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收藏本页
联系我们
平台帮助
dvbbs

>>
搜一搜相关精彩主题 
李乙隆交流平台南山月沙龙『迷津寻渡』 → [转帖]《神州忏悔录》——一个基督教信仰者眼中的中国和中国人(节选)

您是本帖的第 5496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转帖]《神州忏悔录》——一个基督教信仰者眼中的中国和中国人(节选)
东蓠采菊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新手上路
文章:61
积分:176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7-05-26
楼主
 用支付宝给东蓠采菊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东蓠采菊

发贴心情
[转帖]《神州忏悔录》——一个基督教信仰者眼中的中国和中国人(节选)
第二部:智慧时代

老 子 篇



察考上帝在中国的作为,不能不特别关注老子。

在诸子百家中,老子极为独特,独特得令人惊诧不已!


老子这个人

先是老子这个人神秘莫测,扑溯迷离。其姓名、籍贯、仕旅、行踪、享年、世系等等,无一不成问题。“举凡先秦西汉关於老子之文献,几无一可据"。1司马迁在《史记》中,虽然提出李聃这位西周守藏吏,却又列出老莱子、太子儋二人,说世人“莫知其然否",最後只能肯定: “老子,隐君子也"。据说老子西行,经过幽谷关,守关人尹喜逼老子留下真言才肯放行。老子写下五千字离去,不知去向。2

《老子》一书虽不像作者一般影影绰绰,却也是独特奇妙,深藏玄机。其中最显见、最罕见的一点,就是它有别於中国一切古经,只字不提中国的人物、事件、朝代、地域等等,俨然突如其来,俨然超越时空,唯见永恒之道和道的化身圣人。3


老子见道不见人

老子同孔子、墨子一样,为那个背离大道的时代而叹息、而寻求。不同的是,第一,老子丝毫不借助於仁、德、礼、法,只求助於道。他认为天下若离了道,仁、义、礼、法是无法补救的。他说:大道废,仁义兴;失道而後德;礼与法不过是祸乱的先兆。唯有道,有恩典给人美善之心,又有能力成全美善之行。顺从道,才是最高的道德形态;不顺从道,则早已注定要灭亡了。4第二,老子丝毫不寄希望於帝王、君子和贤士,只将拯救的盼望寄托在“道的化身"圣人身上。他认为世人皆有病而不自知有病,帝王更是强盗头子。唯有圣人善於拯救世人,能将众人从过犯中领回来,无人被遗弃不顾。5


道与上帝

让我们先看看老子的“道"。

道就是上古之道,即先祖们所珍惜重视的那个天道、上帝。6老子说,大道隐去了,并非不在了。道又真又切,古今如一,看起来无为,实际上无所不为,无所不至。老子说,正是道,使我信於道,且行在其中。7

道又称“夷希微":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是独一纯粹的光明。8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夷希微"就是《圣经》“耶和华"的传音,专称上帝。9


道是自有永有者

其实,“耶和华"并非上帝的名字,它的希伯来文原意是“我是我所是的"(I am who I am),即“自在者",中文《圣经》译成“我是自有永有者"。10

老子说:人以地为法度,地以天为法度,天以道为法度,道以自身为法度。道以自身为法度,亦即“道是最高的立法者,是一切存在的法度"之意,也就是唯一的“自在者"。11

老子又说:道无形无象,先於一切有形有象之帝。12


道是造化养育者

道造化了一切,是万物之母、万物之宗、天地母、天下母、天地根。13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4道无形无象,故又有“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之说。

道养育著一切:道造化万物,又以恩德去蓄养,使它们成长发育,给它们平安稳定,对它们抚爱保护。然而他这样创造养育却不强行占有,他这样无所不为却不自恃己功,他是万物之主却不任意宰制,这可真是深不可测的恩德啊!15


道是超越者

道超越一切形象:大象无形;世人都说我的道太大,简直难以想像为何物。正因为他大,才不具体像甚么。若具体像甚么,早就藐小了。16老子又说,道作为一种存在,只是恍惚。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实在。深远幽暗中,有灵存在著。这灵至真至切,充满了信实。17庄子也说:“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18

道超越人的智慧:智慧出,有大伪;为学日益,为道日损。19老子在描述大道时,常常使用下面一类词表示自己理智的无能为力:吾不知、孰知、似、若、不可名、强字之、强为之、多言数穷,等等。老子又用下面一类词表达大道深不可测、难以把握:玄、妙、微妙、渊、湛、恍惚、绵绵、绳绳、不见、窈冥、寂寥、恢恢,等等。20显然,老子传达的是一个灵象,一旦他试图理智地描述这个灵象,它立即就变得模糊不清,正如物理学“测不准原理"一样。

道超越人的德行:丧失了大道,才强调德行。21天地圣人并不理会世上所谓仁义,而将百姓万物视为祭神用的稻草狗。22这稻草狗在神的祭坛上极为尊贵圣洁,一旦离了祭坛则不过一捆稻草而已。


道是启示者

人不能凭藉知识和理性来认识道,倒要绝学、弃智、致虚极、守静笃,来领受道的启示。23 老子说大道可以、实际上也一直在将自己启示给人:从古到今,他的名字从不消失,好叫人们看到万物之父。我之所以晓得万物之父的情形,也是由他而来。24

大道的启示,可以藉著先知的言语:大道出口成为话语,平淡无味,看起来不起眼,听起来不入耳,用起来却受益无穷。25也可以是无言的启示,即“不言之教",只是这种无言的教化,天下很少有人能得著啊!26


道是生命者

道不是自然神,乃是有信实、有恩德、有大能、有慈爱、有权柄、有赏罚、有教化、有公义、有生命、有赦罪、有拯救的全善全知全能者。27老子说人若入了道,就是复归本命了,因为道里有永恒的生命。28

老子恳切地劝勉世人:世界有一个开始,那开始的,就是世界的母亲。既晓得有一位母亲,就知道我们是儿子。既知道我们是儿子,就应当回归守候母亲。若能这样,纵然身体消失,依旧安然无恙。藉著大道洒下的光亮,复归其光明之中,就不会留下身後的祸殃了。这就是承袭永恒、得著永生的意思。29

为甚么世人不知道大道有生命呢?因为:至高至善的掌权者,人们感觉不到其存在。次一等的,赢得人们的亲近赞誉。再次的,使人们畏惧害怕。更次的,遭人们侮慢轻蔑。缺少信,才不信。悠悠然大道之行,无须发号施令,大功告成之後,百姓都视之为自然而然的事,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啊!"30


道是公义者

老子说道是至高的掌权者,即太上。31是至高的立法者,“道以自己为法度"。32又是至高的司法者:冥冥永恒中,已有一位主宰生杀予夺的。企图取而代之去主宰生杀予夺的人,就好象外行人代替木匠砍削木头,少有不伤著自己手的。33

老子又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道无亲,常与善人。34


道是拯救者

老子论道的主旨,是大道的拯救。

春秋时代,世人都沉沦了,人间没有美善: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世上的善良与邪恶,两者的差别又在哪里"?35 人们追求今生如此过份,以致於连死都不在乎了。36

老子说,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罪过就是贪婪。37他一再警告,罪的结局是死:“人一生出来,就进入死亡。为甚么?世人太贪婪今生的享乐了!"38老子用“壮、坚、强"形容背离大道、自恃其能、偏行己路的人,说这样的人必死。39敞开自以为是的感官,极尽聪明能事,更不能得救了。40

老子用“止"、“反"、“复归"、“静"、“久"等概念,说明甚么叫得救。

止:知道停止方能免除危险,可以得享长久的生命。41止的深涵,是人在神面前不可僭越:宇宙一开始有秩序,就有了名份。既有了名份,人就该知道自己的限度,不可僭越。知道人的限度而及时止步,就可以平安无患了。42

反:“这至高无上的恩德啊!多么奥妙深远,与一般事理恰恰相反,然而唯此才通向大顺啊! 43相反么返归 ,正是大道的作为。44老子又用水作比喻说:“它处身於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45

复归:复归本根,复归真生命, 复归婴儿、复归无限,复归本相, 回归母亲,复归其光明。复众人之所过, 复结绳而用之,46等等。这最後一句话,现代人只会嘲笑。然而“不笑不足以为道"。47当不治之症越来越多,生态危机越来越重,道德水平越来越低,犯罪越来越普遍,杀人武器越来越精妙,地球资源越来越枯竭,人类的胃口越调越高,一句话,当“末日"来临时,再读老子“小国寡民……复结绳而用之"的话,人们将作何感想呢!

静:回到本根,便是静息,静息之处,是真生命。48清静,是天下正道。49

久:永生之意。离道者必死,入道者永生:无死地、死而不亡、没身不殆、可以长久、无遗身殃,是谓袭常,等等。50後世道教不知老子微言大意,竟练起“长生不老术"来了。

《老子》第十六章,完整地表明了大道的拯救:

道为万物之主,是善人的宝贝,罪人的中保。美好的言词固然可以博取尊荣,美好的行为固然使人得到敬重,然而人的不善怎能被剔除弃绝呢?所以,就是立为天子,封为三公么太师、太傅、太保么,财宝无数,荣华加身,还不如坐进这大道里呢!古时候为甚么重视道呢?不就是因为在他里面,寻求就能得著,有罪能得赦免吗?所以道是天下最尊贵的啊!51


道的化身圣人

大道拯救世人,似乎是藉著“道的化身"圣人。

道无形无象,唯有圣人将道表明出来,普化人间。老子不是那圣人,老子只是预言那圣人。

《老子》81章中,至少有26章29次描述了这位圣人,总是在讲完道体、道性、道像、道理之後,用“是以"(因此、所以)将圣人引出来,不论不辩、直笔而出、言之凿凿、不容置疑,俨然一个真实存在的人。

值得深思的是,老子论道时,为甚么提出这个圣人来?为甚么老子反复展示这样一个一直被学者门视为“莫须有"的人物形象?如果这位“圣人"真是一个虚构,那么必须要问,为甚么一字千金的老子竟然重笔墨地“虚构"他?

不管理智上多么吃惊,不管听起来多么神奇,我必须说,老子笔下的圣人,正是、也只能是耶稣。请看:

他是世人认识道的中介,是天下的牧者;他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他秉持大道之像,吸引天下前往,得享安息太平;他承袭大道的光明,总是善於拯救世人,将众人从过犯中领回来;他知道荣耀所在,却甘守屈辱之境,知道光明所在,却甘守暗昧之地;他掌握著世人欠债的存根,却不强令偿还;他将自身置之度外,其身却永远长存;他受辱受难,却为主为王。

凡认识耶稣的人一眼便认出,这正是《圣经》旧约所预言、新约所展示和见证的耶稣。吻合之极,令人瞠目结舌。


圣人与道同位

这位圣人不与人一方,乃与神一方。老子说,大道统辖天下时,鬼怪不伤害人,神只不伤害人,圣人也不伤害人。如此两相和好,德便融於道,归入其源头。52

圣人作为大道在人间的化身,他对待百姓一如大道对待万物:天地不理会所谓仁义,而将万物视为祭神用的稻草狗。圣人也不理会所谓仁义,而将百姓视为祭神用的稻草狗。53

圣人秉持大道之象,普天下都归向他。普天下都归向他,也不会互相妨害,反而得享安息、平安、太平。54


圣人天人中介

圣人与道合一,做天下人认识上天的器具。55

圣人不必经历便知道,不必看见就明白,不靠努力而成就。56

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57

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58

圣人掌管万民,是给他们内在的充实,不是给他们外在的愉悦。据此而取舍。59

圣人说,我无为,民心自然归化。我好静,民心自然框正。我无事,我民自然富有。我无欲,我民自然纯朴。60

圣人拯救世人

圣人善於拯救世人,无人被弃之不顾;善於挽救万物,无物被弃之不顾。这就叫承袭、传递光明。61

圣人看重世人所遗弃的,而不看重世人所尊贵的;圣人藉著世人以为愚拙而不学的,将众人从过犯中领回来。62

圣人没有一己之心,而是一心为了百姓的心。良善的人,以良善对待;不良善的人,也以良善对待,从而结出良善的果子。信实的人,以信实对待;不信实的人,也以信实对待,从而结出信实的果子。圣人的灵气使人心浑然纯朴,百姓全神贯注,凝视凝听,在圣人面前如同婴孩一般。63

圣人掌握著欠债的存根,并不索取偿还。只是叫人明了而已,不像无德之人珠镏必较。64

圣人谦卑虚己

知道其雄伟强壮,却甘守雌爱柔顺,而成为天下的溪流。作为天下的溪流,永恒的恩德与他同在,使人复归於纯洁的婴儿。知道其光明所在,却甘守暗昧,而成为世人认识上天的工具。作为世人认识上天的工具,永恒的恩德至诚不移,使人复归於无限的境界。知道其荣耀,却甘守羞辱,而成为天下的虚谷。作为天下的虚谷,永恒的恩德充足丰满,使人复归於本原。本原散於各人,为不同器物,为圣人作王所用。65

圣人摈弃一切强求的、奢侈的和骄恣的东西。66

圣人行为方正,却不以此审判别人;心思锐利,却不因此伤害别人;品性绢直而不放肆,明亮如光却不炫耀。67

圣人犹有艰难之心,但终无难成之事。68

圣人外表是粗麻衣,内里有真宝贝。69

圣人深知自己,却不自我炫耀;他珍爱自己,却不自我尊贵。70

大海汇纳百川流水,因它所处低下,便为百川之王。若在万民之上,先得自谦为下;要为万民之先,先得自卑为後。圣人正是这样,所以普天下热心拥戴而不厌倦。他不争不竞,谦卑虚己,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71


圣人无为而成

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72

圣人不自以为能看见,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求自己的荣耀,所以大功告成。不自以为大,所以为天下王。正因为不争不竞,天下没有能与之争竞的。古人说受屈辱必得成全的话,岂是虚构的吗?那确实得成全者,天下便归属他。73

圣人自始至终不自以为大,而能成就大事。74

圣人不是靠自己的作为,就不失败;不是自己努力去持守,就不丧失。75

圣人做事不仗恃自己的能力,事成了也不视为自己的功劳。76

圣人牺牲为王

圣人把自己置於最後,他反而在前;把自身置之度外,他反而长存。77

舍弃肉身性命去为天下的人,堪为普天下的寄托;舍弃肉身性命去爱天下的人,堪得普天下的信靠。78

天下万物中,没有甚么比水更柔弱了。然而对付坚强的东西,没有甚么能胜过水了。这是因为水柔弱得没有甚么能改变它。这个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却没有能实行的。所以圣人说:那为国受辱的,就是社稷之主;那为国受难的,就是天下之王。这些正面肯定的话,听起来好像反话一样,不容易理解。79

圣人不为自己积攒甚么:既然一切都是为了世人,自己就愈发拥有了;既然一切都已给了 世人,自己就愈发丰富了。上天的道,有利於天下,而不加害於天下。圣人的道,是为了世 人,而不与世人相争。80

圣人极其独特>

综观这位圣人,他有“三个特性"和“四种合一":

普世性:其内涵没有中华民族性、空间性的界定。

永恒性:其出现没有具体年代性、时间性的界定。

真实性:其存在没有任何假定性、前提性的界定。

人格与道格的合一:圣人是人,却又具有道性,秉执道象,展示道的作为,配享道的描述,全然是“道的化身"。

荣耀与降卑的合一:来自於、且自知其荣、其强、其白,却甘守其辱、其弱、其黑,以作为 “神人中介"。

慈爱与公义的合一:爱养万物,以百姓心为心,常善救人,却深知人罪,握有债根,以百姓为刍狗,以作为“罪人中保"。

牺牲与权能的合一:外其身,舍其身,为人与人,受辱受难,却愈有愈多,其功不去,而成为“天下之王"。

庄子孟子论圣人

庄子说:我哪里知道喜欢求生的人不是糊涂呢!我哪里知道怕死的人不像从小离开本乡不晓得回家呢!人只有在大醒之後才会知道是作了大梦。可是愚蠢的人总是以为自己是清醒著,自作聪明地以为能够知道一切。这些话在一般人看来是古怪离奇,也许万世之後遇到大圣人,才可以解释清楚;这是早早晚晚要遇到的啊!81庄子又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82圣人唯以上天为师,唯以引人复归本命为务,故称为圣人。83上古的三王五帝,尽管仁德崇高,却远远算不上圣人。84

孟子当然不这么看。他列举每五百年必有圣人出:从尧、 舜到汤,到周公,到孔子,都是传授上古所行大道的。不料孟子心思一转,问到:孔子以後呢?难道会後继无人吗?这是《孟子》全书结尾的一句话,似乎是他最後的担忧与期盼。85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8-05-04 17:30:51
东蓠采菊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新手上路
文章:61
积分:176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7-05-26
2
 用支付宝给东蓠采菊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东蓠采菊

发贴心情
注释:
  • 扬家骆《老子白话句解》,台湾文源书局1969年版,序论。

  • 《史记.孔子世家/老子韩非列传》。
  • 关於老子,请见拙著《老子VS.圣经--跨越时空的迎候》,宇宙光出版社1997年6月台北版;《老子与基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6月北京版。
  • 参见《老子》18,21,5,1,14,41,55章。
  • 参见《老子》53、27、64章。
  • 参见《老子》14、15、62、68章。
  • 参见《老子》34,53,21章。
  • 参见《老子》14章。
  • 黑格尔考证,《老子》十四章“夷、希、微"三个字,就是希伯来文耶和华(Jehovah)的发音:“看见而不晓得,叫作“夷";听到而不明白,叫作“希";摸索而不可得,叫作“微"。 “夷、希、微"这三者,不可思议,难究其竟,所以混而为一。其上不再有光明,其下不再有黑暗"。黑格尔说:“那三个符号I-hi-wei或IHV,……也出现在希腊文的`Iaw(以阿威)里,是`知神派'称呼上帝的一个名字,……在非洲中部也许就是一个神的意思。此外在希伯来文里叫作耶和华(Jehovah),而罗马人又叫作约维斯(Jovis)"《哲学史讲演录》一卷129页)。耶和华更早的发音是Yhwh,中文译成“耶威"或“雅威",其始音和尾音与“夷希微"更相近。
  • “耶和华(Yhwh或Jehovah)",这个名字原本出自“我是我所是的"一语,其希伯来文的本义就是“自在者(I am)"。以色列的先祖摩西在何烈山上听到神的吩咐,要他把以色列人从埃及领出来。摩西追问这位吩咐者是谁,就听见说:“I am who I am",即“我是我所是的"。神接著说:“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那自在者(I am)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出埃及记)。
  • 《老子》25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老子》4章:道冲而用之,久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很多人用“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一句,证明老子用“道"来否定上帝,破了古代的宗教迷信。这种解释不确切。这句话里的“帝",显然并不是今日所言上帝。有人说老子原文的“象帝"就是上帝,这是不对的。“象"就是象,是“形象"的意思,不是“上"的借用。因为老子常将“上"字用於“上天、上德、上士"等等,显然老子并非不懂“上"字的用法,也并非不能使用“上帝"一词。老子不用“上帝"一词,显然是因为这个“帝"不是至高无上的,不配使用“上"字作定语。因为唯有老子的“道",才与今日所言“上帝"之无限、永恒、自在的内涵相一致。
  • 《老子》1,4,6,25,52章。
  • 《老子》40,1,42章。请看庄子对“一二三"的解释:“既然是`一'了,还有甚么好说的呢?然而,既然称之为`一'了,岂不是已经说出口了吗?这个`一',与我们对它的言说,就是`二'了。`二',再加上`一'原本的存在,就是`三'。所以从无到有,到`三'为止。"(《大宗师》: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故自无适有,以至於三。)
  • 《老子》51章: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又见《老子》34,32,81,10,65章。
  • 《老子》41,67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 《老子》21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 《庄子.大宗师》。
  • 《老子》18,48,3章。
  • 《老子》4,25,73,2,6,14,50,1,10,51,65,27,15,21,73章。
  • 《老子》38章:失道而後德。
  • 《老子》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 《老子》19,52,16章。
  • 《老子》21章: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 《老子》35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 《老子》2,43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 《老子》:21(信实),51,65(恩德),4,37(大能),34,67,81(慈爱),17(权柄),73,74(赏罚),35,43(教化),77,79(公义),16,52(生命),62(赦罪),27,67章(拯救)。
  • 《老子》16章: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道乃久,没身不殆。
  • 《老子》52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 《老子》41,17章:太上,下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 《老子》17章。
  • 《老子》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老子》74章: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斩。夫代大匠斩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 《老子》73,79。

  • 《老子》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

  • 章: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 章: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 《老子》12,25,75,57章,等等。

  • 《老子》46章: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 《老子》50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 《老子》76章: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42章: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30章:章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 《老子》52章: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 《老子》44章: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 《老子》32章: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 《老子》65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顺。

  • 《老子》40章:反者,道之动。

  • 《老子》8章: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 《老子》16、28、52、64、80章。

  • 《老子》41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 。

  • 《老子》16章: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 《老子》45章:清静,为天下正。

  • 《老子》50,33,16,44,33,52,52章。

  • 《老子》16章: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有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 《老子》60章: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 《老子》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 《老子》35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 《老子》22章: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 《老子》47章: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 《老子》2章:圣人...行不言之教。

  • 《老子》3章: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 《老子》12章: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 《老子》57章: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老子》27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 《老子》64章: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 《老子》49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 《老子》79章: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 《老子》28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 《老子》29章: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 《老子》58章: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 《老子》63章: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 《老子》70章;圣人被褐而怀玉。

  • 《老子》72章: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 《老子》66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老子》2章:圣人处无为之事。

  • 《老子》22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 《老子》63章;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 《老子》64章: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 《老子》77章: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 《老子》7章: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 《老子》13章: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 《老子》78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 《老子》81章;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 《庄子.齐物论》: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与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後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後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之遇也。

  • 《庄子.逍遥游》。

  • 《庄子.则阳》:圣人达绸缪,周尽一体矣,而不知其然,性也。复命摇作而以天为师,人则从而命之也。

  • 《庄子.天运》:子贡曰“夫三王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声名一也,而先生独以为非圣人,如何哉?

  • 《孟子.尽心章句下》:由尧舜至於汤,五百有余岁……由文王至孔子,五百有余岁……由孔子而来至於今,百有余岁,……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 徐松石先生,著有《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他在给香港教会的一封信中写道:“《史记》孔子生平,亦记至公元前474年,弟子们墓前泣别为止。至於耶稣降生的正确日期,以前史学家误记迟了四年,故此他30岁出来正式传扬救世福音,应该是在公元後26年。474年加26年,刚刚是五百足年。若不加庐墓日期,为六十九个七:若加上庐墓日期,则为七十个七,这方式与但以理所记相同。但以理书第九章的预言,与中国方面的预言搭配起来,就知道耶稣的降世,实在是完全出自上帝的安排了"。
  •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8-05-04 17:32:54

     2   2   1/1页      1    



    Copyright ©www.liyilong.com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