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分类:文艺沙龙 来源: 作者:彭妙艳
宝刀不老黄廷杰———因为《莫谓书生空议论》的议论
黄廷杰自从退休以后,一直没有来过揭阳,所以我和他很久没有会面,甚至于好些年都没有联系了。所以读了黄廷杰的《莫谓书生空议论》(载《潮阳风》2005年6月版),就有一种如见其人的亲切感。
在潮汕文坛上,黄廷杰也算一够格老作家了———以其年龄与文龄而论。余生虽也不晚,但老作家黄廷杰的前半生(40岁以前)写的什么文章我不熟悉。熟悉的是改革开放后他的小品与散文。而且,说实在话,黄廷杰是因了写小品(当时叫生活素描)才出名的。他的小品,几百字一篇,一篇一个“意思”,都是紧扣当时刚刚可以释放的人性的某个层面,而文字灵秀、简洁,仿佛也就是以小见大颇可玩味。廷杰生活在海滨,善于调试“一滴水反映大海波澜”的缘因罢。
后来小品逐渐地大了起来,过渡到传统正宗散文。但他没有杨朔描绘《荔枝蜜》的彩笔,没有朱自清描绘《荷塘月色》的丽辞,没有刘白羽描绘《长河落日》的壮语。他用了一种潮汕特色的古朴、婉约、典雅去结构一类潮汕特色的情愫、哀乐。淡淡的颜色而酽酽的意蕴,完全是功夫茶的玩艺。《鸽殇》把黄廷杰推上当时个人也是潮汕散文创作的极致。
我本来以为到顶的黄廷杰已经老了,没想到却还年轻。当年那把宝刀,如今挥动起来,犹然闪闪有光,嗖嗖有气,呼呼有风,这是何等的难得———而且何等的顺其自然。当年廷杰黄老惯用的伎俩,无非是记叙,是抒情,而现在,则是思考、思索与思辨。他老人家借助年龄优势———老年的,那种爱反思,爱叩问、爱回顾———而且“有料”的方式,去面对他曾面对的社会,曾怅望的历史和曾目睹的事象,用一种自己的依然是平淡的但也多了点狡黠的理智的语言,去反映他现在的心情、心愿与心境。其文章境界比之《鸽殇》已更宽阔,其深度比之那时一系列“情文”已更深刻,而其风格,也比当时的“潮汕特色”更加丰厚。
这个黄廷杰真了不起。我想到自己也是他的这个年纪而还在写文章的时候,肯定没能搞成这个火候,因为我怀疑自己那时的热气定然早就耗尽了。所以及时写作这则短文,对黄廷杰老人的羡慕表示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