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博 客 |  交流平台 |  网站推荐 | 查看跟评 |
 
同情乞丐
  作者:李乙隆 发表日期:2003-04-05 22:25:25

外国有一个作家遇到一个乞丐向他行乞,他搜遍全身口袋都找不到一个铜板。于是他握着乞丐的手,满怀歉意地说:“对不起,朋友,我今天忘了带钱。”

瞿秋白烈士在被押赴刑场的路上,原是一副视死如归的表情,途经一公园门口,见一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乞丐,回视良久,神色戚然。

上面这两则轶事在现在为数不少的一部分人看来,也许是十分迂腐的。

现在,报刊上极少看到同情乞丐的理性观点及感性内容,在不少人眼里,行乞几乎成了行骗的同义词,所有的天灾人祸都成了假的,丢了钱包或盘缠用尽找不到工或不良老板卷走工钱都是骗人的。

我在一次施舍时便遭到同伴的批评:“你给他钱,他比你还有钱呢。你一天能赚多少钱,他一天能乞到一二百元呢!”

由于同行七八人只有我施舍,我成了少数派。我不愿与大家弄得不愉快,对同伴的批评付之一笑。

其实,一个乞丐一天能乞到一二百元这个数目,可能有点像政府部门统计表上的数字。你又没当过乞丐,怎么知道一个乞丐一天乞到多少钱呢?那些不愿施舍的,往往最会说自己因为施舍而上当受骗,最会说乞丐能乞到很多钱。道理很简单,他们是以“乞丐行骗论”和“乞丐有钱论”来为自己不愿施舍辩护。其实他们稍微一想,稍微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他们的“乞丐有钱论”是站不住脚的。大家都像他们那样,乞丐一分钱都乞不到,怎么会很有钱呢?难道他们真的会以为这世界除了他们几个,别人都在施舍吗?在我的观察中,施舍者与不施舍者的比例是1︰100,喜欢施舍的大多是老年妇女,她们施舍的是一角二角的小票,像我这样施舍几角一元的不多,而且喜欢施舍的人没有零钱时也不可能施舍。

我对我现在的老板比较欣赏的一点就是,他也是一个乐施好舍的人。他常常是以十元票来施舍的。我多次看到他特意揿下车窗施舍乞丐,甚至招手让离几步远、在别的车辆旁缠乞的乞丐走过来拿钱。由于企业比较困难,我们现在极少参加政府部门发动的各种“献爱心”募捐活动,但我深信我的老板是我所认识的老板中最具爱心的。与其说施舍是有钱人向穷人乞讨仁慈的名声,不如说某些企业的捐赠,尤其是响应政府号召的捐献,是“买名声”的商业行径与“买关系”的公关手段。当然,不能否认热心捐献的企业领导人的爱心及其捐献的积极意义。作为企业,即使捐款行为中夹有商业意识,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也知道,同是扶持弱势群体,有些捐赠远不如施舍直接、有效。我的家乡是汕头市辖下为数不多的贫困村之一,不时有政府部门组织募捐,把大家的捐款送到我家乡去扶贫。这些扶贫款往往成了那些无所事事、靠打牌过日子的镇干部和村干部的工资、奖金。也许在一些人的理解中,也许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一种扶贫吧。同是人民“公仆”,有些地方的“公仆”富得流油,在穷地方当干部确实吃亏,扶一把也无不可。

话说回来,施舍与不施舍是各人的自由,不施舍没什么过错。在我的朋友圈中,大多数人不施舍。他们并不吝啬,他们大多具有比我优秀的品质,他们的为人处事,有许多值得我学习。他们不施舍,也许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有这个习惯,也许是因为他们怕麻烦,不愿为一个乞丐把手插进口袋里找零钱,也许是因为矜持,是因为不愿让自己的同情心显得太滥太“廉价”。我从来没有也不好过问他们为什么不施舍,他们或许也不屑于和我讨论这个问题,这里所说的只是一种猜测。我尊重他们的习惯。和朋友们走在一起遇到乞丐时,我也不愿因为自己的施舍而被他们视为异类,我往往会故意落在后面,不动声色地施舍。我写此文也不是想对什么人作令人生厌的说教,我只是觉得媒体还没有这类文章出现,故不自量力地发出一种声音。仅此而已。如果你看了有些反胃,实在不好意思,今后你不再看我的任何文章,便是对我的“惩罚”。

                                   (2002年4月)

→本文共有评论1篇︱已阅读1955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关闭窗口
发 表 评 论
 姓名:  *         密码: *
 标题:
 内容: *
{ 注意:带“*”的地方一定要填写。}
Copyright © www.liyilong.com
Email:56090138@qq.com   李乙隆微信公众号:liyilongzuop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