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不辍的农民作家陈致和
发表时间: 2003-9-9 作者:李瑞林
在潮南区文艺界,有一位30多年笔耕不辍,创作成果丰硕,在同行中口碑极佳的人物,他,就是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农民作家陈致和。
“农民”两字,使人想起阡陌交织的田野以及闻到稻菽、瓜果的清芬。农民作家陈致和,不但生产粮食,而且生产散文、小说这一类精神食粮。这种高强度的劳力劳心,占去了他的白天黑夜。岁月如水,匆匆流逝,不屈不挠的执着追求和历尽艰难的跋涉砥砺了他的品质。情钟缪斯,只缘于对土地的深情,只缘于对田园的挚爱,只缘于一个美好的梦,执文学之手,结不解之缘,就这样相牵相携,至今已走过近四十个春秋。四十年来,一篇篇作品是一个个坚实的脚印,二百余篇小说和散文,总计字数逾一百万,散文集《遥远的琴弦》和小说集《走出雨季》,是垂垂于枝头一种沉甸甸的果实啊!吮吸生活之源泉,品尝人生的酸、甜、苦、涩,酿造精神的蜂蜜,不管身处逆境,不管遭遇挫折,始终以农民的平和心态,泰然处之,这是一种智者的达观,一种朴实谦和厚道的品质。
陈致和,他把自己定位于农民,这是一个没有技术职称的工种,也是一个需要扮演多种角色的工种,轻的重的巧的,都要会一手。而农民只有一个信念: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需要恒心,也需要毅力。作为农民,他深懂稻稗之分,除去杂草,就像除去作品中的枝蔓,因而他的作品总是疏密有致,简洁明快,澄澈空灵,蕴含活力,总是散发着工夫茶一样悠远的韵味,令人爱不释手。
走近陈致和,就必须走近他的家乡以及他的人生轨迹。
1943年,他出生于两英镇禾皋村一个简陋的家庭。也许是上天的安排,陈致和一出世就遇上潮汕大饥馑,瘦弱的身躯却掩藏不了硕大头颅和灵动眼睛之中隐含着的睿智和灵气。上中学时,便痴迷于文学,上学之余,常常牛角挂书,连拾粪、捡柴草时,也是若有所思,他的心灵里,早就烙印了鲁迅、赵树理、孙犁、契诃夫等名家的影子。还在读高中时,就有作品发表了。
1965年参加高考时,因为当时唯成分论的原因而落榜了。此后,他回到大南山脚下的故乡,回到有着清清溪流的故乡,回到小巷牛羊归的故乡,脚踩灼热的土地,头顶炎炎烈日,躬耕劳作。寒来暑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播种收获,养妻育儿。生命的苦痛,生活的艰难,使他更加关注这一方水土,更加关注这一方水土上的芸芸众生,更加关注他们的生活和思想。他布满茧茬的手握起笔愈觉沉重,每每夜深之际,在虫鸣唧唧、蛙声如鼓、月色如霜的时刻,煤油灯跳动的火苗如他的思想,他的钢笔便要在稿纸上迤逦疾行,田园牧歌式的诗文便要汩汩流淌。因了文学,种田的日子便不觉得寂寞和清苦;因了文学,他的心中总是充盈着希望。
1977年,他终于被招进村里的学校当起了民办教师,开始了十多年为人师的生涯。微薄的薪水,无法改变他的生存方式,为人师的责任,却使他丝毫不敢懈怠,一站上讲台,他的丰富学识,他的细致讲解,他的精心设计,总是博得学生们的深深敬爱。而此时,祖国大地春风拂拂,改革开放,解放了人们的手脚和思想,厚积于心底的激情喷薄而出,一篇篇佳作接连面世,许多作品,不但进入了《作品》、《广州文艺》、《羊城晚报》等省内外报刊,不少还在各类征文中频频获奖。由于创作上成绩突出,1980年,他成为文艺界的代表人物被推荐为潮阳县首届政协委员,而且一直连任至今。
但文学上的鲜花和掌声,仍未能改变他艰涩的生活,当民师的微薄收入,实在难以养家糊口,他不得不放弃那一份神圣的事业,重新擦拭犁头的锈迹,耕耘起属于自己的责任田。农夫自有农夫的好处,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面朝黄土背朝天,粗茶淡饭却也无忧。劳累歇息之余,或于小巷摆上工夫茶具,品茗听曲,自得其乐;或者约上二、三好友,浅斟低酌,读古论今,俚俗趣闻,兴之所至,滔滔不绝,自有一番情趣;或者独自一人,放任思想,宁静致远。待村人熟睡之时,便闻着稻穗扬花的悠香,正襟而坐,写下一行行美丽的文字,感恩故乡、土地的馈赠。
九十年代以来,农民单一的劳动结构早已被打破,或者出外经商,或者在家经营手工式作坊,或者办厂,农民的日子渐渐丰腴了起来,他家也跟潮汕地区许多普通的农家一样,家境稍为殷实。然而,不管环境如何变化,他始终未曾放下手中三寸笔管,市场经济下的功利意识也没有渗透到他空灵的心思中,他的作品更加圆熟了,仿如一幅幅简约的水墨画,恬静、厚朴、意蕴深远,这个时期,他的散文《榕荫风景》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清新的生活气息、含蓄隽永的风格一举夺得《华声报》“方正杯”征文一等奖,他的散文集《遥远的琴弦》问世了,不久《走出雨季》也由花城出版出版了。灯红酒绿,世事变幻,他始终坚守着心中圣洁的园地,坚守着那一份作为农民、作家的大俗大雅的超然心境。
人真是懒性动物,环境好了,往往讲究起享受来,而陈致和则依然如故,衣着依然朴素,只是依然爱书买书,而且从不吝啬。回想当年,曾经为买一部《水浒传》而积攒了三年的零用钱,个中滋味,只有他体会最深。现在每逢外出开会或学习,回家必然是大包小包的新书,至今,他家中的藏书已近万册。他还订阅了十多种报刊杂志,有书为伴,夜也不长,寂寞也无踪无影,人生却因此而充实、深刻。
因为是一个农民,行动多于表达;因为是一个农民,从来不以成绩示人,只知耕耘,不问收获;因为是一个农民,总是平平淡淡,坦坦荡荡。没有轰轰烈烈,没有大起大落,如乡间一草一木一石,但不流俗媚俗随俗,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本色,这种本色是田野之间随处可见的低垂的稻穗。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陈致和以一个农民淡泊的心态,以一个农民的勤劳和坚韧,把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自己挚爱的田园,献给了自己钟情的文学事业,他无怨无悔!
前几年,他被村民选为村委会主任,是一名不大不小的“村官”。工作虽然繁忙,却也接触到更多不同层面的人,然而只要有空,只要打开文学的话题,总有他对文学的现状、未来的独到见解。这种对文学的深情,就如一个有着犟脾气的农民,无论前面是什么,一路走去,决不回头,这种纯净、厚朴的农民的本质,铸造了他鲜明的文学个性,也必定涵养了他的作品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