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国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的情况已十分严重,弱势群体亟需扶持。我总认为,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据说,2001年权威调查表明,四成以上的人反对给公务员加薪。资料上称,是对700余位公务员和非公务员进行了调查,不知这所谓权威调查的对象中,公务员与非公务员各占多大比例。如果问公务员要不要给他们加薪,那得出的答案有何价值呢! 如果在人民代表大会上表决这个问题,我认为也不够妥当,就目前人大代表的构成来说,财政供养人员显然占大多数。就算有些不是靠财政供养的,也大多是各行各业上较为成功的人士,他们以自己的收入来与公务员作比较,便会觉得给公务员加薪是应该的。现在,不少社会团体或民主党派的机关,都是靠财政供养并套用公务员工资制度的,让他们来对这个问题进行表决,也是一面之词。现在的传媒都是官方或准官方传媒,其从业人员也大多是财政供养人员。因之,可以这样说,这个问题的话语权都在受益方手里。好在现在的话语环境毕竟比较宽松,不会动辄给发出不同声音的人士扣上一顶什么帽子吧。5月16日的《南方周末》便引用了资深经济学家戴园晨反对给公务员加薪的言论:“第一次给公务员加工资,我举双手拥护;第二次给公务员加工资,我一只手拥护,一只手不拥护;2002年还要给公务员加工资,我举双手反对。加一次工资1000多亿,这1000多亿用在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方面,可以减轻农民负担,有1000多亿,农村义务教育都解决了。” 克文,上面便是《有感于给公务员加薪一倍》全文。其实我并非片面反对给公务员加薪,在文中,我问道:“为什么加薪不学习一些企业的做法,引进激励机制……” 请看《总体和平均》: 2003年3月初朱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所作报告中称:“五年来,人民生活普遍提高,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朱总所说的“五年”,就是他这届政府的任期。不要说报告中还罗列了多少“辉煌成就”,单这一项便可谓功德无量了。报刊称:朱总理的报告引发了十多次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凝聚着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心声。” 十三亿呀,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不简单! 十多天后,朱的继任者温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中国目前没有摆脱贫困的人口有3000万左右,这是按人均年收入625元的标准计算的。大家知道,这个标准是低水平的。如是标准再增加200元,农村贫困人口就有9000万。”苟且按标准提高200元则增加6000万贫困人口计算,把人均年收入1225元以下列为贫困人口,就2亿多。试问:那些热烈鼓掌的“代表着人民”的人士:人均年收入1225元,即人均月收入102.1元,人均日收入3.4元,算不算贫困人口?3.4元能做什么呢?1斤米,1元;1两肉,6角;半斤菜,5角;还有汽、水、油、盐等。这里所说的仅是食,还有衣住行,还有昂贵的教育费用与医疗费用等。 “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是如何推算出来的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如果说“平均达到小康水平”,我却是举手赞成的。一个贪官足以与一个贫困村的几千个贫困人口平均达到小康水平。 请看《存款从哪里来?》: 据新华社北京4月11日电,截至今年2月底,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10.3万亿元。 今年3月初,朱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报告,也把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9万亿元当成他这一届政府五年来的政绩之一。 这么多的存款从哪里来呢?报道中称:“据专家分析,收入增加是居民储蓄高增长的基本原因。”是这样吗?以笔者为例分析一下。 1994年我刚到汕头时是一千多元的月薪,现在是三千多元的月薪,其间曾有一年是五、六千元的月薪。收入确实是增加了,可是存款呢?买了一套低于本市平均价格的房子,还得从父母那里拿钱,如果当成债务,不知什么时候能还清?我目前的收入,应付一家三口的各项费用,每月寄给父母一点养老钱,再加上人情应酬,存款甚少。说实话,我不是花钱大方的人,甚至被一些亲友视为吝啬,有时想周济一些穷亲友也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住的、穿的、用的、吃的、玩的等,都是低消费的。在我的亲友圈中,我算是收入较高的人了;在我所供职公司的一百多名员工中,我是除老板之外工资最高的了,可我真的存不上什么钱!按13亿人口计算,人均存款为7923元,一家三口的存款应达23000多元,可我目前却没有这么多存款。 官方媒体报道高储蓄时,往往是众口一词往好的方面去说,“专家认为,高储蓄为经济能够长期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是公众对社会经济稳定、金融健康具有信心的直观表现。”不知他们是知而不说还是不知或不愿去关注下面这些问题: 存款是不是过于集中于一小部分人手里,比如,10%的高储户的存款数,会不会高于90%的低储户的存款数?而没有一分钱存款的城乡居民,仍占多大的比例呢? 官方媒体也没有掩盖高储蓄对消费的制约,“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更是老生常谈了。但是不管你如何刺激,消费总是热不起来。原因何在呢?我在这方面的知识很贫乏,只能简单地看问题,先做个假设吧:银行的正常存款本来只有一亿元,管得着银行的官员、银行的人、搞企业的人等,携手合作,以企业的名义,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和“合法手续”,把这一亿元贷出去,通过一定的游戏规则,这一亿元变成这些人的个人资产,又被他们存进了银行,于是银行的储蓄余额便从一亿元增长到二亿元。而那一亿元贷款呢,便成了呆坏账,国家为了救活银行,通过国债,把那一亿元呆坏账剥离出来,转到专门为处理呆坏账而设立的什么资产管理公司上。 也许我这样看问题实在过于简单、幼稚,或许这种情况只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才出现过,现在已经得到“很好的控制”。 就算上面的假设纯属“妄谈”,那下面这些数据却是白纸黑字地印在官方报纸上的。据2003年4月10日《南方周末》载:在1980年代,通过“价差”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1987年在2000亿元以上,1988年在3569亿元以上;在1990年代初的“圈地”运动中,通过地价差流入个人手中的财富,也有几千亿元;在最近几个年,利用国有企业改制,资本运作,行贿受贿等形式,将国有资产转移到个人手中的,现在无法进行精确计算,但从一些个案可以看出,数额是十分巨大的。仅以最近曝光的贪官为例,沈阳市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马向东索取和收受他人财物折合人民币976万余元,伙同他人侵吞公款美元折合人民币99万余元,挪用公款美元折合人民币330万元归个人使用,另有1068万余元的财产不能说明来源合法;云南省原省长李嘉廷收受贿赂共折合人民币119万元,其子接受他人钱物折合人民币2049万元。 而下面这种情况,则是我敢肯定的: 你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有钱的人用不着你刺激,照样锦衣玉食、奢侈挥霍;无钱的人,你再怎样刺激,他也拿不出钱来消费呀,他们一家几口挤在一个破破烂烂的危房中,如果他们有钱,会不愿购房而把钱存进银行吗? 请看《1:28与公务员加薪》: 据新华社2003年3月6日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由财政供养,目前人数已达4500多万之巨。按国民人数13亿计,平均每28人要供养一个公务员或准公务员。平均每供养一个“吃皇粮的”一年需多少费用呢?暂且按平均每员年薪1万2千元计,当然不包括他们的公款吃喝和各种福利,国民人均负担就达每年428元。这里所说的国民人数,当然是把那些也需要别人供养的老幼病残、失业和无业人员都算在内的。而公款吃喝费用之巨,媒体上早有所披露,也是十分惊人的。 据有关资料,我国历史上需要财政供养的人与老百姓之比,西汉为1:7945,隋朝为1:3658,唐朝为1:3927,元朝为1:2613,明朝洪武年间为1:2299,清朝康熙时期为1:991;新中国成立之初为1:600,1978年为1:50。耐人寻味的是:“精简”却一直是二十多年来官方文件、各种媒体上出现频率颇高的词条。 2003年3月6日《广州日报》有一篇题为《朱总理阐述中共中央对今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 强调继续扩大内需 机关事业单位今年加薪》的报道,该文称:“原定去年下半年增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及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考虑到要优先解决城镇低收入者的生活困难问题,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这一措施推迟到今年出台。”如此说来,朱总理可谓用心良苦了。 朱总理一届政府上任之初有一个“鼓舞人心”的承诺,就是要在本届政府任内给公务员加薪一倍。看来,为了“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朱总理一届政府宁可“食言”,宁可暂时“牺牲”公务员和准公务员们的利益,也不容易吧! 1999年9月,政府推出了给公务员大幅加薪的举措,到2001年10月,三年间加薪四次,朱总理这届政府在这方面颇具魄力。2002年5月12日,财政部长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从该年7月1日起,公务员将再次加薪,“增加幅度,将会是一个合适的数目。”后来,为了“协调各方面和利益”,这一次加薪之举泡了汤。媒体们在这件事上倒十分低调,没有借此大做文章,说什么“公仆”们如何高尚,如何先人后己,“优先解决城镇低收入者的生活困难问题”。现在,城镇低收入者已经得到雪中送炭了,该给另一些人锦上添花了,而让朱总理“一天到晚头都疼”的农民生活困难问题,暂且靠后吧,哪能一下子把什么问题都解决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