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易中天“品书”降点温
2006-07-25 09:39:49 来源: 东方网
作者:陈云发
我以为媒体及出版社,对易中天“品书”的炒作应适可而止,还是应当引导人们去读原著为好。例如:对三国史有兴趣的人,应去读《三国志》和《资治通鉴》;而对文学有兴趣并希望增长智慧的读者,应多读《三国演义》。
这几天大热,人们都希望老天爷多下点雨、刮一点凉风,降降温。而事实上,不论街上的商场饭店宾馆,还是影院办公场所,到处都装上了空调在降温。天气热光照足,有利于绿色植物的生长,但看来太热了也不好,整天汗流浃背,空气沉闷,容易中暑,身上还会出痱子,所以,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度才行。
由此,我想到了当前易中天先生的“品书”热。
前两天看报纸,称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火得不得了,大有超过先前的韩寒、刘心武辈的作品热度。韩寒不去说他,因为其所谓的作品,属于“超女”一类文化;而刘心武的“红学”研究,大抵是玄学一派的变种,比周汝昌先生近年的“红学”研究走得更远,因为他“研究”出来的东西,都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没有写过的,他已“超越”了《红楼梦》,所以炒作得十分热火。而相映成趣的倒是《红楼梦》原著反不及刘心武的“品红学”叫得热火了,这就叫人看不懂。
现在,易中天的《品三国》,由于先是电视台讲解,接着又是出版社炒作,其书、其人已经被炒作得十分热火了,又正逢伏天,所以让人觉得易中天这三个字分外火热,像伏天的太阳,让人吃不消了。据7月20日《新闻晨报》报道:易氏的《品三国》已“未卖先火”,45万册被征订一空,易中天肯定将净赚140多万元。而出版社还称:易氏这一品牌,将“几乎是老少通吃”。
但我以为,易氏畅销是可能的,但“老少通吃”却未必,例如我就未被他“吃”掉。易氏的“品”三国,由于他以通俗的说书方法讲故事,所以听众很多,也做到了津津有味,这是他的成功之处、精明之处,他能赚这么多“银子”,说明知识值钱了。但是,我看过易氏在报上刊登的“品三国”一书摘编,觉得他所讲的东西还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最主要的一点,是他把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和陈寿的史书《三国志》放在一起“品”了,这就把《三国演义》中的艺术描写与《三国志》中的历史真实一锅煮了,而历史与艺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去读《三国演义》,处处从史实的角度去考据它,则《三国演义》魅力何在?再说,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本身并非为了演绎史实,三国史、三国中的诸多历史人物,只不过作为他抒发理想的一个载体而已,他因为在元末明初英雄并起年代未能获重用,才决心写《三国演义》来表现自己能“安天下”的才智。而《三国演义》中的军阀们在政治上、外交上勾心斗角,在军事上出奇制胜,都表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的智慧,所以过去老人们说,《三国演义》是让人增加智慧的书,尽管有的“智慧”其实是阴谋,故又有“老不看三国”、“《三国(演义)》一书让人越看越奸”的说法(还有“《说岳全传》让人越看越忠、《水传》让人越看越不安分、《西游》越看越天真、《红楼》越看越没男子气、《儒林外史》越看越不想做读书人”等说法)。
而《三国演义》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教人聪明、教人奸猾、教人会打仗、教人会做人、教人会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教人会韬晦而后东山再起、教人讲仁义讲王道讲正统,等等。《三国志》就没有此等魅力。以我的理解,易氏的所谓“品三国”,其实是以《三国演义》作为由头,在讲三国史而已。至于其对曹操等人的评价,也仅是他一家之言,有许多并不准确,实际水平与其“火”之程度,实名不符实。他的“品三国”,我没有见他品出《三国演义》的艺术魅力。
当然,由于各种原因,为了帮助读者读懂原著,出版一些通俗辅导读物亦无不可,但是,决不能以引导人家去大读辅导读物而忽视了读原著,如果大炒辅导读物而代替读原著,那就会误人子弟了。对此,我感到担忧。曾听到两亇“研究生故事”:一是外地某名牌大学招收了一位古典文学研究生,进校后导师问他:《西游记》读过没有?他说:西游故事我很熟,周星驰的电影《大话西游》看过十二遍,不过,西游的书未读过,“听说”很精彩。导师自然臭骂了他一顿。另一个故事是上海某大学的,一位外地考研的古典文学研究生,居然也是《三国》、《红楼》、《西游》、《水浒》都未读过,靠背文学史考进来的。试想,这两位研究古典文学的研究生,能“研究”出真正成果吗?
所以,我以为媒体及出版社,对易中天“品书”的炒作应适可而止,还是应当引导人们去读原著为好。例如:对三国史有兴趣的人,应去读《三国志》和《资治通鉴》;而对文学有兴趣并希望增长智慧的读者,应多读《三国演义》,易中天的“品书”,与《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相比,并不是一亇层面上的东西,大抵亦是南怀瑾先生品史讲书一类读物,一家之言,姑妄读之而已。
相关:葛红兵:易中天混嚼三国,可以休矣
易中天《品三国》,实际不是品,是嚼,而且是混嚼。把《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混起来,正着混、反着混,这样讲课,是有些问题的。更主要的问题是,他对三国的品,品了微言,讲了细节,但没有阐发“大义”――合乎我们这个时代的有时代气息的“大义”,品三国,如果只讲人与人之间的钩心斗角,君臣之间的背叛,兄弟之间的杀戮,国与国之间血腥争夺,那就没有什么意思。说穿了,人和人之间的斗智、斗勇、斗狠,是三国表面上的东西,也是中国人表面上的东西,三国中的人物,如果只这样讲,看起来,就是没有政治信念,没有道德底线,没有人格操守,没有超越性信仰的粪土之徒。这样讲,就把三国讲庸俗了。讲三国,要讲人的事儿,也要讲天、地、神的事儿。真正重要的,其实品三国,应该是品一点中国人的国家观念,中国人的忠义观念,应该品出一点天、地、人、神的大义来,应该有反思,有批判,有褒扬。否则品的只不过是那个钩心斗角的智慧,那个对人的角力的崇拜……这样的三国,能给读者什么呢?只能是把中国人庸俗化,把政治庸俗化,把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庸俗化。
从讲法上看,讲课自然可以轻松一些,幽默一些,但是,过分地俗化,就会让本来严肃的事情变得粗鄙,反而没有韵味了。
实际上评书《三国》是很好的资源,评书大师在说书的时候,对人物、事件也会不断地加进去自己的见解,他们的那个方法可以借鉴、学习。
大众化不等于娱乐化,把历史、文化娱乐化不是普及文化的好思路。
正讲历史,这是易中天的目标,辨析《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区别,是易中天一直坚持的理路,但是,易中天的态度不是学术的,是娱乐化的。
比如他说,“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刘备和关羽、张飞,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的。关羽和张飞,对刘备则名为事之如兄,实际事之如君。可见维系三人友谊的,就是英雄之义。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这三个人‘寝则同床’时,他们的太太在哪里?”这种说法实际上暗含的意味和趣向我不说,大家也可以猜测得出来。对“床”这个字的爱好,对“寝”这个字的入迷,也许无可厚非,知识分子也可以有,不过,易中天做得还是不够地道,如果拿到学术殿堂、知识殿堂、文化殿堂来,易中天本来可以拿得更学术一下、更知识一些、更文化一些,比如他可以讲“房内考”什么的,但是,讲“三国”用这些,就既不能显示知识,也不能显示文化,只能显示一个人的趣味和态度。
说是在品三国,但是,反复这样做,就混嚼三国,把“三国”变成了肥皂剧。《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一锅煮,好像是为了辨明史实,厘清真相,实际上是为了提升娱情,为了夺人眼球,学术走三国志》一锅煮,好像是为了辨明史实,厘清真相,实际上是为了提升娱情,思想成了笑谈,历史变成了娱乐。
通俗化不等于庸俗化。易中天把三国讲庸俗了。
“在大家都认为袁绍是绩优股时,郭嘉却看出那是垃圾股;而在大家都以为刘备是垃圾股时,诸葛亮却把他看作绩优股。”
诸葛亮选择刘备,是有政治信念和人生信念的,易中天对诸葛亮的这个解释完全是庸俗化了诸葛亮。或者他只是想把高深的政治动机和信仰用通俗的字眼表示出来,让大众好接受?我想一方面他是低估了大众的理解力,另一方面,他是把通俗化处理成了庸俗化。诸葛亮选择刘备恐怕不是为了简单地傍一个政治大款,捞一点政治资本,把刘备当股票收藏,将来好兑现。
易中天说,“刘备是诸葛亮再三考虑精心挑选的老板。既然如此,他就决不会轻易跳槽。”这样的说法在易中天的书中比比皆是,很容易误导读者,把庸俗当有趣,把俗解当真知。刘备之与诸葛亮,不是老板和雇工的关系,把他们等同于当今的老板和雇工关系,是对政治的庸俗化理解。本来,学术的东西,思想的东西,语言活泼一点没什么,但是,要贴切,易中天的这种说辞,不仅不贴切,还把历史庸俗化了。
雅的事情,还是要雅来解决,不可粗俗、粗鄙。
易中天的一些用词,也是不妥的,有些甚至流于粗俗。刘表之死,他说是“见上帝去了!”老师的用词,很容易影响学生,课堂上讲课,用俗语,还是要注意一下的。再比如,“诸葛亮是一个少年英才,而且是一个帅哥。”“帅哥”这个词,表达的对男性的审美是又现时代的特殊时代意义的,比如上海电视台搞的“好男儿”比赛,那种男性的“帅”实际上你如果认真去看一下那些入围的选手,就会感觉比较偏重于“阴柔”、“少嫩”一路, 如果一个当代读者读了易中天的“帅哥”一此,把诸葛亮也想象成这样的形象,那不是要贻笑大方了?
要我说,易中天的书是否值得读,我说,读还是可以的,看看,没有什么不好,开卷有益,但是,其实,说起《三国》,我最佩服的是单田芳,这个人是一位文化大师。有了单田芳,我们就不需要别的人再来说什么《三国》了,而真正喜欢三国的,还是应该读原著,《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都不是什么难读的书。
来源:人民网 葛红兵的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