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只适合圈养”?
2006-10-13 09:42:14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何三畏
推荐
南方周末“黄金周”前的一期封面报道标题是《中国游人,你丑陋吗》,报道里有两个字,深深地刺激了我一下,整个“黄金周”我都在想它——“中国人只适合‘圈养’”。
可悲的是,中国人常常听到,因此非常熟悉这句话。因为某些“管理者”在某些场合会这么说,更有一些“被管理者”也这么说。“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最统一的认识无非就是:“中国人素质低”,所以“只适合圈养”。到底是管理者的素质低还是被管理者的素质低;到底是因为低素质的管理而使民众素质低,还是民众的素质低而只能接受低素质的管理,这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它不值得争论。无论如何,必须明确的是,无论“人民的素质多么低”,想法多么“犯贱”,都“不适合圈养”。
人民根本不是“养”的,相反,“管理者”才是人民“养”的,而且是必须“圈养”的。在中国,这很好从反面证明:如果“圈”得不好,就会腐败丛生。中国已经有为数惊人的公务员跑到美国等西方国家去了,今年又跑走了200多位,他们原本手握重权,是重要的“管理者”,他们带走了被管理者的大量钱财。什么原因?就是因为中国的“被管理者”对他们“只养不圈”。最近上海“反贪腐”,配套措施之一,就是收缴够级别的官员的护照,也是“圈养”的手段吧。
“管理者”被“圈养”的规范,直接可以看作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某国总统对他的选民演讲道:人类政治最伟大的发明,就是把总统关在笼子里。可是,有些人坚定地认为,是管理者在“养人民”,而且还誓言要“圈养”。
当然,在中国,这种思想很古老了,管理者常常把不肯轻易让度自己的权利的人们称为刁民或暴民。而既然是对付刁民和暴民,就不是“圈养”的问题,恐怕是“圈而不养”的问题了。这种官民对立的观念在今天还有市场,真是令人忧心又伤心。
那么,什么叫“圈养”?以我看,一切不文明的政治,一切不合理不公正的、没有法律依据而限制公众的自由和权利的公共管理,都是对人民的“圈养”。最近几年,我国逐渐清理废除了许多全国性和地方性的政策法规。例如从前的收容遣送制度和限制农民进城的政策。在中国,不仅有观念上的“圈”,而且有物理意义上的圈,例如某地的铁丝网。这些“圈”都缺乏正当性,实际上也令社会不和谐,用它来管理社会等于“圈养人民”。要建设和谐社会,变“圈养人民”为“圈养官员”,即属题中应有之义。
(10月12日《南方周末》作者 何三畏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