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博 客 |  交流平台 |  网站推荐 | 查看跟评 |
 
珍珠与泥土
  作者:李乙隆 发表日期:2006-05-21 21:09:47

今天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写道:“老把自己当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不如把自己当成泥土,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有人这么说。我越来越深刻地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怎这么眼熟?稍一想,便想起来了,它脱胎于我在1993年所写的一首短诗中的几行:“我不是珍珠/我没有被埋没的痛苦/我是泥土/我是不断延伸的路”。全诗12行,这是中间的四行。曾发表在某杂志上,后来收进《打开尘封的日记》发在网上。

1993年那时候我过得很压抑,常有怀才不遇之感,这几行直白的话完全是当时的自我宽慰,并非我真的那么超然、淡薄、想得开、看得破。

那时候我还写过不少看起来很洒脱、练达的哲理小品,其实大多是一时的自我宽慰,也许刚写出来时会很有针对性地消除一些烦恼,但过不了多久,同样的烦恼仍会卷土重来。

好多时候,当我们陷入某些烦恼,人家劝解时所讲的道理我们其实早就懂了,但就是难以超脱、豁达,明知烦恼有百敝而无一利,但就是摆脱不了。

从1983年年底读高一辍学至今,我几乎可以称得上笔耕不辍。成就远谈不上,写过的文字数量可观,看到自己的东西被人引用也不是第一次,但尚未在书报刊上看到人家引用我的文字时能注明是我说的,在网上倒有人注明。我不喜欢人家没有注明,但人家毕竟没有剽窃,人家有注明“有人这样说”,这比抄袭、剽窃好多了。在网上被抄袭、剽窃实在不少,用文章题目搜索一下就可以知道,刚开始时心里不平衡,现在渐渐置之不理了,并非真的看淡了,而是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去追究,去拿出证据要求网站尊重我的署名权,只能这样自我宽慰:“网上的抄袭、剽窃,并非有意为之,只是没有标明‘转载’注明出处的习惯,人家用的也只是一个随意的网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直是我做人的准则之一。我引用人家文字时,只要知道人家署名,我一定会注明,如果人家像我一样还是个无名之辈,我更会重视这一点,除非人家是名人,尤其是古代名人,他的话是名言名句,不用注明读者也知道。

我上面那几行话是很普通的话,加上我也实在再普通不过,人家不注明也有其道理。也许人家并非是在我的作品上引用,而是在另一人的作品上,而另一人也没有注明是我说的。

如果我大有成就,成了大名人,那上面那几行话成为名言名句,也不为过吧。人家引用时肯定喜欢注明是我说的,因为这会加重那句话的份量,使得那句普通的话,因为是我这个“名人”说的,而充满无穷的哲理。

一旦成了大名人,人家还会把一些别人的话说成是我说的,把一些别人的趣事说成是我的逸事。其实那也是很讨厌的。

                                   (2006年5月)

附记:2010年10月,我终于读到了鲁藜《泥土》一诗,才知自己闹了笑话,为了给自己一个教训,我并没有删除上面这篇文章,只是写下一篇短文《我终于读到了鲁藜〈泥土〉一诗》,作了说明和自我批评,现摘几段话于下:

一、少年时我总喜欢对人生进行形而上的思索,并将所悟随手记在纸片上,积累了一袋又一袋。后来,我把它们付之一炬。如果没有那把火,我也许早就成了精神病人。如果把当时所悟整理出来,一定没有什么新东西,一定超越不了先贤先哲。

二、上世纪末,著名作家刘心武曾在《羊城晚报》上发文称,自己梦中得句,“江湖夜雨十年灯”,不知是谁所作,权且归于自己名下。陈村笑他不会上网,如果上网搜索一下《全唐诗》,就知是黄庭坚所作。结果陈村也落下笑柄。因为黄庭坚乃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

三、1995年我在《广东教育》上发表两首诗,其中一首《可能一生默默无闻》,很浅白,我一点也不认为它是好诗,只是那时常有怀才不遇之叹,写这首小诗,只是为了抚慰自己。

四、这件事再次教育我:人,千万要慎重,不要自以为是。你以为是你说出来的原创性话语,可能别人早就有过类似的或者更精辟的表达了。

五、如果我是在文章中写了那几句话,读到鲁藜的《泥土》之后,我可能会改稿,引用鲁藜原话并注明,但这是一首短诗,只能这样了,因为引用名家名句,在诗歌中是很难注明出处的。如果是许多人都知道的名句名言,为了文气更加流畅,直接引用而没有注明,就像使用成语、谚语和典故不用注明一样,是完全可以的。化用名句名诗,也是一种修辞。我的诗与鲁藜诗的雷同,我如果加上注释,说是化用,显得很坦荡,不会让人想歪了,但是,我的诚实,使我不得不说实话,不是化用,2010年10月之前我千真万确没有读过鲁藜的《泥土》。

六、与鲁藜《泥土》水平相当、风格相类的言简意赅的短诗哲语,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些杂志每页下端的“我的一句话”或“语丝”或“思想火花”等,在类似《中学生赠言赠诗》这样的书中,俯拾皆是,作者大多是无名之辈。其中应该大部分属于原创(在互联网时代之前,抄袭毕竟是少数,进入互联网时代,复制粘贴太简便,网上发文没有任何门槛,才出现全民大抄的局面),可能有小部分是有意的剽窃,有小部分是自以为原创(不知道别人已说过类似的话,用短短的一句话或几句话来表达人生感悟,难免有“英雄所见略同”的时候)。鲁藜的《泥士》之所以被写进文学史被当成经典,是因为作于1942年,可能还有“政治”的因素。据说,中国白话诗始于1916年。中国白话诗早期的那些被写进文学史的所谓经典作品,都是很稚朴的。

                                  (2010年10月)

→本文共有评论8篇︱已阅读2341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关闭窗口
发 表 评 论
 姓名:  *         密码: *
 标题:
 内容: *
{ 注意:带“*”的地方一定要填写。}
Copyright © www.liyilong.com
Email:56090138@qq.com   李乙隆微信公众号:liyilongzuop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