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收藏本页
联系我们
平台帮助
dvbbs

>>
搜一搜更多此类问题 
李乙隆交流平台自劳地『春笋作文网校、工作室、本站』 → [教参习题]辩论:关于慈善与感恩

您是本帖的第 3048 个阅读者
平板 打印
标题:
[教参习题]辩论:关于慈善与感恩
春笋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新手上路
文章:780
积分:1356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06-01
 用支付宝给春笋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春笋

发贴心情
[教参习题]辩论:关于慈善与感恩

辩论:关于慈善与感恩

邵建:道德上纲别忘了人之常情

  襄樊市五名贫困大学生受了资助却没有对资助人说过一声谢,一年后资助他们的女企业家表示“不愿意再资助无情贫困生”。这件事的过错方非常明显,就是那五名大学生。但,网络和纸媒上有一些凌厉的批评者,不但把谴责指向资助人,而且一味地道德上纲,以至于让人看不下去。

  《中国经济时报》有署名文章“附加道德要挟的慈善,难称真的慈善”,这是一篇典型的道德酷评文字。不仅资助者在这篇文章中变成了“道德要挟”,而且她们还被指责为“为富假仁”。另外也有评论意思类同,比如这个题目“慈善不能成为精神索取”。从现有的报道看,我没看出资助者有什么道德要挟和精神索取。如果我们能以平常心看待此事,她们所需要的并非“感恩”,而更可能是“感谢”。严格地说,这种表述属于诛心,但,其心可诛,盖出于一种“同情之理解”。同情在于能够推己及人。设若我是一位资助者,一年下来连个谢都听不到,我也会心凉。我甚至会这样想,扔一枚石子到水里,还能听到叮咚一声呢。我相信这是人之常情。既然这样,又有什么好大张挞伐的呢。希望听到谢,谈不上精神索取,不过是一种精神安慰。这种安慰对资助者来讲应该是必要的,至少可以是他继续资助下去的精神动源。至于道德要挟,更是上纲。要挟别人感恩,自己并无得益。说到底还是希图一种心理回报似的满足,感谢也就足矣。如此微薄心理,与要挟何干,怎能扣上如此道德高帽?

  当然,资助者受到批评主要是因为她们停止了资助。这种停止被视为“过错”。资助与否,是私人的事,轮不到我们这些非资助者说三道四。如果要说过错,也还是那五个学生,看不出这些资助者错在那里,相反我认为她们做得不错。一个大学生接受了别人的赞助,结果连起码的文明礼貌都没有,连一个“谢”字都不会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道德贫困”?有位女学生出来回应:“没有给企业家写信,并不表示我冷漠,只是我不习惯这样的方式……”礼尚往来,连写信道谢的方式都不习惯,那你习惯的是什么呢?今年春节期间和朋友喝茶聊天,其中一位讲到他女儿为一篇作文为难,那文章是要记叙一件使自己感动的事,难就难在他女儿找不到这样的事。我们由此议论开去,记得当时的疑问是,这代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还会不会感动?延及这里,会感动就要学会感谢(可惜从家庭到学校以及社会都没有教他们)。不会感谢说不定他们就不会感动,或许他们还认为赞助是理所应当。不管出于哪一点,我认为停止对他们的资助除了是资助者的权利外,未必就一定是坏事,也许就应该让他们接受一点类似的挫折教育。

  资助人不是道德圣人,只是平常人,她们感受到对方冷漠便终止资助。这不是法律合同,谈不上违约,当然也不够完美,至少是有欠宽容,但却不需要接受舆论上那么严厉的指控。可是,批判的声音从“道德要挟”到“为富假仁”,一路上纲。比如“‘为富假仁’者以施舍自骄,乃至诱他人乞怜献媚,实已几近羞辱。正如在对社会道德风尚的破坏方面,‘伪君子’要比‘真小人’的危害大很多一样。”资助者俨然成了社会风尚的破坏者,这样的话语对资助者来说难道不是严重的“道德伤害”(私以为报纸编辑把这样的言论发表出来,是不够负责任的)。一个基本的事实是,资助者还有过实质性的资助,而谴责者却很可能一毛未拔。难道真是做的不如说的。我不知道说话者哪来的道德资格,可以让他假道德的名义肆虐别人。在公共舆论中,不妨把所有的人都当平常人看。平常人当然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道德不足,对此也并非不可以批评,但不能道德上纲。道德高调如果需要,也是用来“尽己”,不能用来“责人”,更不能把它当棍子打人。可是,我们看到的是,道德高调一旦出台,几乎就是一根打人的棍子。如果说那几位大学生表现出来的道德贫困还不难通过教育来改善,那么像刚才这种对平常人构成人格伤害的道德上纲,还真的是需要我们警惕的一种道德恶疾。

[此贴子已经被本坛编辑于2008-2-5 17:28:53编辑过]

春笋作文,不仅仅是作文……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08-30 14:01:24




Copyright ©www.liyilong.com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