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博 客 |  交流平台 |  网站推荐 | 查看跟评 |
 
读联随笔四则
  作者:李乙隆 发表日期:2008-02-29 11:49:03

千山龙泉寺联

王尔烈

峰不必一千,万象已呈真宰妙;

景岂止十六,四时当作会心游。

[作者介绍]

王尔烈(1726-1801),乾隆三十六年进士,历任陕西道监察御史、内阁侍读学士、《四库全书》篡修、大理寺少卿等,著作有《瑶峰集》。

[注释]

真宰:犹如说“造物主”。

[读联随笔]

数字入联的佳构

李乙隆

千山,又名千华山,相传共有峰峦九百九十九座,层峦叠嶂,风光旖旎,清代姚元有诗赞之曰:

明霞为饰玉为容,

山到辽阳峦嶂重,

欲向青天数花朵,

九百九十九芙蓉。

王尔烈所撰千山龙泉寺联之上联,“峰不必一千,万象已呈真宰妙”,与姚元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峰不必一千”一语,巧妙地呼应了“千山”之谓,又说明千山山脉的峰峦不足一千座,而此语最大作用是勾出了下一句“万象已呈真宰妙”。尽管山峰不满千,但这又有何欠缺呢?这里的一切景象,已将造物主的鬼斧神工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了。

千山北沟中部有寺,寺中有泉,清纯甘美,谓之龙泉,故寺名为龙泉寺。寺中及周围共有二十余处景点,被惯称为“龙泉十六景”。王尔烈联中“景岂止十六”五字,既呼应了“龙泉十六景”之谓,又写出景点之多,还十分自然地引出了下句“四时当作会心游”:正因为景点多,不管你在什么时候来,在什么天气来,都可以领略到这些胜景各具千秋的妙韵,令你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一千”与“十六”,不足与有余,均为实指;“万象”与“四时”,则为泛指。

以数字入联,是作联常技,以数字取胜,在妙对佳联中并不鲜见,但千山龙泉寺联运用数字之妙,妙在泛数与确数水乳交融,虚写与实写天衣无缝,将“千山”之“一千”,“十六景”之“十六”,信手拈来,浑然天成,令人拍案叫绝。

沧州黄鹤楼联

佚名

黄鹤偶乘沧海月

白云常带楚江秋

[作者介绍]

尚无资料。

[注释]

沧州黄鹤楼:故址在清代沧州城外,今已不存。

[读联随笔]

又见野鹤闲云

李乙隆

黄鹤在白云中翱翔,该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闲云是野鹤的化身,野鹤是闲云的神韵。白云千载悠悠,没有黄鹤飞过的痕迹,而黄鹤已经飞过。读崔颢名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时,跃出脑际的,便是这样的画面,这样的意境。

此刻,读到沧州黄鹤楼联,跃出脑际的,依然是这样的画面,这样的意境。不同的是,心中泛起了几多沧桑。

崔颢诗写的是武昌黄鹤楼,沧州黄鹤楼联妙在化用崔颢名句,却又用互文修辞,写出武昌楼与沧州楼的神似之处:武昌的黄鹤偶尔也乘过沧州的沧海之月,沧州的白云经常携带着武昌的楚江之秋。“黄鹤一去不复返”,所以“偶乘”;“白云千载空悠悠”,所以“常带”。沧海之上的月色,月色之下的黄鹤,楚江之上的秋意,秋意之中的白云,这样的意象,比“不复返”、“空悠悠”这样直白的惆怅,更多了一份苍凉之美。

沈阳故宫嘉荫堂联

乾隆

仿天一藏书,豳馆冈原扬大烈;

应奎三悬象,沛宫父老庆同文。

[作者介绍]

乾隆,清代皇帝。

[注释]

天一:指天一阁。豳馆:古代周部落祖先公刘在豳地所建宫室。奎三悬象:奎宿天象,主文运。

[读联随笔]

用典故自炫的又一范例

李乙隆

嘉荫堂在沈阳故宫西路,建于乾隆四十六年,为清代皇帝东巡盛京时读书之所。中有文溯阁,仿宁波天一阁藏书楼规制而建,故嘉荫堂联中有“仿天一藏书”之谓。

“豳馆冈原”,典出《诗.大雅.公刘》:“笃公刘,于豳斯馆”,“瞻彼溥原,迺陟南冈”。豳馆,原意是指古代周部落祖先公刘在豳地所建宫室,在这里用来指代清廷所建盛京宫殿,将清之开基比为周之启土。冈原,本意为山丘与平原,在这里指山川大地。“豳馆冈原扬大烈”,意谓山川大地到处都在传扬着周代贤明君主的丰功伟绩。

奎星昭示文运。乾隆认为,当时文运昌盛,是“应奎三悬象”。下联末句再次用典。汉高祖刘邦在故里沛县,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诸母、子弟佐酒,作《大风歌》。“沛宫父老庆同文”句,便是借此典,来比附当时的歌舞升平,意谓老百姓都在庆贺全国统一。

在全联中,乾隆看似写书说文,其实是以文运喻国运,以古代贤明君主指代自己。他没有用“稍逊”、“略输”来否定古代帝王以拔高自己,而是通过肯定他们来肯定自己。

格言

佚名

未曾出土先有节,

纵使凌云亦虚心。

[作者介绍]

尚无资料。

[注释]

节:既指竹节,也指人之节操。虚心:既指竹之空心,也指人之谦虚。

[读联随笔]

有傲骨无傲气

李乙隆

“未曾出土先有节,纵使凌云亦虚心”,是我所喜欢的一副对联,也是一条可以作座右铭的格言。

我将自己所办的一个中小学生作文辅导站,名之为“春笋作文辅导”,当时并没有看过这副对联。去年在一份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上看到这副对联,十分喜欢,立即将其当作“春笋作文辅导”的一条“广告语”。

此联妙在一语双关,借竹写人,深入浅出,贴切自然。

先看它是怎样写竹的吧:“未曾出土”,还没有冒出地面,就已经有了“节”;纵使它拔地而起,高入云端,也仍然是“虚心”的。大家都知道,竹是一节一节的,中间是空的。

再看看它是如何写人的吧:一个人还没有出头,不为人所知,就已经有了节操;纵使有一天他脱颖而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能虚怀若谷。

这不正是“有傲骨无傲气”的精神境界吗?

                                   (2008年2月)

→本文共有评论1篇︱已阅读2396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关闭窗口
发 表 评 论
 姓名:  *         密码: *
 标题:
 内容: *
{ 注意:带“*”的地方一定要填写。}
Copyright © www.liyilong.com
Email:56090138@qq.com   李乙隆微信公众号:liyilongzuop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