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克夫妇”到底怕什么
在发达国家,人们看重自身发展,认为生养孩子意味着高风险,丁克夫妇屡见不鲜。问题出在脑子里
丁克夫妇(DINC,指双收入而没有孩子的夫妻)在发达国家越来越多,据联合国2月底公布的最新研究报告,预计200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等51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将创下新低。
丁克夫妇比例最高、生孩子最少的群体,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那些相对富裕并最有前途的人们生育率最低,而落后地区和贫苦家庭却生了很多孩子,这种情况不是各国政治家愿意看到的,对全球的未来发展也是不利的。于是激进分子开始抱怨。不久前,德国自民党的一名年轻政客说,在德国不该生孩子的人生了孩子——他指的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人和外国移民。
丁克夫妇的恐惧
当然,不要孩子有恰当的理由。有人根本不打算要孩子,有些人没法要孩子,还有人找不到对象。这些都是合情合理的真实情况。但从社会学角度通观全局,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要孩子的原因在于,他们被一种对生活的恐惧感折磨着,这种恐惧感并非源于物质条件。
丁克夫妇认为:一旦有了孩子,二人世界从此消失,休息的时间更少了,谈论的话题只剩下孩子,而且生养孩子还意味着大笔花费。其实,他们的内心一直很矛盾,工作还是照顾孩子?享受二人世界,还是和孩子呆在一起?这些抉择让为人父母者身心疲惫。而且,在要孩子这件事上,有一点是永远摆脱不掉的,那就是操心——为了子女的教育、成长、就业甚至婚姻,有着操不完的心。这让丁克们恐惧。
还有人对丁克们做出诘难:“不要孩子是因为你们贪图享乐!”不过,这个观点的论据并不充分,对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而言它更难以成立。没人真的打算一辈子过那种白天逛博物馆,晚上听歌剧的日子。老年时,人们更害怕的必定是没有天伦之乐的凄凉晚景。只是,丁克夫妇觉得为人父母的责任太重大,大得让他们难以承受。
对吃苦“过敏”
养孩子需要付出很多,但这不就是生活么?因为离婚率高,人们就不彼此相爱了么?因为票价太贵,人们就不去赛场看球了么?因为有破产的风险,人们就不去创业了么?每个人不是都在尽心尽力,赋予生活一些意义和惊喜么?
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高收入者到底怎么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有良好的经济条件来生儿育女,不仅如此,他们中的很多人还生活在世界上社会福利最高、最富裕的国家。与从前不同,生育对女性来说也不再意味着要花大半生时间抚养孩子。就目前的人均预期寿命而言,与孩子生活在一起的时光只占人生的1/3或者1/4。
实际上,很多丁克夫妇的心底有这样的想法:人生在世,就是为了寻求快乐,生孩子对自己来说是种负担。而且,让孩子来到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上,一出生就会面临如此多的压力和不幸。尽管稚嫩的孩子有陶瓷一般润泽的面庞,尽管没人忍心伤害他们,孩子还是要忍受很多东西。他们要忍受很少见到父母或天天和父母呆在一起的日子,要忍受吸烟的幼儿园阿姨,要忍受父母离婚或父母不幸的婚姻,他们学着独自或和兄弟姐妹一起幸福地生活。
但丁克夫妇忘了,管束、贫困和苦难有时反倒是孩子成长的加速器。
政治家频频劝诱
出生率越低,西方媒体和舆论对生孩子问题谈论得就越多,人们就越怕要孩子,也就会出现更多的丁克夫妇。因此,长年的讨论逐渐培养出了不敢要孩子、疑虑重重的男男女女,只要他们还不是太老,就会在要不要孩子这个问题上绞尽脑汁。以德国为例,不要孩子的论调充斥全国,不论是给予生育夫妇更多照顾还是高额津贴,再多的钱也没法让处在这种境遇中不打算要孩子的人改弦更张。显然,主要问题出在脑子里。
在西方人印象中,生育是一件与巨大困难和风险相伴的事,而这种印象被不断强化。因此,德国政治家诱导说:“生孩子也是件有趣的事!”
在这件事上,对那些生活在富裕的福利国家并有良好社会地位和光明前途的人来说,唯一普遍适用的原则就是:能够付出爱的人,就能要孩子。最理想的情况是,从前的丁克夫妇也许会逐渐镇定下来,摆脱那种自作聪明和过度恐惧的心态。然后放大胆子,生个孩子。
原载国际先驱导报 转自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