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博 客 |  交流平台 |  网站推荐 | 查看跟评 |
 
2006年5月16日《南方都市报》时评版摘评
  作者:李乙隆 发表日期:2006-05-18 12:41:17

2006年5月17日,也就是今天,有特大台风将至。公司下午不上班。中午回家,在车上听汕头某电台对这次台风的同步报道,记者通过电话及时把最新情况报道出来。听来听去,不外是地方官员的“抗灾秀”:第一个电话报道的是市委书记,坐镇“三防”指挥所指挥全市抗风工作;第二个电话报道的是市长,在某区指导防风工作;接下来可能有副书记副市长几路人马。其间穿插些背景资料。男主持说:“这次台风出手不凡,在其形成阶段就已夺去30多人生命。”说得豪情满怀,从语调中听得出他说这话时笑容灿烂,就像在报道他们党哪位领导又取得了哪些了不起的成绩,女主持似乎颇为欣赏男主持的幽默,报以悦耳的笑声。

回到家来,看昨天的《南方都市报》,主要看的还是两版时评。自从李某曾经深爱着的《南方周末》变成给某些人擦屁股用的报纸之后,代替它在李某心中位置的,就是《南方都市报》。昨天《南方都市报》时评版,共6篇文章,已看完5篇,觉得有必要摘评一番。

社论谈的还是房产问题:政府针对房地产商的话语权争夺,已经被不少人视为在为自己“撇清责任”。此语中所谓政府,在摘评者李某看来,就是官僚集团。在我们的语境中,官僚集团与政府,某党与国家,这些本来泾渭分明的概念,常常被某些人搅在一起。何谓话语权争夺?该社论说:是关于地价推高房价还是房价推高地价的争论。“有地方政府试图通过公布房地产的开发成本来破局,结果一触及其中最大份额的地价成本,就不了了之。”此语不禁让摘评者想起“公布官员财产”说了多少年,也还是某些人傻乎乎的一厢情愿。如果真的公布房地产开发成本包括地价成本,房产商一定哑仔吃黄连,因为塞进官员个人腰包的钱,也许不比账面上的地价成本少,但却无论如何不能公布的。

我早说过我们的官员并非都是草包和贪官,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赵晓的《冷静看待中国的全球竞争力上升》,再一次让我看到来自官员的良知和真知灼见。瑞士国际商学院打造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日前出炉,我国跃居第19位。赵晓说,今天中国的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于外贸,我们的进出口结果完全是建立在当前汇率的基础上,如果人民币汇率突然上升,一切就可能在瞬间发生改变。众所周知,中国出口的产品集中在为数有限的劳动密集型消费品,而我们所组装产品的零部件往往来自亚洲其他国家,中国只是在泛亚洲生产体系中作为最后一个阶段出现。赵晓凭此得出结论,许多东亚国家与美国和西欧的贸易顺差在中国汇总,虚增了中国的顺差。另外,赵晓还告诉我们,中国出口额中的60%由外国投资的企业生产,因此中国的所谓国际竞争力,也许只是跨国公司的竞争力而已。最后赵晓概括说,对于一个普通中国人来说,他的祖国在各种排名上的提升所带来的虚幻喜悦,根本抵不上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以及找不到工作这些真实的担忧。李某补充一下:老了没有退休金,也是许多中国人的隐忧。

阿诤的诤言,是为城里的农民工仗义执言:城乡二元化结构真是顽固得可以,近年来,由北京市的人大代表首先发难,“控制城市人口”,专家们紧跟着唠叨,“一个城市对人口的容纳程度有限”,“一旦取消门槛,肯定会出现人口过于拥挤、岗位不足、治安变差等问题。”针对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阿诤说,现行政策中并没有阻拦农民工进入城市的条款,当他们要进城务工或经商时谁也没想到去“控制人口”,但是,当他们想要个城市户口,在他们为之贡献了青春的城市留下来度过余生,或者希望他们的下一代能够因为他们的努力和贡献而成为“城里人”的时候,他们听到的是非常坚决的“不”。阿诤的结论是,所谓“控制城市人口”,真正想控制的是户口而不是人口,城市要的是农民工的血汗,而对他们和他们的下一代,却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

袁岳的文字很温和,是属于所谓建设性而不是批判性的时评,他像教育幼儿园小朋友那样循循善诱,告诉那些人:听证会不能那么办,要这样办,为什么要这样办。许多浅显的道理就像“当官不能腐败”一样,说了等于白说。这里我只摘其文章第一段:“有人说,现在一听说听证就知道要涨价,而且一听证必然是支持涨价的。最近的一个事例是城市出租车涨价,在听证会上支持涨价的人要比反对的多得多,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市民中多数人支持涨价。对此,网上议论纷纷,不少人直接质疑这种听证有多大价值。确实,至少在我看来,现在的很多听证活动操纵的色彩过浓,已经到了让老百姓认为一些部门在玩弄民意的程度。”摘评者不禁要问:可以任由当权者操纵的何止听证会呢?我们这个国家还有哪些让当局、当权者无法操纵的呢?“玩弄民意”是在听证会出现之后才“已经到了”吗?

时评版中的“街谈”一直为李某所漠视,这次胡唐的《不要让孩子的世界真假难辨》倒值得一看,现摘其最后几句话供你玩味:“我们小时候被教导说,红领巾是红旗一角,是被烈士的鲜血染红的。这句话直到长大了才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同样一个问题,现在有小朋友回答说是印染厂染红的。老师当然会告诉他这是错的,然而真的错了吗?”

                                (2006年5月)

→本文共有评论12篇︱已阅读1572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关闭窗口
发 表 评 论
 姓名:  *         密码: *
 标题:
 内容: *
{ 注意:带“*”的地方一定要填写。}
Copyright © www.liyilong.com
Email:56090138@qq.com   李乙隆微信公众号:liyilongzuop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