪说:“施送银两和衣服布匹,还不是件难事,只是这一点发心,才是不容易的呀!”
后来房屋修好了,包凭就拉着他父亲同游这座佛寺,并且住在寺中。那天晚上,包凭做了一个梦,梦到寺里的护法神来谢他说:“你做了这些功德,你的儿子可以世世代代享受官禄了。”后来他的儿子包汴、孙子包柽芳,都中了进士,做高官。
浙江省嘉善县有一个叫做支立的人,他的父亲,在县衙中的刑房当书办。有一个囚犯,因为被人冤枉陷害,判了死罪;支书办很可怜他,想要替他向上面的长官求情,宽免他不死。那个囚犯晓得支书办的好意之后,告诉他的妻子说:“支公的好意,我没法子报答,明天请他到乡下,你就以身子报答他,他或许会感念这份情,我就可能有活命的机会了。”他的妻子听了之后,没别的办法,就边哭边答应了。到了第二天,支书办到了乡下,囚犯的妻子就出来劝支书办喝酒,并且把他丈夫的意思告诉了支书办。支书办不接受她的“报答”,尽全力替这个囚犯平反了。后来,囚犯出狱,夫妻两个人一起到支书办家里叩头拜谢说:“您这样厚德的人,在近代实在是少有的。现在您没有儿子,我有一个女儿,愿意送给您做扫地的小妾。这在情理上是可以说得通的。”
支书办听了他的话,就预备了礼物,把这个囚犯的女儿迎娶为妾,后来生了一个儿子叫支立,才二十岁就中了举人的前茅,官做到翰林院的书记,后来支立的儿子叫做支高,支高的儿子叫支禄,都被保荐做州学县里的教官。而支禄的儿子叫支大纶,也考中了进士。
以上十个故事,虽然每人所做的各不相同,不过行的都是一个“善”字。
若是要再精细加以分类来说,做善事有真的,有假的;有直的,有曲的;有阴的,有阳的;有是的,有非的;有偏的,有正的;有一半的,有圆满的;有大的,有小的;有难的,有易的。
怎么叫做真假呢?
元朝时有几个读书人,去拜见天目山的高僧中峰和尚,问道:“佛家讲善恶报应,像影子跟着身体一样,人到哪里,影子也到哪里。这是说行善定有好报,造恶定有苦报,决不会不报。为什么现在某一个人是行善的,他的子孙反而不兴旺?某一个人是作恶的,他的家反倒发达得很?”
中峰和尚回答说:“平常人被世俗的见解所蒙蔽,这颗灵明的心,没有洗除干净,因此,法眼未开,把善行认为是恶的,把恶行认为是善的,这是常有的事情。自己看错了,还不恨自己颠倒,怎么反而抱怨报应错了呢?”
大家又说:“善就是善,恶就是恶,善恶哪里会弄反了呢?”
中峰和尚便叫他们把所认为是善的恶的事情都说出来。
有一个人说:“骂人、打人是恶;恭敬人、礼貌待人是善。”
中峰和尚回答:“你说的不一定对喔!”
另一个人说:“贪财,乱要钱是恶;不贪财,清清白白守正道,是善。”
中峰和尚说:“你说的也不一定是对喔!”
那些读书人,都把自己所认为的种种善恶行为讲出来,但是中峰和尚都说:不一定全对喔!那几个读书人就说:“请问和尚,究竟怎样才是善?怎样才是恶?”
中峰和尚告诉他们说:“做对别人有益的事情,是善;做只对自己有益的事情,是恶。若是做的事情,可以使别人得到益处,哪怕是骂人打人,也都是善;而只是有益于自己的事情,那么就是恭敬人、礼貌待人,也都是恶。所以一个人做的善事,使旁人得到利益的就是公,公就是真了;只想到自己要得到的利益,就是私,私就是假了。从良心上所发出来的善行,是真;只不过照例做做就算了的,是假。为善不求报答,不露痕迹,那么所做的善事,是真;为着某一种目的才去做的善事,是假;像这样的种种,自己都要仔细地考察。”
怎样叫做直曲呢?
现在的人,看见谨慎的人,大都称他是善人,然而古时的圣贤,却是宁愿推崇狂狷的人,因为这种人,才有担当,有作为。至于那些看起来小心谨慎却无用的好人,虽然在乡里,大家都喜欢他,但是因为这种人的个性软弱,随波逐流,没有志气,所以圣人一定要说这种人是伤害道德的贼。这样看来,世俗人所说的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
俗人说是善的,圣人反而说是恶;俗人说是恶的,圣人反而说是善。从这一个观念,推广到各种不同的事情,俗人所喜欢的,或者是不喜欢的,完全不同于圣人。那还有不错的吗?天地鬼神庇佑善人报应恶人,他们对善恶的看法与圣人的看法是一样的,而不与世俗人相同。一心利益世人,是直;如果存有讨好世俗的心,就是曲。
怎样叫做阴阳呢?
凡是一个人做善事被人知道,叫做阳善;做善事而别人不知道,叫做阴德。有阴德的人,上天自然会知道并且会报酬他的。有阳善的人,大家都晓得他,称赞他,他便享受世上的美名。享受好名声,虽然也是福,但是名这个东西,为天地所忌,天地是不喜欢爱名之人的。只要看世界上享受极大名声的人,而他实际上没有功德,可以称配他所享受的名声,常会遭遇到料想不到的横祸。一个人并没有过失差错,反倒被冤枉,无缘无故被人栽上恶名,他的子孙,常常会忽然间发达起来。这样看来,阴德和阳善,不可以不加以分辨啊!
怎样叫做是非呢?
春秋时代的鲁国定有一种法律,凡是鲁国人被别的国家抓去做奴隶,若有人肯出钱,把这些人赎回来,就可以向官府领取赏金。孔子的学生子贡很有钱,赎回被抓去的人,却不肯接受鲁国的赏金。他不肯接受赏金,纯粹是帮助人,本意很好。但是孔子听到之后,很不高兴地说:“这件事子贡做错了!做事情要做了以后,能把风俗变好,可以引导百姓做好人,这种事才可以做,不是单单为了自己爽快称心就去做的。现在鲁国富有的人少,穷苦的人多,若是受了赏金就算是贪财,那末不肯受贪财之名的人和钱不多的人,就不肯去赎人了。一定要很有钱的人,才会去赎人。如果这样的话,恐怕从此以后,就不会再有人向诸侯赎人了。”子路看见一个人跌在水里,把他救了上来。那个人就送一只牛来答谢子路,子路接受了。孔子知道了,很欣慰地说:“从今以后,鲁国就会有很多人,到深水大河中去救人了。”这两件事,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子贡不接受赏金是好的,子路接受礼品是不好的。不料孔子反而称赞子路,责备子贡。照这样看来,要知道一个人做善事,不能只看眼前的效果,而要讲究长远的是非;不能只论个人的得失,而要讲究它对天下大众的影响。现在所为,虽然是善,但是如果流传下去,对人有害,那就不是善;现在所行,虽然不是善,但是如果流传下去,能够帮助人,那就倒是善!
对待坏人歹人,有时可以不必从宽,因为对他们从宽,会使他更加肆无忌惮,坏事做得更多,结果旁人受害。
礼貌是人人应该有的,但是要有分寸,若是过份,反而使对方骄傲起来。
信用虽要紧,但是也要看状况,如果顾全小信,却误了大事,就不好了。
什么叫做偏正呢?
明朝的宰相吕文懿公辞官回乡。因为他做官清廉、公正,全国的人都敬佩他,就像是群山拱卫着泰山、众星环绕着北斗一样。独独有一个乡下人,喝醉酒后骂吕公。吕公并没有因为被他骂而生气,而向自己的手下人说:“这个人喝酒醉了,不要和他计较。”过了一年,这个人犯了死罪入狱,吕公方才懊悔地说:“若是当时同他计较,将他送到官府治罪,可以藉小惩罚而收到大儆戒的效果,他就不至于犯下死罪了。我当时只想心存厚道,所以就放过了他,哪知道,反而养成他天不怕地不怕的恶性。”
也有恶心反而做了善事的例子。荒年,穷人大白天在市场上抢米,有个大富人家,便告到县官那里。县官偏偏不受理这个案子。穷人因此胆子更大,愈加放肆横行。这个大富人家就私底下把抢米的人捉几个起来出丑。那些要抢米的人,怕这大富人家捉人,便安定下来,不再抢了。若不是这样,市面上几乎大乱了。
什么叫做满和半满呢?
易经上说:一个人不积善,不会成就好的名誉;不积恶,不会有杀身的大祸。
书经上说:商朝的罪孽,像穿的一串钱那么满,就仿佛收藏东西装满了一个容器里一样。
积善积恶,像储存东西一样。于是便有半善满善的说法。
从前有一个女子到佛寺里去,想要布施些钱给寺里,可惜身上没有多的钱,只有两文钱,就全布施了。寺里的首席和尚,竟然亲自替她在佛前回向,求忏悔灭罪。后来这位女子进了皇宫做了贵妃,便带了几千两银子来寺里布施。但是那位主僧却只是叫他的徒弟,替那个女子回向。那个女子问主僧说:“我以前不过布施两文钱,师父就亲自替我忏悔。现在我布施了几千两银子,师父却不替我回向,不知是什么道理?”主僧回答她说:“以前你布施的银子虽然少,但是你布施的心,很真切虔诚,所以非我老和尚亲自替你忏悔,不足以报答你布施的功德;现在布施的钱虽然多,但是你布施的心,不像从前真切,所以叫徒弟代你忏悔,也就够了。”几千两银子的布施,只算是半善;两文钱的布施,却是满善。
汉朝人钟离把他炼丹的方法,传给吕洞宾,用丹点在铁上,就能变成黄金,可拿来救济世上的穷人。吕洞宾问钟离说:“变了金,到底会不会再变回铁呢?”钟离回答说:“五百年以后,仍旧要变回原来的铁。”吕洞宾说:“这样就会害了五百年以后的人,我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钟离教吕洞宾点铁成金,不过是试试他的心而已。现在知道吕洞宾存心善良,所以对他说:“修仙要积满三千件功德,听你这句话,你的三千件功德,已经圆满了。”
一个人做善事,内心不可觉得自己做了一件不得了的善事,否则,即使一生都很勤勉做善事,也只不过是半善而已。
譬如拿钱去救济人,要内不见布施的我,外不见受布施的人,中不见布施的钱,这才叫做三轮体空,也叫做一心清净。如果能够这样的布施,纵使布施不过一斗米,也可以种下无边无涯的福了;即使布施一文钱,也可以消除一千劫所造的罪了。如果这个心,不能够忘掉所做的善事,虽然用了二十万两黄金去救济别人,还是不能够得到圆满的福。
怎么叫做大善小善呢?
从前有一个人,叫做卫仲达,在翰林院里做官,有一次鬼卒把他的魂引到了阴间。阴间的主审判官,吩咐手下的书办,把他在阳间所做的善事、恶事两种册子送上来。等册子送到一看,他的恶事册子,多得竟摊满了一院子;而善事的册子,只不过像一支筷子那样小罢了。主审官吩咐拿秤来秤秤看,那摊满院子的恶册子反而比较轻,而像一支筷子那样小卷的善册子反而比较重。卫仲达就问:“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那会犯了这么多的过失罪恶呢?”主审官说:“只要一个念头不正,就是罪恶,不必等到你去犯。”卫仲达又问这善册子里记的是什么。主审官说:“皇帝有一次曾想要兴建大工程,你上奏劝皇帝不要修,免得劳民伤财,这就是你的奏章底稿。”卫仲达说:“我虽然上奏,但是皇帝不听,还是动工了,对那件事情的进行,并没有发生作用,这份疏表怎么还能有这样大的力量呢?”主审官说:“皇帝虽然没有听你的建议,但是你这个念头,目的是要使千万百姓免去劳役;倘使皇帝听你的,那善的力量就更大了哩!”
怎么叫做难行易行的善呢?从前有学问的读书人,都说:克制自己的私欲,要从难除去的地方先除起。孔子的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叫作仁?孔子也说,先要从难的地方下工夫。孔子所说的难,也就是除掉私心,并应该先从最难做最难克除的地方做起。
凡是有财有势的人要立些功德,比平常人来得容易,但是容易做却不肯做;没钱没势的穷人,要做些福,都会有很大的因难,难做却能做到,这才真是可贵啊!我们为人处事,应该遇到机缘,就去做救济众人的事。不过救济众人,也不是容易的事,救济众人的种类很多,简单地说,它的重要项目,大约有十种:
第一、与人为善。看到别人有一点善心,我就帮他,使他善心增长。别人做善事,力量不够,做不成功,我就帮他,使他做成功,这都是与人为善。
第二、爱敬存心。就是对比我学问好、年纪大、辈份高的人,都应该心存敬重。而对比我年纪小、辈份低、景况穷的人,都该要心存爱护。
第三、成人之美。譬如一个人,要做件好事,尚未决定,则应该劝他尽心尽力去做。别人做善事时,遇到了阻碍,不能成功,应想方法指引他,使得他成功,而不可生嫉妒心去破坏他。 第四、劝人为善。碰到做恶的人,要劝导他:做恶绝对有苦报,恶事万万做不得。碰到不肯为善或只肯做些小善的人,就要劝他行善绝对有好报,善事不但要做,而且还要做得多,做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