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收藏本页
联系我们
平台帮助
dvbbs

>>
搜一搜相关精彩主题 
李乙隆交流平台南山月沙龙『文学园地』 → [转帖]董建伟专辑

您是本帖的第 3539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转帖]董建伟专辑
晓风残月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站长(替身)
等级:论坛大侠
文章:1372
积分:3672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3-04-10
楼主
 用支付宝给晓风残月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晓风残月

发贴心情
[转帖]董建伟专辑

读董建伟的游记散文

发表时间: 2006-6-14   来自:        作者:郑适然 

    自从1980年以来,董建伟的文学创作已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近10年来,他先后出版了6部著作,可谓硕果累累。要评价他的创作成就,就该对他的全部著作作一次总检阅,但限于篇幅,这里仅就前不久出版的游记散文集《山水有约》,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按照实践美学的观点,自然美是自然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性的统一,是自然人化的结果,是人的实践和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大自然有如一部打开的感性的书,但这是一部无字之书。只有具有高度审美能力和对其有着挚爱之情的人,才能从这部无字之书读出字来,才能充分发现自然美的奥秘和魅力。董建伟的《山水有约》是让你读懂大自然这部无字书的精神食粮。
    祖国河山壮丽,名胜古迹,多不胜计,留下无数的人文景观。我国游记散文历史悠久,遗产丰厚,给后人以诸多启示。在文化散文盛行的今天,有才能的作家力图对大自然和人文风光作出新的阐释。董建伟游记散文的出现并非偶然。
    难得董建伟有一颗情意浓烈的诗心,他以作家独具的慧眼,往往在人们不经意处,别开生面地为我们描绘出大自然的美和魅力,运用的纯然是诗化而颇具力度的语言。人们都说峨眉天下秀,但除此之外,董建伟还发现了它的清幽和气势:“及至身在山中,面对那重峦叠嶂,翠岗绿雾,一边听着似有若无的风声,时远时近的林涛,这时你的心头,定会感到无比的清悠。再放眼看时,但见脚下流泉飞泻,古树参天,周围群峰错落,或刚或柔,大有风吹千山动,云来万壑平的气概。(《峨眉山月半轮秋》)人们都赞赏黄山的云海,但你可曾想到,黄山的烟雨却另有一番慑人魂魄的景象:“那烟雨来时,实在也有一番惊心动魄的气势,它们时而像一泻千里的急流撞击群峰,时而像矫健的苍龙穿梭于峡谷,时而像奔腾的野马涌向危岩,时而像倾注山谷的瀑布直扑深壑,恣意汪洋,飘忽不定。”(《烟雨黄山》)石林在一般人看来是凝固不动的东西,但董建伟偏偏有能耐以动写静,仿佛让我们见到石林经历的沧桑:“远远地,我看到了,像是一团从天而降的云朵,像是一排从大地涌起的海浪,像是一座刚遭雷电轰击过的森林,像是一片废弃千年历劫万番的城堡,那样兀突而又静默地凝固于路南的境内,看上去那么浪漫,深情,却又那么凝重、惨烈。”(《遍地星光是石林》)
    记得一个现代文学研究家说过,一个作家,可以不懂理论,但不能不懂诗。按我的理解,懂得诗才能培养起一颗诗心,具有诗性的思维,对生活才永远葆有一种“激情观念”。从俗人看似平常的事物中发现其美妙的诗意,或突发奇想,言人所未言,把人带进一个仿佛从未存在过的新天地。我想董建伟就是一个具有这种诗心和诗性思维的散文作家,读他的作品,诗意浓郁,一股清新的气扑面而来。对于不少散文来说,是否能达到诗意境界,是衡量其成就高低的标准之一。董建伟的散文具有这种境界,这是十分可喜的。
    面对风光无限的大自然和名胜古迹,欣赏它的美或许还不算很难,难的是能触摸到它的“魂”,熟悉它的历史和人文内涵,并把握其中内在的联系。从某种程度来说,董建伟是一个善于对风景名胜勾魂摄魄的散文家,他像一个技艺非凡的画家,几经勾勒,便使景物形神毕露。他写“雾之乡”的瑞丽,抓住其朦胧美的特点作了渲染。在引用了诗人的一句话“太阳从金色的田野把笑声追赶到瑞丽江畔,一江碧水浸绿了凤尾竹的衣裳”之后,他写到夜晚,渔火点点,月色朦胧,一群孔雀飞来江边嬉戏,傣族姑娘们袒露着雪白的胸脯,用闪亮的江水擦洗着。此时,“江畔轻风阵阵,像是一首月下的小夜曲,天上星星点点,像是无数温柔的眼睛”。这简直是梦之乡,诗之都,朦胧,梦幻,温柔,甜美。最后作者还添上一笔:“这时任你掬起一瓢瑞丽江水,就是一瓢多情的诗啊!我想掬起的不是一瓢江水,而是瑞丽的‘魂’”(《多情的红土地》)。作者写扬州踏月,扬州的月有何特点,假如不联系扬州的人文历史,就永远说不清。作者引导我们翻开历代的诗章,让我们知道正是由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徐凝的《忆扬州》,才给扬州的月色平添了迷人的光彩。接着写瘦西湖、二十四桥,四顾扬州兴衰变化的历史,最后得出结论说:“扬州的月亮何以千百年来一直那么明亮,那么宁静,那正是因为扬州浑厚的文化积淀,正是因为扬州在历代变革中付出的重大代价。”扬州的月夜,由于作者发掘出这么多人文的内涵,使我们读着读着,不觉神思飞扬,跟作者一起,发思古之悠情,产生历史兴亡的慨叹。扬州的月亮,显得这么厚重,这么引人沉思。
    人面对大自然的万千美景,有时会达到“忘情”的境界。但人毕竟是社会的人,他有着自己文化素养,自己的历史观、社会观、审美观,在欣赏自然风光,游览名胜古迹之时,会突然打开他感情的某扇匣门,扣动他联系历史、社会、人生的那一根神经。它总能找到人与自然、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使我们在“卧游”仪态万千的大自然和名胜古迹的同时,受到某种人文的启迪。在《一江秋月是昆明》中,董建伟写到昆明西山这个“睡美人”,联想有关美丽仙女的传说,作者陷入了深思:“历史的长河滚滚东去,多少威严的王朝乃至辉煌的功业,都伴随着物换星移,在一番番的朝云暮雨中,渐去渐远,到头来仅留下几片残碣断碑,与苍烟落日一道让后人忧思凭吊。唯有美德,才是风雨洗刷不去,雷电轰击不灭的,就像默默仰卧于滇池之滨的‘睡美人’……”从“睡美人”的景物描写到对美德的颂扬,这是一种跨越,作者在此撩开了自己精神世界的一角,透露了他的肯定与否定:什么才是永恒,什么只是历史短暂的瞬间。作者参观白公馆和渣滓洞,面对着牢房、围墙、审判室,他说:“我听到的,更多是一种轻佻的戏笑声,夹杂着诸如‘假如我被抓到我就当叛徒’、‘当年那些烈士真也真傻’等之类的无聊议论声。即便是一些看上去像模像样的政府官员,在面对这段惨痛的历史时,也仅仅是脸上闪过一丝捉摸不定的微笑,说不准是麻木还是无知。”于是他感到:“我想这不但是对长眠于这片土地的先烈们的一种亵渎,也是今天歌乐山的不得不面对的另一种心痛……”作者还进一步把笔荡开去,对昨天与今天、历史与现实作了尖锐的对比:“一部中国革命史,有多少英雄就有多少叛徒。也正是从这点出发,我不由想到当年烈士洒血的国土,为什么在今天会生长出那么多沦为金钱和私欲的奴隶?而这,不正是一个价值观转变的问题吗?当年爱英雄,如今爱金钱,正是当前许多国民丧失信仰、丧失精神支柱的最好写照,也是为什么现代贪官层出不绝的一个根本源头。”(《悠悠红岩魂》)作者的深刻思考,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醒。
    多年来,董建伟淡泊人生,自甘平凡,以一个平常人的心去感觉大千世界形形式式的事物,从中吸取生活的营养,去构筑他的散文诗意的空间。当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外面的世界显得格外精彩,到处充满“喧哗与骚动”。但董建伟不为所动,凭着对纯文学的一贯的执着和追求,默默耕耘,在散文创作上得到生活丰厚的馈赠和回报。面对着充塞于生活的各个角落的许许多多平面化、零散化的大众审美文化,面对着各种各样朝生夕死的“快餐式”的散文,表现身边琐事、杯水风波的散文、小女人的散文,我选择了董建伟。  
 


欢迎各位新老朋友!欢迎发表文章!本站求质不求量。希望所发文章能达到一定质量,要求遵守法律和政府有关规定。内容要有积极意义,健康向上!本站尊重原创,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原作者。文责自负!谢谢各位!感谢大家对文存的访问和指正!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6-07-09 14:10:55
晓风残月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站长(替身)
等级:论坛大侠
文章:1372
积分:3672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3-04-10
2
 用支付宝给晓风残月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晓风残月

发贴心情

自有深情著美文--序董建伟散文集《人在家园》


  作为地方报纸原来分管编务的一名副总编,也作为地方作协的负责人,我常常为业余作者们佳作的问世,为中青年作家群的涌现而激动不已,往往长夜难寐,久久沉迷于他们所创造的艺术意境之中。在这簇汕头文学之星里头,董建伟便是放射出璀璨光辉的一颗。 董建伟始近不惑,便已在国内外各种报刊发表了文学作品近二百万字,并出版了《美丽的黄昏》、《南方天空下》、《母亲河》、《守望阳光》四部文学专著,尚有《人在家园》、《山水万重》两本专集也在付梓之中。从他现任《潮阳报》副总编并非专业作家的角度来看,他的创作可谓丰收了。而他的作品质量也好,多篇多次获各种奖项。全国性的《散文选刊》曾经选发他的一辑散文,并予推荐。应该说,在岭南甚至更远的范围内,他已经是一位有一定影响的青年作家了。 令我引为骄傲的是,同一批著名和知名的作家一样,董建伟的处女作也是在我担任主编时的汕头日报《韩江水》副刊上发表的。如今我还依稀记得,那是八十年代初的一天傍午,我利用编余的间隙在报社的一间工房剪发,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寻询而来,递过一篇小说要我审阅,他神情有点怯场,但更多的却是执著和自信。看到他没有暂时离去的打算,我便请他在一旁的凳上坐下,然后边理发边读起他的稿子来。我的头发理好,那篇稿子也就读完了。那是题为《相亲的喜剧》的小说,写得流畅、清新而细腻,捧读这样的作品,我感到愉悦、振奋,我为汕头又涌现了一名有前途的青年作者感到由衷的高兴。我很快便将《相亲的喜剧》处理发表了,这篇小说果然颇获好评,并且在尔后的全省群众业余文艺创作评选中得奖。举步便有响亮的回声,这对建伟当是一个不小的鼓励。 青年时代的董建伟,生活道路并不平坦。在潮阳农村高中毕业之后,逆境迫使他远离家乡,足迹遍涉深圳、上海以至福建、海南等地。期间他当过苦力,也做过建筑散工,常年孑然一身,惟以书籍作伴。至今我还可以想象,当年在异乡他是怎样避开工头的吆喝蜷缩于灯光勉强照及的角落里苦读的情景。喧嚣多于平静,酸涩多于甜美,棘荆多于鲜花,他在多封厚厚的书信中,以孤独的心灵、酸楚的笔触向我不止一次倾诉游子的心曲,那无疑是一篇篇震撼力很强的抒情散文,为他后来作品的忧伤基调涂抹了一层底色。而我在与君同慨一声之际,只能给予一些苍白无力的慰藉,我鼓励他回自己的家乡重创新天地。80年代中期他终于回来了,带着他对于乡梓的刻骨铭心的爱。由于他出众的文字才华,他被挑选到县侨办去编《乡音》,又以刊物浓郁的乡情打动了侨心,但他当时还只是一个职位没有保证的临时工。好在我们这个时代,生活里毕竟不是只有风霜雨雪,而且还有暖人的阳光的。我向当时的汕头市委副书记陈厚实陈说了建伟的才能和境遇,他要我以作协的名义打一份推荐报告给他,并随即批转给潮阳县委主要领导,从而解决了建伟的编制问题。有了这个编制,也就为他后来调入传媒单位提供了条件。这里,我要借机颂扬这位重视人才、体恤下情的领导干部,虽则他已英年早逝,但敬意却长存我们心中。对比某些动辄伸手、以批条渔利的人,前者的形象就显得益发高大伟岸了。编制的解决,工作的调整,使董建伟的业余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这期间他的佳作迭出,简直令人目不暇接。 应该说,董建伟创作的成功主要还是有赖于他的坚毅,有赖于他那种认定目标不辞跋涉一往无前的性格。在人生道路上他是披荆斩棘走过来的,在写作上他也笔勤不辍,认定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高坡。社会低层的滞留和艰辛劳作以及对小人物的关注,形成了他文章忧伤、溢情而又细腻的风格。对于底层生活的熟悉使他下笔如有神,稿纸上顷刻间出现一条潺流不息的感情之河,河中隐约可见或浮或沉的各式各样的“鱼儿”…… 建伟嘱我作序的《人在家园》似乎可以印证我上述的看法。这本近20万字的集子大致分为人物特写和带有特写特点的评论两个部分。这些文章大都是建伟担任《潮阳报》副总编后写的,综观全集可以看出作者充分利用自身工作条件为业余作者“雪中送炭”的鲜明特色。他的评论对象是“小学毕业后就回乡干农活”的戴开武,是原来“一家五六口挤住在十几平方破旧房子里”、生活颇多挫折的陈创义,是胼手胝足、或耕作或打工或做生意而失败的张一颖,是曾经居往在贫困山区古旧石屋里的李瑞林和李乙隆,是命运中有“双倍的苦难”的冰峻等等;而特写对象也是“手掌粗粗脚板粗粗”的耕山者陈楚卿,是“中学没上完就为生计到处去打工”的翁斌,是只读了四年书就去挑贩水果学泥木工的钟桂松等等。 在评论部分,建伟以形象独特的诗化语言,向读者介绍了评论对象的艰苦经历和奋斗过程,既有酸辛的泪滴,又有沉沉的重负,还有屈辱和失落,有些段落几乎令人不忍卒读。然而,建伟并不主张从忧伤走向颓废,而是让人看到生命的悸动,看到希望。即使悲伤如祭念诗友冰峻的《重返亲切的家园》,作者仍然充满希冀地写道:“站在秋天的尽头,他首先感觉到的,并不是那满眼的肃杀和落叶,而是落叶底下那一片原始的纯朴,他深信那纯朴就是人类的生命,将源远流长或枝青叶茂。”从众多的文艺家、业余作者的经历中,建伟提炼出一团团耀眼的火花,一簇簇精萃的警句:“他生活着,是为了回报人生的磨难;他写作着,是为陪伴灵魂的重负……寻找一块草原,让他的心灵在上面作永远的放牧,正是他由来已久的心愿”;“是生活,给了他创作的灵气和灵感;又是生活,给了他不拔的毅力和意志”;“故乡的概念,已从最初的生身之居,渐渐演绎成为他精神深处的一方家园,从而使他漂泊在异乡的灵魂,有了牢牢的支撑,于是才有勇气和信心,携一路沧桑,走过年轻,走向梦的彼岸”;“一切事物源于平静,平静是一种明智,一种风度,是莲独立于风中,是酒后的自省,是奇花的含苞,是宝剑的出盒,是心灵的飞跃”……这里,有对同行、对后起之秀的热情勉励和策动,也有自身宝贵经验的总结。尤其是后者,那已是创作的一种高境界了。 作为一名作家,董建伟表现了对文艺家和作者们的极大关注,而作为社会活动家--新闻记者,他又对时代的开拓者、社会公益的热心人,特别是教师表现了巨大的同情。集子中,有他为两位教师采写的特写,两位教师都克尽职责、积劳成疾而仍忘我工作。一个在晚上去巡视学生自修,因为过度疲倦倚向栏杆而从三楼翻落楼下,终告不治;一个带病坚持教学,踩单车到半路,因心力不继,只好将车寄放途中,再慢慢走到学校……这些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读之使人鼻酸。尤其后者在《潮阳报》发表时,作者还在编前话中呼吁:“希望人人都来献出一点爱,为救助这位至今仍病重住院的优秀人民教师,伸出你热情的双手,来共同托起一片生命的蓝天,共同构筑一道爱的彩虹。”这里,新闻和文学同时发挥了它们的功能,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烘托出一个温暖的春天。从这个角度上看,建伟不只是一名优秀的作家,而且是一名称职的总编,他为党和人民同教师之间架起了一座爱的桥梁,用滚烫的心去焙烤那时刻都会冷却下去的纤弱的生命。 我十分欣赏建伟作品的清新、深情、忧伤、细腻的风格。行文中他常常使用诗化的语言,不只写散文、写小说如此,而且写评论也如此。究其原因是他有真情实感,与社会底层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有真情始有诗,“为赋新词强说愁”是只会令人作呕而不会产生任何诗意的。也因为感情撞击了心智的门扉,建伟才创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语言风格,走自己细腻、形象、溢情的路,而不屑踏着别人的脚印前进。 建伟正当盛年,功底又深,可期他在事业上、创作上有更大的成就。我衷心为他祷祝。

(作者:陈焕展 汕头特区报任党组副书记、副总编辑)


欢迎各位新老朋友!欢迎发表文章!本站求质不求量。希望所发文章能达到一定质量,要求遵守法律和政府有关规定。内容要有积极意义,健康向上!本站尊重原创,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原作者。文责自负!谢谢各位!感谢大家对文存的访问和指正!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6-07-09 14:11:41
晓风残月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站长(替身)
等级:论坛大侠
文章:1372
积分:3672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3-04-10
3
 用支付宝给晓风残月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晓风残月

发贴心情

雨天情愫的流泻

黄红丽

  为亚热带气候所覆盖的粤东是个多雨的地方,已过而立之年的董建伟,似乎还没有真正意义上与那片素有“海滨邹鲁”之称的古老的潮汕大地隔离过——沛然的雨意因此在董建伟森林一样生长的文学园地里渗透着、交融着,并勃发为一种生命的丰盈与质泽,一种湿漉漉的浓得化不开的生命意绪。
  文脉往往源于地脉。这话也许绝对一些。但作家与故土割舍不断的血缘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另一位潮籍作家郭小东也痴恋着雨,他甚至说:“雨季是文学季节”。韩江中下游平原常年蒸腾着空蒙的雨雾,这种氛围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董建伟的文学世界上渲染了最为浓烈和厚重的底色,读董建伟的散文或小说其实可以忽略文字构建的外在世界,他的终极目的是在流泻一种意绪。就像小孩子过家家,只为表达孩子心目中一份美丽的遐想罢了,不在于那外在的形式。
  董建伟自认为作品中的忧郁源于他对故土一份刻骨铭心的回忆——他忘不了那片苍翠的竹林,忘不了那些与童年记忆中的母亲同在的故人故事故情,还忘不了少年的理想和梦幻。虽然置身都市多年,但那片遥远的竹林却是他的文学小舟挂帆远行的起点,因而他无法不使自己的文学视角常常闪回故土,把游子情怀酿成一曲又一曲纯情而忧郁的歌,奉献给故土母亲。《家乡的老榕树》、《练江的歌》、《乡愁》、《乡魂》等篇什,均是董建伟心底那挥之不去的乡土情结的演绎和变奏。故乡往往不仅是作家童年的乐园,还是他精神的停泊地。董建伟的“寻根”实际上也是对精神家园的渴求、眷恋和体认。
   幼年丧母,乃人生之大不幸。董建伟在遭遇这种不幸后,比别人更早地品尝了生活的艰辛。当别的孩子还在母亲怀里撒娇时他只能到梦里寻求慈娘的羽翼,当人生灿烂的花季到来之际,他却度过最黯淡的岁月。于是,我们在《母亲》、《童年的梦》及《十八岁的花季》等不少篇章中,处处可以感受到他由丧母引发而来的关于人生永远之缺失的悲怆和恸痛。人生是残缺的,董建伟在少年的花季中便感悟到这种残酷,因而他的文字浸淫着绵绵阴雨般的感伤。
   雨、云与星辰,梦、河与歌声,花、树与黄昏,是董建伟散文中常见的意象。他以一颗敏感的心灵捕捉住这些自然的与社会的景观,用以承载那沉甸甸的意绪。韩江下游平原那种绮丽的风景与他艰苦的生活际遇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很容易引发他性格中多愁善感的因子。忧郁如蒙蒙细雨,笼罩着董建伟的心灵。“当黄昏笼罩大地的时候,我正背起行囊独自上路……”我以为,这个集子的扉页上这一段独白最能概括董建伟的生命意绪,黄昏行路,怎一个“愁”字了得!何况董建伟走的是一条非常规的路。从农家子弟,到城里临时工,到报社编辑。这中间的每一个关坎都不易走,我们可想象他当时的艰难处境。也许正是这种切肤之痛使他对苦难有了比常人更为深切的感受。在《失落的星辰》、《外婆的石榴树》、《别了,星期三的紫丁香》、《美丽的黄昏》及《乡村退伍兵》中,他表达了对尼姑把青春和美丽托付空门的哀掉,对归乡不得心愿难偿的小阿香的同情,对惨遭命运戏弄的残疾姑娘的关爱,对黄昏邂逅的淡红衣少女的忆念,对乡村退伍兵的赞许,都令人特别感动。我相信其中必定掺和着他一份设身处地之感吧。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已成为相当一类散文的操作常规。董建伟往往通过身边的凡人琐事来映现世界。生活中美丑互掺,董建伟在热情讴歌真善美的同时也对社会与人性中的丑恶进行了不遗余力的针砭。《女儿河》、《都市谎言》、《丫丫》、《紫色的水葫芦花》一组文章,在悠闲的笔墨中,把一份冷却了的激愤渲泄得淋漓尽致。这是董建伟的一次自我超越。
  虽然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烟雨,虽然董建伟也因此走不出那个弥漫着惆怅与感伤的雨的天地,但董建伟并没走向消极厌世,他一如既往的真诚待人,以善良的心灵来感应人世的美好。也许正是这份永不褪色的赤子纯情使董建伟咏唱了一阕阕忧郁美丽的月光曲。
   韩江三角洲是一块产生散文的乡土。从那里发源的博大精深的秦牧散文是一面不倒的旗帜,每一位作家都将从秦牧先生这些前辈作家身上发现并把那种人文精神承继下去。我相信作为一名纯粹的潮籍作家,董建伟在未来的创作中,将于描述粗砺的人生与表述生命感伤之外,更多一点对自然与社会、历史与人生的感悟与阐释,更多一点对心灵与人性的追寻和拷问。


欢迎各位新老朋友!欢迎发表文章!本站求质不求量。希望所发文章能达到一定质量,要求遵守法律和政府有关规定。内容要有积极意义,健康向上!本站尊重原创,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原作者。文责自负!谢谢各位!感谢大家对文存的访问和指正!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6-07-09 14:14:37

 3   3   1/1页      1    



Copyright ©www.liyilong.com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