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收藏本页
联系我们
平台帮助
dvbbs

>>
搜一搜相关精彩主题 
李乙隆交流平台南山月沙龙『迷津寻渡』 → 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

您是本帖的第 16680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
晓风残月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站长(替身)
等级:论坛大侠
文章:1372
积分:3672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3-04-10
11
 用支付宝给晓风残月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晓风残月

发贴心情


僧伽和佛的弟子

问:五乘教法与出家有何关系?
答:人乘、天乘不要求出家;独觉生在没有佛法之世,虽是山林隐逸而没有出家的仪式;菩萨包括出家的和在家的人,不一定要出家,看住持佛法的因缘和利益众生的因缘可以出家,可以在家。如佛陀时代,文殊师利菩萨和弥勒菩萨都是出家的比丘,维摩诘也是大菩萨,则是居士在家学佛之士。只是声闻乘中为了证得现法涅槃,成阿罗汉的目的,要求修行者出家。

问:阿罗汉是什么意思?
答:阿罗汉Arahant是修行者得到证悟的果位。到达这个果位有四个阶段:断除了见惑的叫做须陀洹果,即初果;进而断除思惑,按照其浅深粗细不同而有斯陀含果二果和阿那含果三果;到了阿罗汉的果位四果,见惑思惑都己断尽,证得涅槃,堪受人天供养。所以阿罗汉的意义之一就是“应供”,这是声闻乘中的终极地位。

问:声闻乘为什么要求出家?
答:根据声闻乘教法,在家修行障碍多,心意难以专纯,只能在理论上断除见惑证得初果,至多断除欲界思惑证得三果,不能证得现法涅槃。出家生活自由无累,容易集注精力从事于无我无欲的修养,所以要证得阿罗汉果,非出家人做不到。

问:出家的制度是佛教创始的吗?
答:出家制度不是佛教创始的。在佛陀的时代,出家修道在印度已成为风气,但是佛陀本人以王子出家的榜样,使出家风气在佛教中得到了鼓励。因此佛教徒中便有出家男女二众和在家男女二众,出家佛教徒一般称为僧人或僧侣。

问:佛教僧侣是不是神职人员?
答:佛教僧侣仅仅是为求得解脱而出家修行的人,不是担任什么神与人之间的神职。他不应当,也不可能代人祈福禳灾,或代神降福免罪。

问:佛教僧侣平时生活应当是怎样的呢?
答:根据佛的制度,一个比丘应当过着清净而俭约的生活,严格遵守不杀、不盗、不淫包括在俗家的妻子、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饮酒及非时食过午不食,不涂香装饰、不自歌舞也不观听歌舞,不坐卧高广床位,不接受金银象马等财宝。除、衣、钵、剃刀、滤水囊、缝衣针等必须用品外不蓄私财。不做买卖。不算命看相。不诈示神奇。不禁闭、掠夺和威吓他人等等及其他戒律。平日昼夜六时中晨朝、日中、日没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为夜三时除一定时间睡眠、托钵、饮食、洒扫、挑水外,其余时间都应当精勤地用在学修方面。

问:学修的内容是什么?
答:教理的研究和禅定的修习,内容不外乎前面说过的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中基本修习的是四念处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在修四念处观之前,初入道者先学五停心观,即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分别观和数息观。总之,修定修慧的方法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欢迎各位新老朋友!欢迎发表文章!本站求质不求量。希望所发文章能达到一定质量,要求遵守法律和政府有关规定。内容要有积极意义,健康向上!本站尊重原创,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原作者。文责自负!谢谢各位!感谢大家对文存的访问和指正!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03-02 21:07:46
晓风残月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站长(替身)
等级:论坛大侠
文章:1372
积分:3672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3-04-10
12
 用支付宝给晓风残月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晓风残月

发贴心情


问:佛教僧侣对在家佛徒有什么义务吗?
答:一般说来,在德行上为他们树立模范;教导他们,劝善止恶;为他们讲说佛法;安慰病苦,必要时得参加社会灾难的救济;慈悲柔和,促进众生的福利。问:照你所说出家风气在佛得到鼓励,那么,佛教的理想是不是要求人人都出家呢?答:根据佛教教义和它的制度来说,出家应当是佛教徒中少数人的事。第一、出家的动机要求真纯--即确是为求解脱,决心舍弃世间贪爱而出家修道。第二、出家后要求对教理及行持都够标准,如果有室家的欲望,应当自动还俗;如果犯杀盗淫妄四根本戒,则应当摈斥在僧伽之外。第三、出家有许多限制,例如:要得父母允许,要年满二十求比丘戒、比丘尼戒的,不是肢体不全或精神上有缺陷的,不是逃避刑法、债累的等等。第四、出家受戒要得戒龄满十年的僧侣十人以上介绍、证明和会议通过,舍戒还俗则很容易,只须告知一个人便行。佛教徒本有四众,有出家男女二众。有在家男女二众。出家二众负住持佛法的责任,在家二众负护持佛法的责任,合成为双重的教团。所以佛教并不是要求人人都出家。很多佛教经典,特别是大乘经典如《维摩诘经》、《优婆塞戒经》都是称赞在家学佛的。

问:在家佛教徒修道的条件是怎样?
答:归依三宝,确信佛法僧三宝为身心归向依靠之处,更不归依佛教以外的其它宗教与神庙,这是在家佛教徒的必要条件。其次是奉行五戒和持斋。持斋是在每月一定的日子里实行一种克己的生活,即过午不食,不涂香装饰和歌舞观剧,不坐卧高广床座。持斋的日子一般是阴历朔日、初八、十四、望日、二十三、二十九晦日。遵守三归、五戒和持斋,对人努力行善,对自己清净身心,这就是佛教在家信徒修持的标准。实际上有不及这个标准的,也有超过这个标准的。佛陀对在家信徒有许多世间法的教导,如对善生童子详细讲了父母子女之间、师弟之间、夫妇之间、朋友之间、主从之间、僧人与居士之间的关系如何善处的问题;对青年跋迦谈到方便具足职业修养的完备,守护具足节约不浪费财物,善知识具足交结善友,正命具足正当的生活四种安乐法;对当时的国王们讲到如何处理国内政治与睦邻问题。大乘经典则广说在家菩萨应当怎样修六度、四摄等等。

问:事实上出家不是象你前面所说的那样严格吧?
答:事实上在某些时期、某些地区,僧伽中存在着滥收徒众、滥传戒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我国久已引起佛教界的忧虑。从历史的情况来看,佛教最兴盛的时代,并不是僧众最众多的时代;相反的,僧徒太多的时代,往往是佛教衰坏的时代。如唐代初年曾大量淘汰僧众,玄奘法师时代出家很严格,要经过考试,当时玄奘为取得出家资格,还曾经过了困难的手续,但是佛教当时最为灿烂。这不仅我国如此,其他国家也是如此。例如,十五世纪缅甸有一位本来是高僧后来还俗做了国王的达磨悉提,他鉴于当时僧众之滥,曾经通令全国僧众重新受戒加入僧伽。由于他的严格整理,当时缅甸僧侣人数从数十万人减到一万多人,其余不够资格和不愿再度受戒的,均勒令还俗,缅甸佛教因此得到复兴。这件事说明僧伽是不应当盲目发展的。

问:听说有些国家的人民,人人都要出一次家,是吗?
答:缅甸、泰国等都有这个风俗,我国傣族地区过去也是如此。这并不是佛教规定的制度。这些地方一般儿童到七八岁时候,父母便送他们到寺庙出家,在寺庙中识字学经过僧团生活,过了一定时期可以还俗。出家时期最短的只有几天,有的几个月,有的几年。如果儿童时未出过家的,长大后总要有一个时期出一次家。这种临时出家的人并不受沙弥戒,与发愿长期出家的不同。

问:听说日本僧人都有家室,是吗?
答:原来日本僧人都是没有家室的。公元十二世纪时期,净土宗的一派--净土真宗的创始者亲鸾倡导带妻修行,开始娶妻生子。其后几百年中这个制度只限于这一宗派。到明冶维新后,僧人结婚的风气便在其它各宗派中流行起来。现在除少数宗派的少数僧人仍然过独身生活外,绝大多数僧人都有家室,他们的子孙世袭僧人的职业。这便形成了以在家佛教徒担任弘传佛教事业的制度。但是这种情况只是属于男僧人,今天日本的尼众还是出家如律持戒的。

问:出家男子为什么称为和尚?和尚是什么意思?
答:“和尚”原来是从梵文Upādhyāya这个字出来的,这个字到了西域被读成“乌”,到了汉地又读成“和尚”,它的意思就是“师”。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但是后来习俗上这个字被用为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而且一般当作是男众专用的名词,这是和原来的字义不合的。

问:喇嘛是什么意思?
答:喇嘛是藏语,它和“和尚”是一样的意思。这个字也被滥用了,本来并不是每个出家人都能称为喇嘛的。正确的称呼是:出家的男人受十戒的称沙弥,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出家的女人受十戒的称沙弥尼,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尼。


欢迎各位新老朋友!欢迎发表文章!本站求质不求量。希望所发文章能达到一定质量,要求遵守法律和政府有关规定。内容要有积极意义,健康向上!本站尊重原创,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原作者。文责自负!谢谢各位!感谢大家对文存的访问和指正!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03-02 21:07:59
晓风残月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站长(替身)
等级:论坛大侠
文章:1372
积分:3672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3-04-10
13
 用支付宝给晓风残月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晓风残月

发贴心情


问:汉族地区习惯地称出家的男子为“僧”,出家女子为“尼”,这是否是正确的称呼?
答:僧是僧伽的简称,它的字义就是“大众”。僧伽是出家佛教徒的团体,至少要有四个人以上才能组成僧伽。所以一个人不能称僧伽,只能称僧人,正如一个兵士不能称军,只能称军人一样。出家男女二众都在僧伽之内,都能称僧人。把“僧”和“尼”作为男女的区别,是错误的。至于“尼”字是从沙弥尼、比丘尼的字尾而来的,是汉族对出家女众的简称。还有在尼字下加上姑字的,则是习俗的称呼。

问:什么叫做法师?
答:法师Dhammācariya本是一种学位的称号,要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才能称法师,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称的。还有较高的学位,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Suttācariya,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Vinayācariya,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Abhidhammācriya。更高的是三藏法师Tipitakācariya,是遍通经律论三藏者的学位,如唐代玄奘、义净都受到这个称号。

问:什么叫活佛?
答:蒙藏佛教对修行有成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转世的人称为“朱毕古”藏语或“呼毕勒罕”蒙语。这个字的意义就是“转世者”或“化身” 。“活佛”乃是汉族地区的人对他们习俗的称呼,这可能与明朝皇帝封当时西藏地方掌政的噶举派法王为“西天大善自在佛”和清朝皇帝给达赖的封号也沿用了这一头衔多少有些关系,这种封号和称号在佛教教义上都是说不通的,其实蒙藏佛教中并没有“活佛”这个名词。又傣族佛教比丘被称为“佛爷”,这也是汉人习俗上错叫出来的,他们自己并没有这种称呼。

问:什么叫做僧王?
答:有些国家如泰国等,全国选出一位僧伽的领袖叫做僧王Sangha”rāja 。在斯里兰卡则每一僧派选出一位“大导师”Mahā Nāyaka,每一省或一市选出一位导师Nāyaka。僧王或大导师管理全国的僧务,导师管理地方的僧务。

问:为什么出家佛教徒要有僧伽这样的教团?
答:对个人来说,为了在学修上和生活上互相切磋、互相帮助,出家人必须过僧伽的团体生活。对整个佛教来说,要有出家佛教徒组织的教团来担负起“住持佛法”的责 任。僧伽所以被称为三宝之一,就是因为它在佛教事业中的重要性。

问:僧伽的组织有没有什么原则和制度?
答:有六项原则,就是“六和”:戒和、见和、利和、身和、口和、意和。简单地解释一下:和就是和谐一致的意思,遵守共同的戒律戒和,见解一致的共同修学见和,平等受用合法的财物利和,生活上互相照顾身和,言语上互相劝善止过口和,思想上彼此友爱敬重意和,通过这六项来达到僧伽中的和谐一致。为了实现六和的原则,佛陀曾经为僧伽制定了许多制度。

问:有哪些重要的制度?
答:最重要的是“羯磨”Kamma制度。羯磨本是办事的意思,但僧伽中办事的方法是通过会议,所以它的完整的意思就是“会议办事”。比方有什么事情要办,要一定地界内全体僧众集会讨论决定,因事因病不能参加的人必须委托别人代为请假,并表示愿意接受大众的决定。会议开始前,执 行主席羯磨师询问僧众是否已经齐集,是否有未受戒的人在场。知道僧众已经到齐,外人已经出场后,然后开会。首先报告开会目的,提出议案,大众讨论,做出决定。表决的方式,一般是口头问答,征求同意,同意的不说话,不同意的表示意见,如果大家都不说话,便是通过。有一种事经过这样一次征问,便作决定;有一种较重要的事要经过两次征问,才作决定;有一种更重要的事如授戒,或给某人以处分要经过三次征问,才作决定。最后执行主席说:“僧人默然汝,是事如是持”既然大众都没有意见发表,这件事就是这样办了。另外还有一种表决方式,就是投筹用有颜色的竹筹表示可否,等于投票。关于这些,佛教典籍中有详细规定。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会议法,可以说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的创造和贡献。

问:僧伽中有没有定期的会议?
答:每半个月举行一次布萨羯磨诵戒的集会。僧众齐集念诵戒本,根据戒律,检查每个人半月中的生活。方式是自己发露坦白说出过失,别人举过。每年雨季安居期满后,举行集会。这个集会名叫“自恣”,“自”的意思是自己发露,“恣”的意思是恣别人举出自己的罪过,从而忏悔,这仍然是检查生活的集会。至于商办事情是临时召集会议。


欢迎各位新老朋友!欢迎发表文章!本站求质不求量。希望所发文章能达到一定质量,要求遵守法律和政府有关规定。内容要有积极意义,健康向上!本站尊重原创,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原作者。文责自负!谢谢各位!感谢大家对文存的访问和指正!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03-02 21:08:10
晓风残月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站长(替身)
等级:论坛大侠
文章:1372
积分:3672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3-04-10
14
 用支付宝给晓风残月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晓风残月

发贴心情


问:可不可以说释迦牟尼在僧伽组织中采用了某些原始公社的制度?
答:从它的民主制度和财务分配制度平均分配、个人不蓄私财来看,可以这样设想。但是在原始僧伽中,比丘是不事生产的。我国汉族僧人有从事农耕的习惯,提倡农禅生活,这是我国僧伽一个优良的特点。

问:羯磨制度,现在还实行吗?答:布萨和自恣的制度在南方佛教国家中仍然实行,其他宗教性的如传戒羯磨也仍然实行,但是似乎大部分是作为宗教仪式保存着。今天我国也还有寺庙保存着布萨和自恣制度的,至于羯磨的民主精神,由于在长期封建社会中许多封建制度被引用到佛寺中来,特别是由于丛林清规被封建朝廷按照自己的意图加以修改推行,因而久已失去了本来面目。

问:什么叫做丛林清规?
答:丛林就是大寺庙。僧众集合在一处,好象树木丛集成为森林一样,所以叫做丛林。清规就是丛林的僧众日常遵行的规制。这种规制是依据佛所定的戒律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包括天时、地理、社会风习、国家法令以及宗派特点等等而定的。中国最古的清规创自四世纪东晋时代的道安,后来各代各派都定有僧制。唐代百丈禅师创立禅宗僧众的清规,久已失传。后来元代皇帝《敕修百丈清规》,那是根据封建统治者的需要而假托百丈之名修出来的东西,与百丈并无关系。后来这个清规经过明洪武、永乐先后下旨推行,于是代替了原来的各种僧制和清规而成为全国僧众遵行的规制。问:关于僧众的礼节和生活习惯,可否请你谈一谈?答:戒律中对于这些都有详细的规定,这许多规定南方国家的僧众保持得比较完整。北方佛教僧侣,由于气候、风土等等的差别以及历史的变迁,生活上有了许多改变,这里不能详细列举。请你提出所需要了解的问题,我们可以简单地谈一谈。

问:关于礼节问题,僧众中长幼之间的礼节怎样?
答:僧众的长幼是依受戒的年龄分别的。受比丘戒十年以上的称上座或长老Thera,二十年以上的称大上座或大长老Mahā Thera。戒龄小的应当礼拜戒龄高的;行路时长者先行,幼者后行;坐时长者坐上座,幼者坐下座,或长者不教坐不坐。所以南方国家僧人相见,必须问戒龄。一般比丘见大长老,必须脱鞋,偏袒右肩,然后礼拜。

问:在家佛教徒对僧人的礼节如何?
答:南方国家,在家佛教徒进入佛寺僧房,首先要脱鞋,见比丘礼拜。比丘教坐时,坐低座或席地坐,不能坐比丘的床位,不能和比丘同桌吃饭。如果比丘到居士家,主人应当以干净的布铺在座椅上,请比丘坐下,然后礼拜。如果自己的儿子当比丘,父母也要礼拜。根据南方佛教习惯,在任何场合,比丘见到居士来访问或入会场,他们从不起立,居士向他们礼拜时,也不回礼,有时仅说一句:“愿你吉详。”向他们送供品时,也是如此。小比丘和沙弥礼拜大比丘时,大比丘也不答礼。在我国比丘受居士或小比丘、沙弥礼拜时,可合掌答礼,座位高下除正式宗教仪式外不甚严格。

问:请你谈一谈关于饮食问题,如过午不食问题,吃素吃荤问题。
答:按照佛制,比丘午后不吃食物。原因有两个:1、比丘的饭食是由居士供养,每天只托一次钵,日中时吃一顿,可以减少居士的负担;2、过午不食,有助于修定。这个制度,今天南方国家仍普遍实行。最严格的只喝白水,连牛奶、茶、椰子水都不喝。但一般的僧人午后可以喝茶、汽水、果汁,也可以吃糖。我国汉族禅宗僧人从古有自己耕种的习惯,由于劳动的缘故,晚上非吃东西不行。所以在多数寺庙中开了过午不食的戒,但是被视为“药食”,但持过午不食戒的僧人为数也仍不少。

问:戒条是可以开的吗?
答:比丘戒中除了不杀不盗不淫不妄四根本戒外,其余戒条平时应当“遮护”,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开”菩萨戒,一切服从“饶益有情戒”,在家菩萨为饶益有情故,四根本戒也可以开。“开”与“遮”是戒律上的术语。如以过午不食为例,平时应当遮,但遇有某种疾病,必须午后进食的人则可以开。我国僧人因劳动的缘故必须开过午不食的戒。禅宗寺庙把吃晚饭叫做房餐,本来是给参加劳动者在房里吃的,而不是在斋堂中大家吃的,但是后来不劳动的人也吃起晚饭来了。

问:南方国家的僧人吃“荤”,是否也是开戒?
答:南方国家僧人的饭食,或是到别人家托钵乞食,或是由附近人家轮流送饭,所以他们有什么吃什么,不论素食或肉食。比丘戒律中并没有不许吃肉的规定。我国大乘经典中有反对食肉的条文,我国汉族僧人是信奉大乘佛教的,他们受比丘戒外,并且受菩萨戒,所以汉族僧人乃至很多居士都不吃肉。从历史来看,汉族佛教吃素的风习,是由梁武帝的提倡而普遍起来的。蒙藏族僧人虽然也信奉大乘,但是他们的地方蔬菜极少,不食肉不能生活,所以一般都吃肉。但他们和南方国家佛教徒一样,对汉族佛教吃素的习惯,都是很赞叹的。至于“吃荤”的“荤”字,是专指大蒜、葱这些气味浓烈、富于刺激的东西,是大小乘戒律所同遮禁,南北佛教徒所共同遵守的。我们把“吃荤”和“吃肉”混同起来说,那是错误的。

问:听说南方国家居士们供饭,必须将盘碗送到比丘手上,不这样,比丘就不能吃,是吗?
答:是的。因为比丘要守“不与不取戒”即不偷盗戒,不仅是饭菜,供养任何东西都是这样,不交到他们手上,他们便不能取。

问:听说还有比丘手不捉持银钱的,是吗?
答:是的。比丘戒中本有这一条,这是为了防止蓄私财,起贪念。现在还有人遵行。南方比丘旅行时须带俗人随从替他管银钱的事。但是为了种种不便,这个戒条在南方国家中现在也不太严格了。


欢迎各位新老朋友!欢迎发表文章!本站求质不求量。希望所发文章能达到一定质量,要求遵守法律和政府有关规定。内容要有积极意义,健康向上!本站尊重原创,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原作者。文责自负!谢谢各位!感谢大家对文存的访问和指正!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03-02 21:08:21
晓风残月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站长(替身)
等级:论坛大侠
文章:1372
积分:3672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3-04-10
15
 用支付宝给晓风残月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晓风残月

发贴心情

问:请谈一谈僧人的衣服问题。
答:根据佛教的制度,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一是用五条布缝成的小衣,我国俗称为五衣,是打扫劳作时穿的;一是七条布缝成的中衣,我国俗称七衣,是平时穿的;一是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我国俗称祖衣,是礼服,出门或见尊长时穿的。三衣总称为袈裟Kasāya。袈裟本是一种颜色的名称,因为佛制僧人必须穿染衣,避用青黄赤白黑五正色,而用一种杂色,即袈裟色。我国旧译袈裟色是赤色,南方佛教典籍则说是一种橙黄色,可能是一种赤黄混合色。根据我国佛典记载,佛教在印度分了部派后,各部派衣色便有了区别,有的是赤色,有的是黄色,有的是青黑木兰色。但据六世纪印度来华高僧真谛法师说,各部派衣色实际都是赤色,所谓青黑木兰,仅是些微小的差别。现在缅甸、斯里兰卡、泰国、柬埔寨、老挝、印度、尼泊尔诸国的僧服都是黄色,仅有深浅的不同。我国汉族僧人的袈裟,祖衣是赤色,五衣七衣一般都是黄色。蒙藏僧人的袈裟,大衣是黄色,平时所披的中衣近赤色。北方气候寒冷,僧众三衣不够,所以我国僧众在袈裟里面另穿一种常服,这种常服是就古代俗人的服装略加改变的。常服的颜色,明代皇帝曾作过规定,修禅僧人常服为茶褐色,讲经僧人蓝色,律宗僧人黑色。清代以后,没有什么官方规定,但律宗寺院自清初见月律师重兴后,一般僧人常服均为黄色。缅甸佛教徒特别忌穿黑衣,因为在缅甸古代曾有一种邪教僧人穿黑衣,多行非法之事,后来严行禁绝。蒙藏教徒也忌穿黑色衣服。

问:请谈一谈关于僧人剃发的问题。
答:根据佛制,剃发、染衣、受戒是取得僧人资格的必要条件。剃发染衣的用意是为了舍弃美好装饰,实行朴素无华的生活。一般出家人也不留胡须,但我国有一部分僧人留须,他们认为出家时应剃须,此后可以留。南方国家的僧人则一律不留须。至于受戒并不需要在头顶上烧戒疤。除汉族外,其他民族僧人都没有烧戒疤的规矩。这可能与《梵网经菩萨戒本》燃身供养之说有关。唐朝已有炼顶以艾燃顶的习俗,这个习俗形成普遍的制度,据说是在元代。当时异族统治者想借以识别真假,防止抗拒法令的人民逃到僧众里面去。这话尚待查考。

问:关于僧人生活习惯的问题,己经知道了一些了。现在想请你谈一谈佛陀时代僧伽中一些主要的人物。请问释迦牟尼的弟子中最著名的有哪些人?
答:有十大弟子:舍利弗Sāriputta,目犍连Moggallāna、摩诃迦叶Mahākassapa、须菩提Subhūti、富楼那Purā”na、摩诃迦旃延Mahākaccana、阿那律Anuruddha、优波离Upāli、罗怙罗Rāhula和阿难陀ānanda。这十大弟子各有特长,其中如舍利弗被称为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优波离持戒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舍利弗、目犍连二人最为佛所器重,是僧众的上首,他们都在佛涅槃前逝世。佛涅槃后,代佛统率大众的是摩诃迦叶,其后是阿难陀。

问:一般佛寺中,立在释迦牟尼像旁有两位比丘像,他们是谁?
答:有一老一少的像,老的摩诃迦叶,少的是阿难陀。也有两比丘像是年龄相若的,则是舍利弗和目犍连。这种像只是我国汉族佛寺中有的,南方国家的佛寺一般只供释迦牟尼佛像,供弟子像的很少。

问:佛的弟子中有什么遗迹留存吗?
答:1851年英国人孔宁汉当时的印度考古局长在印度孟买东北五百四十九英里一个名叫山奇Sanchi地方,对那里的几座古塔进行发掘。在一座塔里面,掘得两个大石函,函盖上分别刻着舍利弗和目犍连的名字,里面藏着他们两位的灵骨。这两份灵骨被英国人劫走,存置在伦敦维多利亚爱尔保博物馆。印度独立后,才向英国交涉取回,现仍供在山奇。山奇这个地方过去不甚知名,但是近代发现很丰富的佛教文物。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所造的大塔仍然完整的存在,据说是他所造的八万四千塔中唯一的留存的一座。塔的四面各有雕刻的石门,极为精美。由于许多宝贵的古迹,特别是由于两位大阿罗汉舍利的发现,山奇现在已经成为印度重要的佛教圣地之一。

问:汉族佛寺中常见到十八罗汉像,那是什么人?
答:应当是十六罗汉罗汉即阿罗汉的简称,又称十六尊者。据经典说,有十六位佛的弟子受了佛的嘱付,不入涅槃。公元二世纪时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庆友尊者作的《法住记》中,更记载了十六阿罗汉的名字和他们所住的地区。这部书由玄奘法师译出之后,十六罗汉便普遍受到我国佛教徒的尊敬。到五代时,绘图雕刻日益普遍起来,后来画家画成了十八罗汉,推测画家原意可能是把《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和译者玄奘也画在一起。但后人标出罗汉名字时,误将庆友列为第十七位住世罗汉,又重复了第一位阿罗汉的名字成为第十八位。虽然宋代便已经有人指出了错误,但因为绘画题赞的人有的是名书画家和文学家,如贯休、苏东坡、赵松雪等人,所以十八罗汉便很容易地在我国流传开来。问:我国许多佛寺中有五百罗汉像,他们是什么人?答:印度古代惯用“五百”、“八万四千”等来形容众多的意思,和我国古人用“三”或“九”来表示多数很相像。五百比丘、五百弟子、五百阿罗汉,在佛教经典中固然是常见的,但并不意味着是固定的数字。可是随着十六罗汉的崇奉,五百罗汉像也便在五代时期见于绘画和雕塑,不久便有许多寺庙建立了五百罗汉堂。后人又附会地列举五百罗汉的名字,其实都是没有根据的。至于近代某些寺院中塑造的五百罗汉像,许多形象都是出自匠人的臆造,或者采自神话小说,以至流于怪诞,失去了佛的出家弟子应有的合乎戒律的威仪。

问:佛教寺庙中有许多菩萨像,他们是什么人?
答:汉族寺庙中供的菩萨像,主要的是文殊师利Manjusrikumārabhūta 、普贤Samantabhadra 、观世音Avalokite'svara 、地藏Ksitigarbha 。

问:你前面不是说过,任何志愿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人都可称为菩萨,为什么这些菩萨被当做神一般地崇拜呢?
答:志愿自度度他、自觉觉他,叫做发大心,又叫做发菩提心。初发大心的人固然也可以称为菩萨,但没有得到实证以前仍然是在凡夫的地位。发了大心,依照戒定慧三学修习,实行六度四摄,经过无数生死,最后才能成为佛果,其间有三贤十地五十二位等阶梯。文殊师利等是居于菩萨的极地的,是等觉位菩萨。大乘经典特别称道文殊师利的大智、普贤的大行、观世音的大悲、地藏的大愿,所以这四大菩萨特别受到教徒的崇敬。我国五台山被认为是文殊师利的道场,峨嵋山是普贤的道场,普陀山是观世音的道场,九华山是地藏的道场,称为四大名山。由此可以看出四大菩萨在我国佛教徒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问:四大名山国际上也知名吗?
答:五台山是文殊师利道场,这是见于大乘经典的,所以古代有不少从印度和西域来的高僧来朝拜。尼泊尔并且有这么一个古老的传说:加德满都尼泊尔首都所在地山谷地区,原来是一个大湖,文殊师利由中国五台山到那里去,劈开了一座山岭,将湖水排去,让随他同去的人们安居下来,这才建立了尼泊尔国。所以尼泊尔人民对文殊师利和五台山特别有亲切的感情。至于普陀山之成为观世音道场、九华山之成为地藏道场,则和日本、朝鲜佛教僧人有关系。


欢迎各位新老朋友!欢迎发表文章!本站求质不求量。希望所发文章能达到一定质量,要求遵守法律和政府有关规定。内容要有积极意义,健康向上!本站尊重原创,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原作者。文责自负!谢谢各位!感谢大家对文存的访问和指正!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03-02 21:08:32
晓风残月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站长(替身)
等级:论坛大侠
文章:1372
积分:3672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3-04-10
16
 用支付宝给晓风残月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晓风残月

发贴心情


问:汉族寺庙的前殿一般供着一个笑面和尚像,他是谁?
答:是弥勒菩萨。佛教预言,将来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灭尽了之后,经过很久远时期,弥勒菩萨将在这个世界上成佛说法。由于这个原因,弥勒菩萨也受到普遍的崇敬。中国历史上常有假托弥勒降生以号召农民起义的事,如元代弥勒教之类。至于笑面和尚像,并不是弥勒像,而是五代一个和尚名叫“契此”的像,这个和尚经常背着一个布袋,人称为“布袋和尚”,相传是弥勒化身,所以后人塑他的像作为弥勒来供奉。有人认为,汉族寺庙供奉布袋和尚像,可能受了弥勒教的影响,因为弥勒教的产生地就是布袋和尚的家乡,浙江奉化,所以有理由推断布袋和尚的形象是因弥勒教而普遍流行开来的。


第四章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衰灭和复兴

--------------------------------------------------------------------------------

问:请简略地介绍一下佛教在印度的历史概况。
答:佛陀逝世后一千六百余年中,印度佛教在组织上和思想上经过分化、发展和衰坏的过程,最后消灭于公元十二世纪时代。

问:印度今天不是还有佛教吗?
答:印度今天的佛教是公元十九世纪后期才由斯里兰卡重新传入的。在此之前七百年中,印度没有佛教。

问:印度佛教在它的一千六百多年历史中有哪些重要的阶段?
答:从学说的思想发展来看,可以把印度佛教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佛逝世后约一百年之间为原始佛教时期;第二,在这之后约四百年之间为部派分裂时期;第三,此后约四百年为大乘中观学派兴盛时期;第四,此后又约四百年为大乘瑜伽学派兴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后期,密宗颇为流行;第五,最后约三百年为密宗盛行时期。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衰灭和复兴


欢迎各位新老朋友!欢迎发表文章!本站求质不求量。希望所发文章能达到一定质量,要求遵守法律和政府有关规定。内容要有积极意义,健康向上!本站尊重原创,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原作者。文责自负!谢谢各位!感谢大家对文存的访问和指正!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03-02 21:08:43
晓风残月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站长(替身)
等级:论坛大侠
文章:1372
积分:3672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3-04-10
17
 用支付宝给晓风残月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晓风残月

发贴心情


问:所谓原始佛教时期的情况是怎样?
答:在这一时期中,佛弟子们在教团生活上一般维持着佛在世时一向的设施和惯例,在学修上奉行着四谛、八正道的根本教义,没有什么重大的争论。这一时期,用佛教的话说,是“和合一味”的时期。但是所谓和合一味,仅能说是大体上的一致,不是没有见解上和主张上的歧异。即以这一时期开始时的第一结集为例,在结集中就曾有关于“小小戒”微细的戒律是什么和要不要废除的不同意见。另一方面,由于时间和地点的条件,多数僧众没有能够参加结集,分散在各地的大弟子们也有未能参加的,他们不会没有认为需要补充或修正的意见。如富楼那十大弟子之一除在事后承认结集的佛法外,又声明:“我从佛得闻之法,亦当受持”。他和摩诃迦叶讨论戒律时,对“内宿”僧人住处留藏食物等八条戒条,他认为那是佛制定之后又开了的,迦叶则认为是开了之后又重制定的,终于各行其是。典籍中又有跋波最初五比丘之一在窟外另行结集的记载。这些事实说明当时的统一之中存在着差异。佛在世时,于不同的时机,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教法。弟子们或因佛说法的时机不同而有听受的不同,或因各人的根性、专长和学修方法的不同而有了解和悟入的不同,这也是可以想见其然的。在第一结集之后,长老们分别率领僧众在各方弘化,师弟相承,渐渐各自形成传承的系统。他们传授的教法和戒律互有异同。各个传承系统很自然地按照地域划分其势力范围,日久之后,不能不受到各地环境的影响而具有各自的特色。在学说思想方面,有的态度偏于自由进取,对佛所说的教法,但取大意,对戒律的受持,也有所通融;有的偏于固执保守,拘泥教条,不敢出入;有的介乎二者之间。这种情形,发展下去,势必引起后来部派的分裂。

问:部派分裂时期的情况怎样?
答:佛教团最初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派,这是佛陀逝世后约一百或一百余年的事。当时直接引起分裂的原因是由于僧众们在戒律问题上的争执。据说有一位西方波利族比丘名叫耶舍的,游化到东方的毗舍离城,看见跋祗族比丘们劝令在家信徒布施金钱作僧众购买所需之用。耶舍认为比丘乞受金银不合戒律,于是提出异议,遭受到跋祗僧众的摈斥。耶舍便往西方各地邀请上座比丘们到毗舍离集会,结果判决跋祗比丘们为非法根据上座记载,除乞受金银外,尚有其他九事非法。这便是第二结集,因为集合的有七百人,所以又称“七百结集”。跋祗比丘们大多数不承认这个判决,他们另外召集了一万比丘举行结集。这便造成了教团的分裂。

问:为什么这种判断是非的集会也称为结集呢?
答:两个集会都进行了经律的结集。七百比丘的结集,费时八个月之久。万人结集的时间虽未见记载,想也不会很短。可见两派要求解决的不只是关于乞受金银这一问题,而是要求通过经律的再一次编定来贯彻自己一派的主张。拿两派的戒律两相比较,大众部的僧律较简略而多通融,上座部的十诵律则繁密而严格;僧祗律对微细戒条多有舍弃,对于开戒包括乞受金银在内多有方便,十诵律则与此相反。显然,第二结集是第一结集之后百年间教团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七百结集的参与者多数是上座长老,所以这一派被称为上座部Theravāda。今天南方国家的佛教徒自称为上座部,因为他们出自上座部的传承。跋祗族比丘举行万人大会,这一派人数众多,所以称为大众部Mahāsa〖AKn·D5〗ghika。

问:两派的矛盾是否仅是戒律问题?
答:最初主要是戒律问题上的争论,但是两派为学的精神不同是其主导原因。上座部严格持守戒律,致力于修习禅定,注重自己内心的修持。大众部则广学多闻,致力于弘传教法,注重接引群众。这两种不同的精神,不仅引起了戒律问题的争论,而且促使后来佛教在教理上、学说上在各个时期不同的发展。

问:在第二结集之后,还有没有部派分裂的?
答:最初分立的上座、大众二部称为根本二部。后来由于佛教流传地区日广,各地的传承既有不同,而各地风土人情的不同又必然要求说法和制度的改变,因此学派渐渐繁多起来。从第二结集到佛陀逝世后约四百年之间,上座、大众的根本二部又先后分裂为十八部或二十部,关于诸部派分裂的次第、年代乃至名称有不同的传说。由上座部直接分出的最大的一部是说一切有部Sabbatthavāda,此外较重要的是跋祗子部Vajjiputtaka或称犊子部和化地部Mahimsāsaka。据大众部传说,上座部最初分出分别说部VibhajjaVādin,它采取大众部的一些学说,成为独立的部派,与上座、大众成鼎足之势。但根据上座部的说法,分别说部乃是上座部的异名。大众部早期分出的三部是一说部Ekavyohārika、说出世部Lokuttaravāda和鸡胤部Gokulika或称牛王部。大众部后期分出的制多山部Cetiyavāda是最大的一个部派。

问:各部派的学说有很大的不同吗?
答:上座、大众根本两部在教义上有较大的差别,至于支末部派,一般地说,与根本部差别不大。上座部学说可以拿说一切有部为代表,因为说一切有部是上座部中最早的和最大的一个部派,它传下来丰富的论藏典籍。大众部没有什么论著留传下来,只是从某些史籍记载中看到它的一些论点。

问:可否把上座部和大众部的学说简略地介绍一下?
答:可以举几个问题来谈。第一、对于事物法的认识问题。在未谈之前,先要介绍两个术语:1有为法,一切依借因缘而有造作生灭的事物都叫做有为法;2无为法,不依借因缘,本来不生灭的事物是无为法,如涅槃、虚空万物都在虚空中生灭,而虚空的无碍性则不依借因缘而本自存在等,都是属于无为法。说一切有部和大众部都认为无为法是实在的。至于对有为法的看法,大众部认为一切有为法依借因缘而生灭,过去的己经灭了,没有实体,未来的没有生起,也没有实体,仅仅现在一刹那中有体和用作用。说一切有部认为一切有为法,如果本来没有,即使具备了条件,也不能生起,如龟不能生毛,兔不能生角,所以任何一法,它的体都是永恒存在的,只是作用没有生起的名为未来,作用己经生起的名为过去,作用正在生起名为现在。因此这个部派的主张是三世过去、未来、现在实有与法体恒有。法体虽有,但是它的作用的生起要依借于诸法的集合以及前后的关系因缘,决没有单独能起作用的。既然各各法的自体没有作用,所以没有常一主宰的我。这一种说法是我空法有论,而大众部说法接近于我法两空论。第二,对于佛陀的认识问题。大众部认为生灭于人间的释迦牟尼佛是化身而不是实身,佛陀的实身是积累极长时期的修行而成的;佛陀的色身、寿命和威力都是无边际的;佛陀永远化度众生无有疲厌;佛所说的一切语言都是随机说法;佛以一音说一切法。说一切有部不承认释迦牟尼是化身佛之说,认为佛所说的语言并不全部都是经教,佛并不是以一音说一切法。第三、对于声闻和菩萨的认识问题。大众部强调菩萨广度众生的慈悲愿力,轻声闻而贵菩萨。说一切有部虽承认声闻、缘觉、菩萨能修行的根性和所修行的道路有差别,但认为佛与二乘声闻与缘觉所得的解脱是没有差异的。此外,在其他一些问题的认识上和修行实践的方法上都有不同之处,这里不列举了。

问:在部派分裂时期中还有什么其他重大的事件发生吗?
答:佛教史上一件关系极为重大的事发生在这个时期,那便是阿育王大弘佛法。在阿育王之前佛教的传播只局限于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带,由于阿育王的努力,佛教不仅传遍五印度东、西、南、北、中印度,而且传到亚洲、北非、希腊许多国家,一跃而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问:阿育王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答:阿育王Asoka,或译为阿输迦王,或意译为无忧王是公元前三世纪摩揭陀国的国王。他的祖父是印度古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旃陀罗笈多有人根据他的名字而考证他是有旃陀罗种姓的血统的,阿育王也曾被称为旃陀罗阿输迦。旃陀罗笈多是公元前四世纪摩揭陀国人,被国王放逐流徙在西北印度。当时亚历山大侵入印度,占领五河一带,威胁恒河平原。旃陀罗笈多举起义旗,聚合西北民众赶走了希腊驻军,然后回到摩揭陀国,推翻了难陀王朝,成为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第一代君主。他统一中、西、北印度,使摩揭陀国成为强大的帝国。公元前273年,雄才大略的阿育王继承他父亲宾头沙罗登了王位,他发扬光大了先人志业,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全印度的统一。他征服南印度羯陵伽国的时候,看到了战争的惨状,大动悔悟之心,从此放弃了由武力征服的办法,而归依了佛教。他一方面实行转轮王理想的政治,兴办巨大的水利灌溉工程,修筑从摩揭陀国到伊朗的国际大道,发展国内经济和国际贸易;一方面大力传播佛教。他设置一种司掌宗教工作和慈善事业的官职,名叫“正法大官”,派遣他们和传教师们到各地宣传佛教,他的儿子摩晒陀Mahinda、女儿僧伽密陀Sa〖AKn·D5〗ghamitta,两人都出了家为比丘、比丘尼也先后被派往师子国斯里兰卡。当时东至缅甸,南到斯里兰卡,西到叙利亚、埃及、希腊等地,都有佛教的传播。

问:我国旧时传说,秦始皇时代曾有印度僧人室利房等十八人来华传教,有没有这件事?
答:这件事不见我国的正史纪载,但是秦始皇和阿育王是同时代的人,当时阿育王派遣一批传教师来到中国也是可能的事。阿育王的祖父时代一部文献中曾提到中国丝织品梵文里有关丝的字,如Cinapatta即成捆的丝,Cinasuka即丝织衣服等,都有Cina“支那”这个字作组成部分,可见秦始皇之前,中国与印度已经有了往来。

问:阿育王弘扬佛教的原因是什么?
答:摩揭陀原来是释迦牟尼教化的根据地。佛教最初就得到摩揭陀国及其邻国国王们的支持,阿育王的祖父笈多王也是一位佛教的护持者。这个事实反映着当时印度的刹帝利国王和婆罗门僧侣的冲突,而且,据我看,也反映着当时恒河流域的新兴国家中新兴地主们和商主们对领主割据势力的冲突。历史事实证明,孔雀王朝的国王们本身就是善于经营的大商主。婆罗门神权和种姓制度所支持的领主割据势力严重阻碍着农业上灌溉系统的兴建和商业上国内外贸易的畅通,因此,反对神权及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的佛教受到当时民众的拥护,尤其是受到新兴地主阶级和商人们的欢迎。另一方面,佛教慈悲安忍的教义,在摩揭陀帝国统治者看来,对国内统一事业的巩固和国际友好关系的发展,是有利无害的。当阿育王从亚历山大穷兵黩武的后果中,从他自己征伐时遭到顽强抵抗的经验中,认识到必须改变武力政策而采用怀柔政策的时候,他便选择了“**”作为他的政治武器。问:阿育王弘扬佛教在学术文化上起了一些什么影响?答:当时佛教的传播对亚洲各国以及东方和希腊、叙利亚、埃及等国家的文化交流,起了深远巨大的作用。阿育王生前巡礼各地佛迹时铭刻了许多石柱,他又在各地崖壁上刻了许多法诰根据佛法而颁布的各种教诰,这些遗物至今还有留存和陆续发现的,对古代历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

问:阿育王传布佛教之举对当时部派的兴起有没有影响?
答:阿育王时代,佛教大约已经分为四个部派。各部派分往各地传教后,受到了各地不同环境的影响,在形式上和学说上有了不同的发展,这便促成了更多部派的产生。


欢迎各位新老朋友!欢迎发表文章!本站求质不求量。希望所发文章能达到一定质量,要求遵守法律和政府有关规定。内容要有积极意义,健康向上!本站尊重原创,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原作者。文责自负!谢谢各位!感谢大家对文存的访问和指正!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03-02 21:08:55
晓风残月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站长(替身)
等级:论坛大侠
文章:1372
积分:3672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3-04-10
18
 用支付宝给晓风残月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晓风残月

发贴心情


问:关于阿育王时代举行的第三次结集的情况可否再谈一些?
答:关于第三次结集的经过,我在前面谈到佛教经籍时,已经讲过了。根据南方佛教记载,阿育王大弘佛教之事,就在结集之后。最近在八纳阿育王故都发掘出阿育王建筑的一座宏大寺院的遗址,里面有一百根石柱的大讲堂,并有许多僧房和水池,有人说这可能就是第三结集的处所。但是关于第三结集的事,北方所传典籍中没有纪载。

问:阿育王之后又有什么大事发生?
答:阿育王大弘佛法后,三百年中,佛教在中亚各国获得坚固的根据地,更向东发展而传来中国,流布地域日见推广。但是在印度境内,佛教却遭遇了厄运。阿育王逝世后不到五十年,孔雀王朝为巽伽王朝所代替。受到婆罗门国师的助力而篡得王位的富奢蜜多罗王崇拜婆罗门而严厉地排斥佛教,毁坏塔寺,杀戮僧众,使印度佛教一时陷于黑暗的时代。幸而巽伽王朝的统治权力仅限于中印度,他的排佛运动没有波及到南印度与西北印度。当时佛教徒多避难于西北,也有逃到南方的,因而促进了北方佛教的兴盛,和南方佛教的发展。当时统治北印度的是大夏国弥兰陀王希腊族,弥兰陀受了那先比丘的教化归依了佛教。至今传存着他和那先比丘关于佛教的问答,汉文译本称《那先比丘经》,巴利文本称为《弥兰陀问经》。大家都知道的犍陀罗佛教美术,就是从这时候开始逐渐兴起的。

问:当时南方佛教的情况怎样?
答:关于当时南方佛教情况,缺乏资料。可以知道的是:由于阿育王派到南印度去传教的是大众部僧众,所以大众部学说在南方盛行而为兴起于南方的达罗维荼民族所接受。达罗维荼人建立的案达罗国在公元前28年灭了中印度的康发王朝巽伽王朝的后一朝代而并有其土地。此后,中印度的佛教似乎稍稍有了起色。与案达罗人入主中印度同时,大月支人灭了西北印度的大夏王朝而创立贵霜王朝,印度历史自此进入南北朝时代,直到公元四世纪笈多王朝时才再统一。在此时期中,南朝佛教情况很难知道其详,北朝佛教则在公元二世纪迦腻色迦王Kaniska时期最为兴盛。

问:迦腻色迦是怎样的人物?
答:关于迦腻色迦的事迹很少有纪载,但是在护持佛教方面,他有阿育王第二之称。据说他从前也象阿育王初期那样多所杀伐,后来得到胁比丘Pārsva的教化,归依佛教。从遗迹看来,迦腻色迦时代建造的塔寺和佛像很多,而且在艺术上有很大发展。如在佛塔的形式方面,改变了印度向来的复钵式,而创建了五层楼阁式的佛塔;在造像艺术方面,参酌希腊、印度两地不同形式而自成风格,使犍陀罗佛教美术发展到高峰。迦腻色迦王又由中印度罗致当时佛教大文学家马鸣A'svaghosa到迦湿弥罗Kasmira,使佛教文学获得辉煌的发达。从这些事实中可以想见佛教在这时代兴盛的情况。迦腻色迦王对佛教贡献最大的就是在他发起和护持下举行了一次重要的结集。相传他曾向一些人询问教理,所得到的解答各有不同。他感到学说纷纭,莫衷一是,于是依从胁比丘的指导,招集世友Vasumitra以下的硕学比丘五百人在迦湿弥罗纂辑三藏,并加以编述注释,共三十万颂,九百多万言,历时十二年方始完成。其中一部分就是《大毗婆沙论》,是属于说一切有部的一部重要的巨著,我国有新旧两种译本。

问:这时期,除了有部得到提倡弘扬之外,其他部派的情况怎样?
答:当时迦湿弥罗地区,有部最为兴盛,但其他各部派也都很发达。与大众部有关而和有部对立的大乘思想这时流行于印度各地,在思想界中有着广泛的影响。迦腻色迦王所尊事的马鸣就是一个具有大乘思想的人。这时期可以说是大乘学说经过长期酝酿而趋于成熟的时期,但是大乘佛教的大兴,还有待于稍后一个时期的龙树大师。

问:龙树是怎样一个人?
答:龙树Nāgārjuna是公元二、三世纪间的南印度人,原来是一个婆罗门学者,后来归依佛教,出家受戒,在雪山从一位老比丘受到大乘经典,由此智慧无碍。当时许多哲学家们都被他的雄辩所折伏。他感到所读到的佛经虽然深妙,但是道理还有未尽发挥的,随后又从别处得到许多大乘经典,他便造了许多论著以阐明发挥经义。他的学说迅速地流布印度各地,从此大乘佛教便大为兴盛起来。

问:龙树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龙树主张的是“诸法实相论”。前面说过,在对于事物的认识问题上,有部认为一切法的自体是永恒存在的,只是它的作用的生起,要依借于因缘。龙树则与此相反,认为一切有为法只是因缘和合所生的现象,没有常住不变、单独存在的自体。譬如众木聚生而为林,林只是个假名,除众木外,别无自体无自体也叫做“无自性”。所以龙树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空”乃是一切法的真实相状。

问:这是不是一种否定一切的怀疑论?
答:为了便于判断,需要再作些说明:1一切法空的理论是建立在一切法互相依存的因果律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它不是否认因果律的。2这里所说的空,不是空无之空,它是绝待的,不能认为是有,也不能认为是无,不能认为是生,不能认为是灭,一切经验上的有无、生灭、来去等等概念都说不上,不是我们的觉知分别所能得其实际。所谓非有非无,非生非灭,一切皆空,所以说是“空不可得”。3对于事物的认识,龙树说有二谛,这是就一件事物的两面来说的:从现象来说为世俗谛相待的世间真理,从本质来说为第一义谛绝待的真理。从世俗谛来看,宇宙万有,无量差别,种种相状,种种功用,种种生灭、来去、同异、是非、得失等现象和因果关系,历历分明而有;从第一义谛来看,虽有万象差别,而当体空不可得。空与有在因缘所生法上是统一的,因此世俗谛与第一义谛是二而不二的,这便是“不坏假名,而说实相”的道理,这也便是龙树的“中道义”。

问:龙树之后,大乘有什么发展?
答:龙树之弟子提婆是龙树的得力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提婆也有许多著作,着重于破斥外道佛教对非佛教的宗教和哲学,均称为外道,因此遭到杀害,但是大乘学说更为发达,同时,有部、经量部和其他部派始终与大乘相抗行,也都很发达。大乘佛教和部派在互相争论辩难中,都在思想上有所发展。到了公元四、五世纪的笈多王朝,大乘佛教产 生了一个新的学派--瑜伽系Yogācāra与原来龙树的学派--中观系Mādhyamikāh并称为印度大乘佛教的二大思潮。

问:请简略介绍一些笈多王朝的情况。
答:笈多王朝在印度史上是与孔雀王朝媲美的一个王朝。它是公元320年左右在中印度兴建起来的,月护王是这个王朝的创始者。第二代海护王统一了五印度,国势大盛。第三代月护二世王更向西方扩展,并发展了海外贸易交通,远及埃及诸地。随着政治与经济的兴隆,当时印度的文化学术也呈现着灿烂的光彩。笈多时代的佛像雕刻被认为是印度历代雕刻中很完美的作品。其它艺术、文学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我国法显法师五世纪初西游印度时,正是月护二世王在位时期,他的《佛国记》中曾记载他当时见闻的盛况。至于宗教哲学方面,当时婆罗门教神学有很大发展,其他学派如数论、胜论等颇为兴盛;佛教在这时期也有了重要的建树,出了不少大学者,其中无着Asanga和世亲Vasubandhu两兄弟是最为特出的人物,他们就是瑜伽系的创立者。

问:无着和世亲是怎样的人物?
答:无着是北印度人,原来是有部的僧人。传说,他因为对有部教理感到不满足,乃上升兜率天弥勒菩萨所居住的天上,向弥勒菩萨请问大乘空义一说弥勒下降为他说法,于是大得悟解。他传出了弥勒的五大部论,并且写了许多著作,以阐明大乘教义。有人考证,无着所师事的弥勒,大概是一位属于瑜伽师有部中专修禅定的人,称瑜伽师,即禅师的大乘学者,而不是兜率天的弥勒。世亲是无着之弟,原来也是有部的学者,后来听从无着的劝导,改学大乘,大弘无着的学说。世亲著作极多,被称为千部论师。

问:瑜伽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瑜伽系的学说,内容极为繁博,包括方面甚广,现在只就宇宙观问题简略地介绍一些。在这个问题上,瑜伽系继承诸法实相论而加以补充和发展。它认为实相应该有两方面,既不是有自性,又不是一切都无所有,这样的认识才是离开有与无的执着,才是中道。瑜伽系说诸法自性有三种:一切法都是依众缘而起,这便是“依他起性”;依他起的万物由于凡夫的种种虚妄思量分别周遍计度,而有种种虚构的体相在心上现出来,其实这种种体相完全是没有的,这便是“遍计所执性”;在依他起上离开虚妄分别,便证到圆满成就的真实,或叫做“真如”,或叫做“实相”,这便是“圆成实性”。这三性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遍计所执好象是夜间行路看见一条绳而误认为蛇,其实蛇没有而似有;依他起好比是绳,绳的体由因缘所生,只是假有;圆成实比如绳体的麻,则是真有。从三性的里面来观察,又有三无性:第一,遍计所执的相是没有的,这便是相无性;第二,凡夫认为自然而有的事物,只是因缘所生而已,这便是生无性;第三,诸法的实相,是空不可得,这便是胜义无性。


欢迎各位新老朋友!欢迎发表文章!本站求质不求量。希望所发文章能达到一定质量,要求遵守法律和政府有关规定。内容要有积极意义,健康向上!本站尊重原创,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原作者。文责自负!谢谢各位!感谢大家对文存的访问和指正!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03-02 21:09:06
晓风残月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站长(替身)
等级:论坛大侠
文章:1372
积分:3672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3-04-10
19
 用支付宝给晓风残月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晓风残月

发贴心情

问:“三性三无性”的说法,与龙树的二谛有什么不同?
答:“三性三无性”的说法仍然是以缘起性空论为基础的,但以前龙树的“一切皆空”论只是就三无性的一边说的,瑜伽系则同时主张三性,而且详于阐说三性一边的道理,它大量采用了有部的“名相”即术语而加以组织来分析说明一切法的类别和关系,特别指出在依他起中应当认识一切法都是识所变现,所谓“万法唯识”的道理,这是中观系所没有的。

问:佛教既认为根眼、耳等境色、声等相合,才有识的发生,如何又说万法唯识呢?答:唯识家认为我们眼识所见的色,耳识所听的声,鼻识所嗅的香,舌识所尝的味,身识所触的坚、湿、暖、动等,都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五识依着五根托外界事物为“本质”而变起的“影象”。所以识有两种功能:一种就是能够变起影象的功能,叫做“相分”;一种是能够了别影象的功能,叫做“见分”。我们的一切知觉无非是自己识上的见分对相分的了别而已。

问:这种说法,只能说明我们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并不能说明唯识的道理,因为照唯识家的说法,也必须先有外界事物才有相分,有了相分,才有见分,换句话说,仍然是根境相合才有识的发生,根与境都是离开识而存在的,倒是识不能离开根境而存在。
答:唯识家主张六识之外,还有两个识--第七末那识mana和第八阿赖耶识alaya。末那意译为“意”,是第六意识所依之根,它有一个单纯的作用,就是恒常不断地执持“我”的思想。由于“我”的思想,人们在接触外界事物时,便有爱憎、好坏、是非、彼此种种意识活动。阿赖耶意译为“藏识”,它能保藏一切事物的“种子”不使失坏。“种子”在这里是一个借用的名词,它的实际意义是能力,或者是潜势力。阿赖耶藏的种子有两类:一是名言种子,“名言”用现代语说,就是概念。我们前七识所见闻觉知的东西留着印迹于阿赖耶识上面,用唯识家的术语,这叫做“薰习”,好象用香薰衣服,衣服便留着香气那样。薰习所成的便是作为潜势力而存在的种子。二是业种子,就是我们的意识所造的善业、恶业熏在阿赖耶识上的种子。由阿赖耶所藏的二类种子变起现在的五官根身,外界器界以及现起前七识所以根身、器界都是阿赖耶识所变现,它们是阿赖耶的相分。这身心宇宙的变起,叫做“现行”现在的活动。于是再由现行薰习名言种子和业种子而有未来的身心宇宙的变现。这就是瑜伽系的“阿赖耶缘起论”。

问:佛教是不承认灵魂的,但是阿赖耶识可否说是变相的灵魂?答:佛教内部对这个问题也有争论,甚至后来瑜伽系的学者也有删去第七、第八识而只谈六识的。但主张阿赖耶缘起论的人认为阿赖耶不是一个常住不灭的东西,而是永远在迁流变化着的,这与一般灵魂的意义不同。好像远望中的瀑布,看上去以为是一片白布下垂那样,把极其急速而微细的迁流变化的阿赖耶识,认作是一个常住不变的“我”或叫做灵魂的存在,这是错觉。这个错觉,就是末那识。唯识家的目的仍然是破除我执,把有漏烦恼之识,转成为无漏之智。

问:瑜伽系除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唯心论体系之外,还有什么其他建树?
答:佛教的逻辑学--因明,到笈多时代有了很大成就。瑜伽系学者在这方面的贡献特别多。到了六世纪的陈那Mahadignāga和七世纪的法称Dharmakirti,因明更为发展。这两人都是瑜伽系的大学者。

问:印度大乘思想除中观、瑜伽两系外,还有其他派系没有?
答:正式形成学派的是中观、瑜伽两系,它们是印度大乘思想的主流。两系之间固然有学说上的诤论,两系内部也各有不同流派的发展。此外,也还有不同于两系的思想上的支流,将来有机会再谈。

问:笈多王朝以后的情况怎样?
答:笈多王朝后期五世纪末,〖HT5,7SS〗口〖KG-4〗厌〖HT5SS〗哒族一说是匈奴族,未确。〖HT5,7SS〗口〖KG-4〗厌〖HT5SS〗哒族又称白匈奴,但与匈奴不是一族。由阿姆河南下,占领印度西北部,建立王国。西北印度佛教受到严重的破坏。印度终因异族的继续入侵,笈多王朝的覆灭,而陷于分裂割据的局面。其时,东印度一个王国西侵中印度,中印度佛教又一度受到破坏。后来中印伐弹那王朝的戒日王S〖AKi-〗lāditya战胜了敌人,并统一了中印度,佛教始稍稍复兴。笈多时代已经开始兴建的那烂陀寺,在伐弹那王朝继续得到增建,规模日益宏大,大乘学者们集中在那里讲学研习,蔚为当时印度最高学府。大约六世纪中叶至七世纪中叶,这一百年左右是那烂陀寺的最盛时期。我国玄奘法师在这里留学时公元七世纪三十年代,瑜伽系的大论师戒贤s〖AKi-〗labhakya和中观系的大论师智光Jna〖AKn~D〗āpradha都在那烂陀寺讲学。戒日王曾在他的首都曲女城Kanyakubja今名Kanauj开群众大会召集学者们辩论哲理,可见当时佛教讲学风气之盛。

问:这以后的情况如何?
答:戒日王死后,中印度又陷于混乱局面。当时印度分据各地的王国都崇奉婆罗门教,佛教日益削弱。独有东印度的波罗王朝历代崇信佛教。这个王朝起于七世纪中叶,延续到十一世纪末。它统治着摩揭陀以东的地方,那烂陀寺在它的境内,它又在那烂陀附近另建一超岩寺,规模更大。这一时期,密宗逐渐兴盛起来,九世纪以后,更为盛行,但佛教在学术思想方面则逐渐衰落下去。

问:密宗是怎样创立的?
答:密宗,或称为真言陀罗尼宗,或称为密乘大乘其他宗派相对而称显宗或显乘,传说是龙树开南天竺铁塔,取出秘密经典而传出来的。事实上,自龙树以来,流行的大乘经典中,就杂有密乘的成分密咒,但独立而成立所谓密宗,则是远在龙树之后的事。

问:真言陀罗尼是什么意思?
答:真言陀罗尼就是密咒。根据密宗的说法,密咒是佛内证的智慧的语言,是能够显示诸法实相的真实语言,所以叫做真言。陀罗尼dharani的意义是“总持”。密咒的一字一声,总含着无量教法义理,持有着无量威力和智慧,凭仗念诵密咒的威力,可以获得远比显宗迅速而伟大的成就。密宗着重在修习仪轨,按照一定的仪轨,结坛,设供,身结手印,口诵真言,意作观想等等,以求将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转成佛的身口意三密佛的身口意作用微妙不可思议,所以称为三密,这样便可以迅速得到智慧、神通,乃至即身成佛。修习密法还有息灾、增福、降伏等作用。问:密宗佛像有许多是多头多手,有的是面貌狰狞,甚至不是人的形状,这是什么道理?答:密宗的像都是表示一定的意义的,如观音像的四臂六臂表示菩萨行的四摄六度;大威德金刚的三十四臂加上身、口、意表示三十七道品;又如佛座上的莲花表示出离心,月轮表示菩提心,日轮表示空慧通达一切皆空的智慧;又如手中执持的种种器具也都是表示佛菩萨的种种誓愿、智慧、功德等;面貌凶猛的一般是金刚有大威力的神像,表示降伏魔军的威力和作用。此外,还有其他许多天神的像。

问:密宗是否吸收了许多婆罗门教的内容和形式?
答:是的。从历史来看,佛教最初是反对婆罗门的教义和祭祀仪式的。佛教一度在孔雀王朝成为国教,大行其道,但不久即随王朝的更易而遭到排斥,其后虽得到某些地方王朝的护持,但一般说来是不断受到种种障难的。为了随顺时势与世俗,佛教不得不采取一些“方便”,以推行其教化。同时婆罗门教虽在政治地位上居优势,但由于佛教哲学的发扬,不能不受到刺激而要求改进它的理论。因此双方在互相排斥中的互相影响,便成为自然的趋势。到笈多王朝,婆罗门教梵我论的建立,扩大和增强了它的影响。公元七世纪后期,婆罗门教学者鸠摩梨罗Kumarila和商羯罗 'sankara更吸收佛教的理论而大大发展它的神学,于是婆罗门教便以新的姿态大为兴盛起来西方学者把这以后的婆罗门教称为印度教,而佛教当时则以人才廖落,相形见绌日见陵逼。适应这样时节因缘而兴起的密宗,在仪式上大量采取“方便”,吸收了婆罗门教的许多东西而加以不同的解释,确是事实。但是在教义上仍是以空、无我的理论为根本的。

问:佛教在印度的最后情况是怎样?
答:从七世纪中叶开始,便有信奉异教的突厥族由中亚细亚侵入印度的西北部。到十世纪后半期,他们逐渐进展到五河地区,并向内地侵略,所到之处,印度原有宗教均受到破坏。到十一世纪波罗王朝末期和继起的斯那王朝时期,侵略势力渐达东印各地。佛教上师们星散避难,多经历尼泊尔、迦湿弥罗等地来到西藏。最后斯那朝王室也改变了信仰,超岩寺等重要学府先后被毁,留存的僧人寥寥无几。于是佛教残余不久便绝迹于印度本土,这大约是在十二世纪末叶的时候。

问:近代印度佛教复兴的情况,可否介绍一些?
答:十九世纪末期,斯里兰卡一位达摩波罗Dhammapala居士到印度瞻礼佛教圣地,看到那些地方的荒凉景象,他便努从事复兴印度佛教的事业,于是印度又开始有了佛教的团体和活动。近几十年来,中国、缅甸、日本等国佛教徒也陆续在印度各佛教圣地--菩提伽耶、鹿野苑、拘尸那等处建立了一些佛寺。印度人民渐有归依佛教,而且也有到斯里兰卡出家受戒的,但是为数不多。直到1956年,突然有一个大规模的改宗佛教运动在“不可触种姓”的群众中发生起来,这是近代佛教史上一件大事。原来,有一位安贝德卡尔BRAmbedkar博士,是印度“不可触种姓”人民的领袖人物。1956年10月,他在那伽浦尔一次群众大会上宣布他改信了佛教,并宣传“人不是神创造的”和“一切众生平等”的佛教教义,参加大会的五十万“不可触者”响应他的号召,同时宣布放弃印度教信仰而归依佛教。安贝德卡尔于1956年12月突然逝世,但是改宗佛教运动不但没有停止,反而掀起了澎湃浪潮,向印度全国各地发展,成千成万的人相率归依佛教。据1962年5月《世界佛教》杂志报道,印度七千万不可触种姓人民中已经有二千万人改宗佛教。这个运动目前还在继续发展。


欢迎各位新老朋友!欢迎发表文章!本站求质不求量。希望所发文章能达到一定质量,要求遵守法律和政府有关规定。内容要有积极意义,健康向上!本站尊重原创,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原作者。文责自负!谢谢各位!感谢大家对文存的访问和指正!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03-02 21:09:17
晓风残月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站长(替身)
等级:论坛大侠
文章:1372
积分:3672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3-04-10
20
 用支付宝给晓风残月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晓风残月

发贴心情

第五章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演变


--------------------------------------------------------------------------------

一 佛教的传入和经典的翻译
二 佛教各宗派的兴起
三 少数民族地区的佛教
四 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五 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


--------------------------------------------------------------------------------

一 佛教的传入和经典的翻译

问: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答: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和年代,现在很难考定。最初传入时,不过在少数人中奉行,未必为上层官府和史官之流所注意。公元前二年,大月支国原居我国甘肃的一个强盛的少数民族西迁中亚后建立的国家国王的使者伊存到了当时中国的首都长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景卢的博士弟子。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的记录。我们可推断,由于在此一百二十年前汉武帝开辟西域交通的结果,当时由印度传布到中亚细亚的佛教很可能早已通过行旅往来而向东方渐进。也有传说:在与印度阿育王约公元前272--226在位同时的秦始皇公元前246-210在位时代,已有印度的沙门室利房等十八人来到我国咸阳。阿育王时举行第三次结集约在公元前250年,会后派大德赴各国传教,前来中国很有可能。另外,也有认为宋玉《高唐赋》和《史记始皇本纪》中的“羡门”即沙门的,但因无译述学说传世,无从确考。

问:佛教最初传入的年代既是传说纷云,很难考定,为什么一般公认是开始于汉明帝的求法呢?
答:史籍记载,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派遣使者十二人前往西域访求佛法。公元67年他们同了两位印度的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经书和佛像,开始翻译了一部分佛经,相传就是现存的《四十二章经》,是《阿含经》的节要译本。同时在首都建造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寺院,就是今天还存在的白马寺。这个寺据说也是以当时驮载经书佛像的白马而得名。根据这个传说来看,佛教的传入中国虽不始于汉明帝,而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得到了政府的承认崇信,在中国初步建立了它的基础和规模,可以说是始于汉明帝年代。公元73年班超使西域,以后三十六国内属,西域道路畅通,当时著名科学家和文学家张衡78-139写的《西京赋》就提到“桑门即沙门,可见那时佛教僧徒的存在已开始成为引起文人学士注意的社会现象了。

问:佛教入中国的途径除了最初由陆路从西域而到关中之中,有无经由海路到达吴楚的可能?根据汉明帝的弟弟楚王刘英信奉佛教的情况来看,可以证明这一点。
答:我同意这个看法。据史籍的记载看来,当时楚地佛教的传播比起中原,似乎更盛一些。

问:中国佛教什么时候开始有自己的出家佛教徒的?
答:中国很早就有了本国出家佛教徒,汉明帝听许阳成侯刘峻出家是最早的记载。但最初那些僧人仅是从师出家,剃除须发,照戒律生活,还没有受戒的制度;到公元250年来自中印度的昙柯迦罗在洛阳白马寺正式建立戒坛传戒,中国才开始有了如法的比丘。由于没有外国比丘尼到来,最初女人出家为尼的也只是剃发罢了;稍后从大僧受戒,还不具备完全的受戒制度。到公元429年,由斯 里兰卡先后来了以铁萨罗为首的十九位比丘尼,才使她们的受戒具备完全的条件;从此,中国才有了如法如律的比丘尼。

问:佛经的翻译始于何时?
答:佛教在中国的弘传是和佛经的翻译事业分不开的。最早的翻译,前面已经提到,摩腾、竺法兰在汉明帝时开始翻译过《四十二章经》,据说还有一些别的经。这就是最早的翻译。

问:以后,汉代还有哪些著名的翻译家?
答:在初期公元二、三世纪的译师中,我们不能不提到安息国在今伊朗一带地方的安世高,月支国的支娄迦谶,康居国在今苏联吉尔吉斯地区的康僧铠、康僧会,和一位有月支人血统的最早西行求法之一的中国僧人竺法护,同时还有朱士行于公元260年西行求法。由于他们的努力,不少声闻乘的和大乘的经藉被翻译为汉文。

问:这些译师所传译的经典有什么不同?
答:他们中间主要有两个系统:一是小乘学派,以《阿含经》和“禅数”之学为主,可以安世高为代表;二是大乘学派,以《般若经》和净土信仰为主,可以支娄迦谶为代表。两派同时并行。

问:那时的翻译对后来的佛教有什么影响或作用?
答:当时翻译事业还在初创时期,限于各种条件,还未能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翻译,所译的经书很少是全译本,而翻译文体也还没有能够确立,但是他们已经出色地做到了开辟园地的工作,为佛教在中国思想界树立了地位,并且扩大了影响。

问:佛教传入后有不少人研习弘传,中国僧界出现过什么样的重要人物曾促进佛教的发展?
答:佛教在中国的广大流行,开始于四世纪,当时中国僧界道安法师是一位重要人物,是起了很大积极作用的佛教领袖。他是我国最早的热心传教者,曾经派遣徒众到各地大弘佛教。他又是我国第一个僧伽制度建立者。他努力寻求戒律,以补当时律藏不齐全的缺陷,并制定了当时全国风从的僧尼轨范中国僧人出家后,废除原有姓氏,一律以“释”为姓,是由道安提倡并从他开始的。他整理了已译出的经典,撰成了中国第一部“经录”;他极力奖励翻译事业,并第一次总结了翻译的经验。在他的主持下,翻出了许多重要经论,集中和培养了许多学者和翻译人才,为后来鸠摩罗什的大规模翻译事业准备了有利条件。

问:佛教的确立,首先在于戒律,经过道安的努力,以后还有哪些律部的传译?
答:道安和他的弟子们寻求戒律的热心,对于律藏的充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道安在世时,已经得到大量的戒本,并且翻译了其中的一部分,可惜那些书己经失传了。之后不久,来自克什米尔的弗若多罗和昙摩流支,先后帮助鸠摩罗什译出了萨婆多部《十诵律》,这部律得到鸠摩罗什的老师卑摩罗叉在江西大为弘扬;佛陀耶舍也是克米尔人在公元410年又译出了昙无德部《四分律》;奉佛音尊者之命,由斯里兰卡来到中国的僧伽跋陀罗译出了《善见律毗婆沙》。五世纪初法显法师游历天竺,主要也是为寻求戒律而去的。法显法师是大家都知道的中国古代伟大的求法者和旅行家,他的不朽的“游记”和其它方面的成就,可能容易令人忽视他最初求律的动机和这方面的成就。他除带回许多书籍外,并且带回了《摩诃僧祗律》和弥沙塞部《五分律》,前者已由他自己和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的佛驮跋陀罗译为汉文,后者则在他逝世后由佛陀什克什米尔人翻译了出来。另一位伟大的求法者,七世纪的义净,也是抱着学律的志愿而远游的。他带回了而且译出了一切有部的十一种著作,从而使律藏大为完备。因此汉文译出的律藏有《四分律》六十一卷,《一切有部律》一百五十七卷,《十诵律》六十一卷,连同各部的羯磨文和戒本及解释律文的诸论,先后译出而现存的约五百卷。后世中国高僧们关于律部的著作,现存的也有五百卷以上。至于中国比丘戒的传承,在南北朝时代,北方传《四分律》,南朝是《十诵律》。及隋朝统一中国,政治上以北统南,佛教戒律也是这样,从隋代起,一直只传北方昙无德部的《四分律》。藏语系佛教地区向来是传一切有部律,傣族地区则流传着与斯里兰卡、缅甸等国相同的上座部律,与《四分律》法藏部律同一源流。

问:关于律藏翻译流传的历史和情况,听到上面所谈,已经知道大概了,请再谈一谈经藏和论藏大规模有系统的翻译是从什么时代什么人开始的?
答:佛教经论大规模有系统的翻译,应该说是开始于五世纪初的鸠摩罗什。


欢迎各位新老朋友!欢迎发表文章!本站求质不求量。希望所发文章能达到一定质量,要求遵守法律和政府有关规定。内容要有积极意义,健康向上!本站尊重原创,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原作者。文责自负!谢谢各位!感谢大家对文存的访问和指正!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03-02 21:09:33

 28   10   2/3页   首页   1   2   3   尾页 



Copyright ©www.liyilong.com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