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博 客 |  交流平台 |  网站推荐 | 查看跟评 |
 
李乙隆微博之迷津寻渡(3)
  作者:李乙隆 发表日期:2011-08-14 09:47:47

三界: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或指断界、离界、灭界等三种无为解脱之对治道。

欲界:欲指财、色、名、食、睡五欲,主要指男女色欲。色界:位于欲界之上,为离欲的众生所居;色,义为物质。无色界:在色界之上,为无形色众生所居。此三界总为一个世界。大乘佛教认为宇宙中有无数这样的世界。

欲界是六道所居,欲界众生有淫欲心。欲界越高,淫欲心越淡,分别是交、抱、握、笑、视。欲界天有六层,亦称“六欲天”,其特征主要是有乐、欲。

地狱、恶鬼、畜牲、人都在欲界。天分为欲界天、色界天和无色界天(空界天)。

六欲天:四王天、怛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天魔天)。

四王天:此天为欲界六天的第一层、与人间最近的一层。为四天王所管辖。

怛利天:又写作忉利天,此天在四王天之上为六欲天的第二层,在须弥山顶;四方各有八天城,当中有一天城是帝释的居所。总数是三十三城,所以又叫三十三天。

夜摩天:这是六欲天的第三层。此天时时刻刻都快乐。

兜率天:六欲天的第四层。此天受乐知足而生喜足之心。

乐变化天:这是六欲天的第五层。此处众生以神通力变化妙乐而自娱自乐。

他化自在天:六欲天第六层。这里的众生夺他人所变化的妙乐自娱;此天不劳而获、为害正法,又称天魔天。

色界四禅天: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此界由修炼之人修习四禅定之功方可往。

初禅天:此天分三层,即梵众、梵辅、大梵三天。此天中只有眼、耳、身、意四识没有鼻、舌二识。

二禅天:也分三层,有少光、无量光、光音三天。六识中只有意识。

三禅天:同样分三层,是少净、无量净、遍净三天。六识中也只有意识。

四禅天:此天有九层,为无云、福生、广果、无烦、无热、无想、善见、善现、色究竟九天。同样只有意识。

四禅定:人于欲界中修习禅定时,忽觉身心凝然,遍身毛孔气息徐徐出入,入无积聚、出无分散,这是初禅天定;在此禅定中还有感观觉察,更加摄心再定,觉观即灭而发静定之喜,此已至二禅天定;然而有喜心的涌动,定力还不够坚固,因此再摄心谛观,喜心即谢,于是泯然入定,绵绵之乐从内而发,既已达三禅天定;然而乐能扰心,所以不能彻底清净,更加功不已则出入息断,绝诸妄想、正念坚固是为四禅天定。

无色界分四级名四空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此界由修炼之人修习四无色定之功方可往。

四无色定:一、空无边处定。修行人厌患色身(肉身),欲求身心脱离。于是一心念空,唯见虚空,没有任何物质形相。其心只与无边之空相对应。二、识无边处定。修行人心缘已经虚空,而虚空无边,定心复而涣散,于是即舍去虚空而只以心缘为识。心与识无边相对应。三、无所有处定。修行人以为识无边,定心难于稳固,于是更观识心空无所有。心与无所有相对应。四、非想非非想定。前所说之心识处是有想的,无所有处是无想的。再定至舍前之有想叫非想、舍前之无想叫非非想,此时心无爱乐泯然寂绝。此已到三界上限,只一发之隔(此处也叫有顶天)即可成正果。

十戒:包括“身三”,即不杀、不盗、不淫;“口四”、即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三”、即不贪、不嗔、不痴。身、口、意代表了行为、语言和思想。“十戒”源于“五戒”,而又与“五戒”侧重不同。

六度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第一是布施,有财施、无畏施、法施。第二是持戒,防止一切恶行,修集一切善行,饶益有情。菩萨最根本的戒是饶益有情戒。第三是忍,即为利益有情故,忍受毁骂打击以及饥寒等苦。第四是精进,即不懈息地努力于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事业。第五是禅定。第六是般若,即智慧。

四大:佛教把一切物质现象(色法)归纳为四种基本要素,即坚性的“地”、湿性的“水”、暖性的“火”、动性的“风”,谓之“四大”。四大可分为内、外两大类:同心识和合而形成众生肉体的为“内四大”;不同心识和合而形成山河大地等的为“外四大”。

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是蕴藏、积聚的意思。色蕴属于物质现象范畴,受、想、行、识四蕴是属于精神现象范畴。

六根:又作六情。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

依于六根所接之尘有六:谓色、声、香、味、触、法,是为六尘。尘即染污之义,以能染污情识之故。六尘尚有六欲、六入、六处、六境、六贼等名义。

十二缘起:又作十二有支、十二因缘。指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支。

八正道:是佛弟子修行的八项内容,即正见解、正思想、正语言、正行为、正职业、正精进、正意念、正禅定。

四谛:又作四圣谛。谛,意为真理或实在。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即痛苦、痛苦的原因、消灭痛苦、消灭痛苦的方法。

五取蕴:指由烦恼而生,或生烦恼的有漏五蕴。指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

四苦:生老病死。 八苦:四苦和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 前四苦是天然的,没法躲避的。 后四苦是人为的,是自己招来的。

佛法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综合五戒十善,称人天道;声闻是由于听法修行而得解脱生死的,独觉是不由听法无师自觉而解脱生死的,综合声闻独觉,称为解脱道;菩萨道是既求取解脱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种法门,是解脱道与人天道的综合。

大乘佛教的度化对象主要是具备大智慧、大慈悲心,具有利众精神,胸怀博大,追求成佛的菩萨种根基的大机众生。小乘佛教的度化对象主要是智力低下,胸怀狭小,缺乏大慈悲心,只求自己除去烦恼,获得断灭涅磐的小机众生。

小乘大乘都能令人解脱生死轮回,这是佛法区别于外道的地方。外道可以发起神通,可以证得四禅八定;但是永远不可能解脱生死轮回,更不可能究竟成佛。

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

眼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耳识: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意识: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作用。

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我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形式,摄藏于第八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无常,末那识以之为我,因此生起贪、嗔、痴、疑、慢和爱恋与憎恶等烦恼。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自我,所以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就是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由无明而起的妄想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境界,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

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所以此识有能藏的含义。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所以有所藏义。

| 1 || 2 | [ 页次:1/2页 ]『上页』『下页
→本文共有评论1篇︱已阅读1502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关闭窗口
发 表 评 论
 姓名:  *         密码: *
 标题:
 内容: *
{ 注意:带“*”的地方一定要填写。}
Copyright © www.liyilong.com
Email:56090138@qq.com   李乙隆微信公众号:liyilongzuop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