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博 客 |  交流平台 |  网站推荐 | 查看跟评 |
 
世界最长的信:我的甲申年及瞻前顾后(四十六)
  作者:李乙隆 发表日期:2009-10-08 19:14:26

说起来,我曾有过好多次寂寞的感觉:披残阳一缕,林荫小径,踽踽独行;夜窗听雨,茕茕孓立,神思邈远;登高俯瞰,人如虫蚁,满目苍茫。那种时刻,寂寞感伴着自我膨胀的崇高感和悲壮感悄然而至,心灵在寂寞中流浪,历尽沧桑。那是一种凄清的美丽,是一份诗意的情怀。正如年轻的浪漫令人回味一样,那份寂寞也是值得怀念的。

作为平常人,我们是生活舞台上一个普普通通的角色:我们是上司的下属,又是下属的上司、同事的同事;我们是父亲的儿女,又是儿女的父亲、妻子的丈夫。无庸讳言,我们有时确实需要戴着面具生活。只有寂寞,让我们把自己还给自己。

当寂寞叩响心扉时,我们不必拒绝。心平气和地阅读寂寞吧,寂寞是一本书。平常人有平常人的寂寞,平常人也有平常人的思考:忠于职守了吗?履行责任了吗?办事交友守信了吗?羞恶、恻隐、是非之心还在不在?……你的心在不知不觉中蒙上了尘垢,寂寞会轻轻地为你拭洗。寂寞的时候,心如明镜。寂寞是丰富心灵、提高生活品质的源泉。

能够平心静气接受寂寞的人,比那些不曾有片刻安宁者要深邃、冷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寂寞往往会在你不经意间,给你某些人生的启示。

——下为《泪湿秋风》。

但是我终得站起身来,送走最后一抹阳光就象送走这番宋词的心情。

我还得转过身来,踏上来时的路。离开水库坝上的黄昏,离开这一方刚刚发现的自我;走向另一个自我,走向坝下的校园。

那是五年前的事。那时我在秋风水库下面一所破破烂烂的学校教书糊口。

秋风,这个水库的姓名,于我,总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哲示。

正如我怀疑写诗的人都是诗人,我相信我是个不会写诗的诗人,因为心灵的敏感与思绪的飘忽。我摒弃了一切故作高深的意象,以及一些醒者的谎言醉者的呓语,离开那些跳跃不定的文字和不着边际的玄虚,在各种真诚的声音、图画和符号中,在对自然与人生的细腻的关注和感悟中,接受诗歌寻觅诗歌捕捉诗歌享受诗歌。

时隔五年,那次纯属偶然的灵动,至今历历如昨丝缕可数。在潮阳市秋风水库的大坝上,有一个黄昏刻进了我的生命。

夕阳将坠,橙红的色调涂抹着远山,显得神秘而庄严,唤醒我心灵深处的宁馨。我第一次感到静谧和肃穆的美妙。仿佛万籁俱寂,一两声水鸟的长吟显得那样遥远而凄清,恍若从缥缈的天边从永恒的彼岸悠悠传来。

云霞燃烧成梦一般的光环。那一刻我仿佛通体透明,肌肤里面布满霞光。

清风徐来,襟怀旷荡;波光潋滟,思绪粼粼。白云悠悠,千载依旧。古老的风声挂在归鸟的翅膀上,猎猎成一面旗帜。

亮丽澄澈,水色天光。水里波金,云中涌璧。我枯涩粗糙的灵魂变得格外柔润而平和。

其实,此时此刻最好什么也别想。许多原始的悟性在你的思想外面,在时空外面,美丽地次第开放,温柔着暮色苍苍。

我看着水库中的水,看着这满湖翡翠。我说不清楚是被什么深深地感动着,在不知不觉中泪流满面。

是喜悦,是忧伤,是惆怅,是感叹,是孤独,是崇高,是幸福的极致,是悲壮的奇美,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然而这绝不是一种单纯用一个词汇概括得了的情感。

暮色随意涂抹的风景,半是朦胧,半是真实,半是抽象,半是具体。

山宁静于不灭的期待,水波动于不竭的向往……

秋风落叶,落叶秋风,一段流泪的情节如闪电,划过了我的心宇。我不寒而栗。是在不经意间,还是早已蛰伏于潜意识中?我的眼泪因之明朗而真实。

就在一个月前,在这个水库中,三条彩绸把三个纯洁美丽的生命拴在一起,三个女孩同时用青春祭拜水神。

山,依旧不言不语。水,依旧无怨无尤。

一位失去爱女的老妇的哀号,凄凄传来,撞痛了我脆弱的情感。我掬起一捧清水一捧霞光,任其从指缝间滴落成瓣瓣莲花,祭奠水中的芳魂。

一些生命的早夭,使我们明白生命的脆弱和渺小,使我们珍惜生命而热爱人生,使我们对人类充满爱心。

独思虽美,孤独未必使我显得不凡,我只想满怀爱心走向人们,像他们一样去爱和被爱,去剔除苦难烹调人生享受柴米油盐。

挫折和多思使我二十出头便显得老气横秋。诗歌和爱心使我永葆纯真。时间飘过,老去的只是岁月;沧桑尽历,改变的只是容颜。

秋风水库,请你和我一起记得,这个眉目清秀面容清瘦神情憔悴眼睛沉郁的人。是他赋予你以灵性。

此刻,他站起身来。此刻,他心静如水眸凉如水血淡如水情柔如水。

远峰上,暮色欲凝!

——下为《劝善》。

对劝善的文章有嗜好,手头积了几份剪报:《乐于助人有益健康》、《贪污受贿容易致病》、《善恶影响人寿命》等。合起来看,甚觉有趣。这3份材料都是援引外国著名医学家或心理学家多年跟踪调查或研究得出的结论。有几段话摘录如下: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乐于助人、常常行善的人,可以得到人们对他的友爱和感激之情,从中获得内心温暖,缓解了日常生活中常有的焦虑。”

“乐于助人、常常行善的人有益于人体免疫系统。”

“一个心怀恶意、损人利己、和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寿命比较短。视别人为敌的人,往往一触即发暴跳如雷,非常容易使血压升高,甚至酿成任何药物都难以治愈的高血压。”

“贪污受贿、盗窃等违法乱纪的人,经常坐卧不安、夜晚失眠、烦躁苦恼,这些人的寿命无论如何比大多数人短。”

劝善,似乎历来是哲学、文学、宗教的份儿。哲学,是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学问。哲学劝善,为人们确立一定的伦理观念、道德准则,树立一定的人生观。文学劝善,一般以人物、故事情节为手段,贬恶扬善,使读者在生动形象的字里行间得到潜移默化。哲学劝善重于理性,文学劝善偏于感性。宗教劝善以玄秘为手段,以其教义为指导。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神时时刻刻监督着你,连你想什么都知道,何况干什么?你因害怕报应,害怕惩罚而诚惶诚恐,不敢胡作非为,即使心存邪念,有贼心无贼胆,也得“狠斗私字一闪念”,唯恐神明降罪。似乎只有伟大的神,才能对人类实行最彻底的统治,对人性中的丑恶实行最彻底的约束。

现在,在中国,似乎较少有人极为忠诚于某一信仰,很少有人坚定于某一信念,哲学、宗教劝善的力量弱化。文学呢?现在的人越来越复杂了,一本书影响一个人的成长、把一本小说中的某一人物当成楷模的事越来越少,甚至可笑了。现在这个社会是成就强者、牺牲弱者的社会。而所谓强者,有些纯属巧取豪夺之流、投机钻营之徒;所谓弱者,也并非都是无能之辈,有些人的失败仅仅是因为自己太过安分守己、太过温良谦恭让,在不够合理、缺乏秩序的竞争环境中被淘汰了。比如“忠厚老实”本来应是一种美德而被推崇,现在,“忠厚”被当作“憨”、“傻”,“老实”总和“不中用”扯在一起,“老实可欺”,被欺凌的角色,自然不中用了。假如社会尊重老实人,大家不是瞄准老实人去欺凌,不是拿他当“铺路石”、当“牺牲品”,而是根据老实人的真才实学放在恰当的位置上,让他发挥能力,那怎么会“不中用”呢?整个社会看起来是越来越富有了,也越来越物化了。五光十色的当代生活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着,昨天所恪守的观念在今天或许就受到冲击。动摇和变化似乎就意味着头脑灵活,恪守就是冥顽不灵了。即使你在书本上获得某种观念或某个人物模式,想以此来规范自己,但一回到现实,便被光怪陆离的现象搅得无所适从了。理想主义,以往的文学精神,在极为现实的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了。

在这种情况下,医学也参与到劝善之列。行善有益于自身的健康,这不是医学版本的“善有善报”吗?有人说“行善,是有钱人伸手向穷人乞讨仁慈名声的手段”,这当然属于“谐趣”,所谓科学的说法是,“得到人们对他的友爱之情,从中获得内心的温暖”,以使自己精神愉快,缓解焦虑,增强免疫力。问题是,行善会精神愉快的人,你即使不借助于“神的公正”来给他以善报,不对他大谈什么“行善养生学”,他也会去行善的。行善会精神愉快的人,是心地善良的人,他的行善,是出乎心底的善良,没有任何功利之心。然而,善良的人不见得会比别人有更多的快乐,因为这类人心地仁慈,易动恻隐,人家的凄惨会使他悲哀。“慈悲”一词在我看来,就是心慈则悲。如果行善不是出乎心底的善良,而是为了得到回报,那么,得不到回报就像做生意亏了本,弄不好会急火攻心,哪里有“内心的温暖”来“养生”!

“一个人心怀恶意、损人利已、和他人相处不融洽,寿命比较短。”我看不然。手头也有一份资料,通过实验反驳“好人长寿”论。某国某敬老院的两位老人迁入新的敬老院,两人代表两个极端:一善一恶。两人身体素质不相上下,善者到新环境后不久便病逝了,恶者还活了好几年。凭此断定“善者并不长寿”似乎尚欠充分,但细加分析却不无道理。善者要获得众人的尊重,需要一段时间。善者要谦让,要自我牺牲,往往还必须经历“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的阶段,等到被公认为善者而获得尊重,才能感受到与他人融洽相处带来的欢乐。到了新环境,善者又得从头做起,善者善待别人,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善待。在新环境里,陌生与冷漠使善者受不了。恶者则不然,他已经习惯了戒备与冷漠。他待人以恶,人家倒不敢欺侮他。善者不与人明争暗斗,有时需与人讨个说法时倒口笨舌拙了。恶者“斗争经验”丰富,吵起架来常常能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 1 || 2 || 3 | [ 页次:2/3页 ]『上页』『下页
→本文共有评论0篇︱已阅读1842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关闭窗口
发 表 评 论
 姓名:  *         密码: *
 标题:
 内容: *
{ 注意:带“*”的地方一定要填写。}
Copyright © www.liyilong.com
Email:56090138@qq.com   李乙隆微信公众号:liyilongzuop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