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搞了个《爱心档案》,每期两版,其中一版每期介绍四五个需要帮助的困难家庭,另一版为“爱心回音壁”,又叫“跟进报道”,及时报道热心人士对困难家庭的帮助。两个版的大标题也在朴素中蕴含匠心。前者为:点滴帮助,他们就很受惠!后者为:真心付出,就是最大快乐! 每个困难家庭的“档案”四五百字,语言简洁、朴实、客观,甚至称得上冷静,毫不煽情,却会在寥寥数语中抓住几个令人同情的细节,状写出一个令人恻隐的场景,看似不动声色,却能催人泪下。比如一个六七岁的小孩与奶奶相依为命,他们没钱买米,记者只写小孩的一句话,“我上午不起床,要睡觉,这样就不用吃早餐了”,就足以令人唏嘘不已。 这些版面的策划者、撰稿人显然都是古道热肠的人。他们经常出入的地方是危房,是卫生条件很差的“贫民窟”。没有对弱势群体的深切关注,不可能策划出这样的版面,撰写出这样的文字。 最值得称道的是,“档案”中的家庭虽然都很困难,但记者总会报道出这些家庭最急需的一件日常用品,一般人就可以提供帮助,不会让读者感到“想帮助却帮不起”的心理压力。结果是,不但总能使急需帮助的家庭得到帮助,而且使助人为乐的“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读者得到快乐,而其他热心关注弱势群体的读者也能从中感到温暖。 日前出差福建,看到一份福建的报纸也有《爱心档案》,除了具体内容换成福建的外,其它的都与《信息时报》的一模一样。我平时对抄袭、剽窃之举深恶痛绝,可是对这一次“剽窃”,却一点也不反感:如果说是剽窃,这是一种善良的“剽窃”;如果说是错误,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这个策划也有可能不是《信息时报》首创。但是,不管是谁抄袭谁的,都无所谓。我甚至想呼吁:天下所有的报刊,都来抄袭这份“爱心档案”。 (2003年4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