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收藏本页
联系我们
平台帮助
dvbbs

>>
搜一搜更多此类问题 
李乙隆交流平台南山月沙龙『评论杂谈』 → [转帖]民主的趣味与意义

您是本帖的第 2538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转帖]民主的趣味与意义
本坛编辑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超级版主
文章:5123
积分:8354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07-11
楼主
 用支付宝给本坛编辑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本坛编辑

发贴心情
[转帖]民主的趣味与意义

  一个月后,台湾将进行“五都选举”。

  民主需要政治竞争,而台湾的民主政治很大程度上是以选举为中心。政党与政客通过政策与表现,也通过政治动员与修辞,来影响选民投票。但反过来,选民也有一定的自主性来决定谁可以掌握政治权力。

  是什么决定了台湾“选民”的投票态度?尤其台湾自从20多年开启民主化,虽然出现过不同的政党组合,但基本上是所谓蓝绿两种政治势力,那么是什么样的“选民”支持不同的蓝绿政党?这次“五都选举”又会是什么结果?

  理论上,政党认同是一种长期稳定的趋势,但在台湾这个新兴民主体制,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政党认同却出现相当的变化。对于政党认同的学术调查指出,在1996年时,所谓的泛蓝政党认同者(国民党加新党)是56.7%,具有过半的多数,泛绿只有18%。在2000年时,泛蓝(国民党加上亲民党)大幅下降到28.4%,泛绿上升到27.6%,两者接近;但中立者更多,是44%。2004年时两大势力依旧几乎势均力敌,泛蓝政党认同者是30%,泛绿是31%,也确实反映在选举结果陈水扁险胜。到了2008年“大选”,泛蓝支持者的比例是36.9%,泛绿是28.5%,所以马英九胜出。(读者需注意:上述数字是政党认同的民意调查,这不等于具体的投票结果比例。)

  显然2000年大选是影响台湾政治势力重组的关键,这主要是因为上世纪90年代李登辉时期的国民党可以掌握本土派选票。但2000年之后,李登辉出走,许多本土认同的“选民”也转向支持泛绿政治力量。但过去10年的消长则端视政党的表现以及其他客观环境的变化(如两岸关系)。

  进一步分析“选民”的不同特征。不同统独立场的“选民”当然支持不同政党,而在主张“目前维持现状”的“选民”中,支持泛蓝的是五成五,泛绿是四成五。以省籍背景来说,外省籍(1949年从大陆移民来台者)普遍支持泛蓝,闽南籍则有将近六成泛绿,而客家籍也是以支持泛蓝为多。在年龄分布上,民进党认同者的年龄分布比较平均,但年轻选民支持者的比例略高于其他年龄层。不同性别的政党认同差异则不明显。

  另外一个重大的差异是所谓的“南绿北蓝”现象,亦即越南部的选民越支持绿营。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初期民进党崛起时,很大部分是在北部都会区,在过去10年,绿营在都会区与北部选票的流失才越来越明显。所以在这次“五都选举”中,在高雄和台南,民进党候选人有绝对优势;台中是蓝军的胡志强掌握胜算;在台北市和新北市基本上是泛蓝选民较多。

  当然,除了基本支持的势力分布,候选人个人特质和执政者的执政表现仍然有重要影响力。以台北市来说,民进党只有在1994年由陈水扁胜选过,但那是因为泛蓝阵营分裂为两组候选人。此后民进党则未再赢过台北市长,因为基本上台北市是泛蓝选民较多。但这次台北市长选举,作为挑战者的绿营苏贞昌一直在民意调查上保持些微领先。这是因为现任市长郝龙斌的施政满意度一直不高,前阵子更陷入花博弊案。根据《中国时报》民调显示,大学以上和年轻的选民倾向支持苏贞昌,且部分原来泛蓝倾向的选民可能倒戈支持苏,相对的,绿营选民则都会坚定支持苏,所以才会造成苏贞昌领先。

  当然,任何一场选举除非是在有绝对优势的地区,否则只要基本势力差距不大,选战都会充满不确定性。竞选者可能仅仅说错一句话就会落选。

  然而,政治竞争结果的不确定性,不正是民主的趣味与意义吗?

  (作者系媒体从业者)

  


本编辑在本论坛所发大多为转帖,转帖不代表本坛意见。本坛倡导尊重作者署名权。如难以查明作者,只能注明“作者不详”或注明稿件来源,请见谅。本坛对抄袭深恶痛绝,请大家转帖时学习本编辑做法,并且不要转帖那些声明不许转帖的。本坛特别欢迎原创。谢谢阅读和跟评!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10-10-19 00:04:17

 1   1   1/1页      1    



Copyright ©www.liyilong.com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