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缺乏丑闻,而是缺乏耻辱感
2006年09月14日09:02 南方新闻网
媒体思想之刘洪波专栏
审计署近日公布42部门2005年度预算执行审计结果,众多中央国家机关违规使用资金的问题赫然在目,其中有些部委是再次发生同样违规问题,可谓“二进宫”。说到对某件违法违纪行为从宽发落,人们往往说“念其初犯,而且态度很好”,我就不知像国资委、体育总局私设“小金库”的问题再次被审计发现,将会如何处置。
审计中出现的问题会反复出现,是该赞叹审计署工作有成果,还是该说审计结果其实没什么威力呢?或者两者都有之吧。审计部门的工作是值得肯定的。当然,前不久某地发现有审计人员被请去喝酒喝得永垂不朽了,使得“谁来审计审计部门”之类的疑问变得很有先见之明。不过,问题不会因审计报告的发布而改变,又表明审计报告其实顶不了什么事。
一个现成的例子,是国家旅游局。审计报告说,国家旅游局指定所属企业统一采购和销售导游人员IC卡管理系统的机器设备,所属企业从中获利688.42万元,同时年度结余资金未按规定纳入下一年度预算安排。国家旅游局说,已作出整改决定,审计中发现的“只是简单的计算问题,没有腐败行为”。
我就不知道,既然只是一个计算问题,就是说属于“口径”不同而出现的差错,那么旅游局定下整改措施,“对未纳入预算安排使用的项目结余资金,拟在编制2007年度部门预算时优先安排使用”,“对下属单位的不当得利,拟在该单位办理完公司年检后收回”,岂不是多此一举?本着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计算问题,只需更正一下数据就成嘛。
“只是计算问题”,何其轻简的一个回答,这是化解问题的托词,也表明了审计结果的无足轻重。在中国,只要说话的人有足够分量,“再小的事也是大事”,有谁敢说“只是小问题”,而没有分量的话,再大的事也可以“只是小事”。这就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关于事情大小的辩证法。审计报告中的问题,被说成“只是计算问题”,辩证认识的结果,反映了审计报告的真实分量。
旅游总局说,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没有腐败行为”。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或者地区,对何谓腐败的定义肯定存在着某些差异。但一个政府机构,指定所管理的行业内各企业统一采购某种商品,并且从中获得利益;另外,其年度结余资金不列入下一年度预算。如果这不算腐败行为,那么按照外交辞令,我只能说对人们在腐败行为的定义上所存在的差异感到遗憾。
我理解,腐败就是不正当地使用权力,或者说利用公共权力谋取非公共利益或使其公共权力的权威性受到影响的行为,那么我理所当然地认为审计报告中出现的问题都是腐败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公共权力的不正当使用,这种使用导致相关部委的信誉受到影响。而旅游总局明确地说“没有腐败行为”,大概在其概念中,一个事情只要没有人被抓到牢里去,都不能算腐败。
可以说,审计报告中列举的每一个问题,在世界很多地方会被视为很大的丑闻,而在我们这里,出现了这些问题的部委却大言不惭地说“没有腐败行为”,简慢之状,跃然其表。这让我不由想起陈凯歌说过的那句名言来,陈的那个名言用在他所愤慨的“馒头事件”上并不妥当,但用在这里,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严格地说,我们这里缺少的不是腐败行为,而是缺乏把腐败视为腐败的理解能力,不是缺乏丑闻,而是缺乏耻辱感。“上头是好的,都是下面这些人搞坏了”,以前很多人这样说,现在已经不太听到了。为什么呢,审计报告可资说明,既然某些中央部委都在违规违纪,各谋利益,人们还能相信哪个“上头”呢?以前人们以为不好的事情都是出在下头,现在人们知道这也许只是上行下效罢了。
(作者系《长江日报》评论员)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