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博 客 |  交流平台 |  网站推荐 | 查看跟评 |
 
只为这千年一脉的进退忧伤
  作者:李乙隆 发表日期:2003-04-16 23:10:14

萧军(即田军)作《八月的乡村》,鲁迅一看就很激赏,为其作一长序,此书很快销行。当时二十岁的张春桥用“狄克”的笔名,对该书发表看法:“《八月的乡村》整个地说,是一部史诗,可是里面有些还不真实……”鲁迅对此甚为不快,在《三月的租界》一文中给予极尖刻的讽刺。在1960年代后期上海的几次“炮打张春桥”中,“狄克攻击鲁迅,罪该万死!”“狄克就是张春桥,打倒张春桥!”这些标语让当时已是“政治明星”的这位“狗头军师张”心惊胆颤,惶惶不可终日。鲁迅在当时的政治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鲁迅在他生前那个时代,主要是以文学著称于世吧,真正把他提升到无以复加的政治高度,把他当成一面旗帜大肆宣扬的,应是毛泽东时代。鲁迅赞赏《八月的乡村》,谁批评《八月的乡村》,谁就是攻击鲁迅;按此逻辑,毛主席褒扬鲁迅,谁攻击鲁迅,谁就犯了弥天在罪。鲁迅批过的人,就要群起而攻之。然而,毛于1950年代一次文艺界人士集会上,在回答“假如鲁迅活到现在会怎么样”这个问题时,说,要么识大体,不说话,要么到监房去写他的文章。大意如此,鲁迅之子的说法与当时在场听到此语的黄宗英的表述不大一样。黄宗英回忆说,当时听到此语,吓了一跳!

据《同舟共进》2002年6月刊钟沛璋《百年报纸与文人论政》中介绍:1926年《大公报》标举“四不”主义,一曰不党,不为一党之见;二曰不卖,不卖私人或集团,不向外界取一分经济援助;三曰不私,非一私之言论,取国民之公意;四曰不盲,一本既定立场,不盲于众。1941年,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破天荒地颁给《大公报》荣誉奖章,总编张季鸾在致辞中说,《大公报》成绩之取得,归因于在商业社会中保持了文人论政的本色,而文人论政的宗旨,就是“四不主义”。著名历史学家、老大公报人唐振常对文人论政有段阐述:“如果用简单的语言加以归结,文人论政不是标语口号,是本人民的立场,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是非之间,容有偏差或欠准确,要之亦可为事实所纠正。”

我国知识分子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爱国,爱真理,追求进步;文人论证正是这种传统的一种表现。据钟沛璋分析,“文人论政”在我国近代史上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在清末民初,文人论政的结果,共和成为民心所向;第二次高潮在上世纪一十年代,民间报刊如雨后春笋,思潮纷涌,文人论政掀起了伟大的五四运动;第三次高潮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民间报刊呼吁民主,反对独裁,在两个中国命运的博弈中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全国各地都有一些办得不错的民间报刊,继承着文人论政的优良传统。但是不久,民间报刊纷纷凋零,“文人论政”销声匿迹,报纸一律称为党报,于是千报一面,一律按照当权者的腔调鼓吹。于是出现“大跃进”时亩产万斤的报道,而对饿死千万人的惨剧,所有报刊熟视无睹,民间哀号充耳不闻。

马克思1850年在《1848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一文中指出,报刊应成为超越当权者和统治者的第三种制约的力量,即“国家的第三种权力”。西方国家在治理现代社会中,数百年来积累了大量经验,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权力的互相制约,这正是马克思提出要把报刊当成“国家的第三种权力”的立论根据。今天,随着各种传媒的兴起,舆论工具不再单一于报刊,文人论政的载体也不再限于报刊。

我不是文人,但我崇仰“文人论政”,我对漠视民间疾苦、一味歌功颂德深恶痛绝,我不敢标榜“铁肩道义,妙手文章”,但我会用我的眼睛和思想,对弱势群体深切关注,对社会公正殷切期盼。

我的许多文章便是对“文人论政”的效颦。

现抄录《南方周末》千期献辞中的几句话,与各位同道共勉:

  文人心怀,书生意气

  谁不念洛神飞袂,曲水流觞

  然国脉民膜,江湖庙堂

  艰险跋涉

  只为这千年一脉的进退忧伤

    今天或未来

  无论身在何方

  我们微笑

  对这个国家

  依然充满梦想

                              (2003年4月)

→本文共有评论5篇︱已阅读1910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关闭窗口
发 表 评 论
 姓名:  *         密码: *
 标题:
 内容: *
{ 注意:带“*”的地方一定要填写。}
Copyright © www.liyilong.com
Email:56090138@qq.com   李乙隆微信公众号:liyilongzuop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