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博 客 |  交流平台 |  网站推荐 | 查看跟评 |
 
存款从哪里来?
  作者:李乙隆 发表日期:2005-03-04 16:50:22

据新华社北京4月11日电,截至今年2月底,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机构)本外币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10.3万亿元。

今年3月初,朱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报告,也把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9万亿元当成五年来的政绩之一。

这么多的存款从哪里来呢?报道中称:“据专家分析,收入增加是居民储蓄高增长的基本原因。”

是这样吗?现以我自己为例分析一下。1994年刚来汕头时是一千多元的月薪,现在是三千多元的月薪,其间曾有一年是五、六千元的月薪。收入确实是增加了,可是存款呢?买了一小套低于本市平均价格的房子,还得从父母那里拿钱,如果当成债务,还不知什么时候能还清?我目前的收入,应付一家三口的各项费用,每月寄给父母一点养老钱,再加上人情应酬,存款甚少。说实话,我不是花钱大方的人,甚至被一些亲友视为吝啬,有时想周济一些穷亲友也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住的、穿的、用的、玩的等,都是低消费低档次的,与我目前的所谓企业主要领导的身份颇不相称。在我的亲友圈中,我算是收入较高的人了;在我所供职公司的一百多名员工中,我是除老板之外工资最高的了,可我真的存不上什么钱!按13亿人口计算,人均存款为7923元,一家三口的存款应达23000多元,可我目前很难达到。

官方媒体报道高储蓄时,往往是众口一词往好的方面去说,“专家认为,高储蓄为经济能够长期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是公众对社会经济稳定、金融健康具有信心的直观表现。”不知他们是知而不说还是不知或不愿去关注下面这些问题:

存款是不是过于集中于一小部分人手里,比如,10%的高储户的存款数,会不会高于90%的低储户的存款数?而没有一分钱存款的城乡居民,仍占多大的比例呢?

官方媒体也没有掩盖高储蓄对消费的制约,“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更是老生常谈了。但是不管你如何刺激,消费总是热不起来。原因何在呢?我在这方面的知识很贫乏,只能简单地看问题,先做个假设吧:银行的正常存款本来只有一亿元,管得着银行的官员、银行的人、搞企业的人等,携手合作,以企业的名义,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和“合法手续”,把这一亿元贷出去,通过一定的游戏规则,这一亿元变成这些人的个人资产,又被他们存进了银行,于是银行的储蓄余额便从一亿元增长到二亿元。而那一亿元贷款呢,便成了呆坏帐,国家为了救活银行,通过国债,把那一亿元呆坏帐剥离出来,转到专门为处理呆坏帐而设立的什么资产管理公司上,这已不复在的“一亿元”,便是所谓“不良资产”吧。

也许我这样看问题实在过于简单、幼稚,或许这种情况只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才出现过,现在已经得到“很好的控制”。

就算上面的假设纯属我的“妄谈”,那下面这些数据却是白纸黑字地印在官方报纸上的。据2003年4月10日《南方周末》载:在1980年代,通过“价差”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1987年在2000亿元以上,1988年在3569亿元以上;在1990年代初的“圈地”运动中,通过地价差流入个人手中的财富,也有几千亿元;在最近几年,利用国有企业改制,资本运作,行贿受贿等形式,将国有资产转移到个人手中的,现在无法进行精确计算,但从一些个案可以看出,数额是十分巨大的。仅以贪污受贿为例,沈阳市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马向东索取和收受他人财物折合人民币976万余元,伙同他人侵吞公款美元折合人民币99万余元,挪用公款美元折合人民币330万元归个人使用,另有1068万余元的财产不能说明来源合法;云南省原省长李嘉廷收受贿赂共折合人民币119万元,其子接受他人钱物折合人民币2049万元。

而下面这种情况,则是我敢肯定的:你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有钱的人用不着你刺激,照样锦衣玉食、奢侈挥霍;无钱的人,你再怎样刺激,他也拿不出钱来消费,他们一家几口挤在一个破破烂烂的危房中,如果他们有钱,会不愿购房而把钱存进银行吗?

                              (2003年4月)

→本文共有评论1篇︱已阅读1170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关闭窗口
发 表 评 论
 姓名:  *         密码: *
 标题:
 内容: *
{ 注意:带“*”的地方一定要填写。}
Copyright © www.liyilong.com
Email:56090138@qq.com   李乙隆微信公众号:liyilongzuop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