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从数学开始批评
--------------------------------------------------------------------------------
发表日期:2006年12月16日 出处:《南风窗》杂志 作者:赵灵敏
2006年7月,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丘成桐一句“北京大学从海外引进的人才,大多数是假的”,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按照丘成桐的说法,这个“假人才”之假,并非人才本身的质量有问题,而是“引进”有假:“长江特聘教授,是每年必须要在国内工作9个月的,你在(北大)数学系里,就可以找到四五个这样的,但他们在国外也是全职教授。这是不合适的。”他又说:“(选择北大是因为)北大里面出现的问题最大,拿的经费最多,引进的所谓人才也最多。”
明知这些人只是挂个名,北大为什么还愿意聘请他们呢?有人分析其中的利益关系:在教师阵容里面又多了几个名教授,学校的名望可以得到提升;引进某个名教授可以拿到几千万的经费,给引进的人一两百万有什么关系?反正是国家的钱。
名满天下的“长江学者”尚且如此,其他各种名目繁多的“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又如何保证名副其实?执内地高校牛耳的北大尚且如此,其他高校,又如何保证不是鱼龙混杂?丘教授表面上在批评北大,其实他所痛心疾首的是国内高校普遍的急功近利和好大喜功、甚至不惜弄虚作假的浮躁学风。
丘成桐话音一落,北大就将自家网站上那些长江学者们的资料涂改或删除了,此后是令人难堪的沉默,20余天后,北大终于正式回应,称这是“一种不负责的说法”,它“歪曲事实,严重侵害了广大海归学者和北京大学的声誉,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北大的理由是,北大引进的海外人才“质量是高的”,也“不存在虚领报酬的问题”。但对引进人才是否全职供职于北大这个关键问题则予以回避。
平心而论,丘成桐教授所谓“大多数是假”的口头陈述也许不够严谨,但在是否存在做假的问题上,40%还是1%是没有差别的,要反驳丘成桐,首先应该检查指责的情况存在不存在?
但此后的半年,不见北大有任何查找各院系引进人才不实、追回多领工资和岗位津贴的消息。教育部反倒出面为北大的行为背书,声称其引进行为是“符合程序”的。网上不断有言论对丘的“动机”作出怀疑,有院士在博客中认为丘要控制中国数学界,并认为“数学界人士有什么言论,是他们内部的事情,而媒体刻意歪曲放大这些争论,干扰学术界的家务事,唯恐天下不乱”。 有记者进行追踪报道,但不论是从中国数学会还是其他高校的数学教授那里,都感受到极大的阻力。所有人都在极力使自己尽量远离这场斗争,似乎很怕一不小心就卷了进去。“大家都不提了,让这事就这么淡下去。”
这也许就是中国学术界的现实:没有批评声音,面对学术弊端无动于衷,说出“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则大都是海外同行,而对这些人的逆耳忠言,国内的人非但拒不接受,反过来还要给好心人泼污水。
作为被认为“21岁毕业时就注定要改变数学的面貌”、33岁就获得数学界最高奖菲尔兹奖的成功学者,丘成桐对国内教育的关注是一如既往的。他在两岸三地创建了4个数学中心,培养年轻人对数学的兴趣,并通过募捐来减少国家的负担。他创办了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让无数海内外数学家受益。同时,他对中国教育界腐朽现状的抨击也是不遗余力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对中国其他大学的打压令人灰心”、“奥数是对孩子的摧残”、“院士制度应该废除”、“中国大兴高校办企业、办工厂,没有真正成功的”、“中国学界的霸权垄断现象扼杀后辈人才”……这些话有些似乎有失偏颇,丘教授是否要通过这些来“控制中国数学界”也不得而知,但他的努力和拳拳之心是值得尊敬的。起码,他在中国的任职和演讲不取分文报酬,连机票都自掏腰包。
但在目前的学术大环境下,丘教授的努力显然并未取得人们期望的后果,他的声音迅速消失在媒体太多的话题里面。名声、派系,山头依旧立,运作照往常。所以,丘教授不无悲观地说:“我不相信北京大学会有什么重大改变,因为既得利益不可能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