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李乙隆交流平台  (http://liyilong.com/bbs/index.asp)
--  『春笋作文网校、工作室、本站』  (http://liyilong.com/bbs/list.asp?boardid=37)
----  [转帖]肖涛生:《潮阳文学30年》  (http://liyilong.com/bbs/dispbbs.asp?boardid=37&id=3827)

--  作者:东蓠采菊
--  发布时间:2008-11-22 14:19:16
--  [转帖]肖涛生:《潮阳文学30年》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编辑《潮阳报》文学版到今天执编《潮阳风》杂志,包括期间兼任汕头作家协会会刊《汕头作家》编辑,1998年至2005年为《蓝田文艺》组稿,十余年从不间断的编辑生涯中,我一直与我的家乡潮阳的文学作者保持着深厚的友谊与创作交流,我熟知他们的性格特点与创作特点,见证了许许多多对文学怀抱梦想的青年成长的历程。在许多个夜静更深时分,当阅读到他们中的精彩稿件时,我曾一次次为之激动、欣悦过,更甚者,连夜为他们创作了不少评介性文字。
    2004年、2005年,我分别婉辞汕头两个重要的文学组织接任会长的邀请,却对家乡潮阳(包括潮南)的文学交流活动依然充满了热情,原因只有一个,因为不管我的家乡经历过怎样的波折与变化,我的心仍一如既往深深地热爱着哺育我成长的这一片灵秀山水,这座拥有16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缘于这一份情感,我对散之于家乡各个城镇与村庄的真诚写作者,有着一份浓厚而真挚的手足之情。
    或许,我的人生有诸多的缺憾,但我非常庆幸的是,我选择了文学作为人生最重要的道路,文学的滋养,使我获得了独立的思考能力,拥有了明确的人生方向,对纷纷扰扰的世界有了一个清醒的认知。所以我要感谢文学,给了我气质,给了我包容的心,给了我生存的力量。我还庆幸在与作者们的交流过程中,文学的纽带给我带来了珍贵的友谊,我们在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中一同成长,没有上下尊卑之分,只有兄弟姐妹之谊,潮阳作者共同组构的“潮阳文学团队”,因此曾让潮汕不少写作者羡慕与钦佩过,并传为美谈。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潮阳文学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取得的成绩是相当丰硕的,我于是萌生了记录潮阳文学30年发展历程的念头。可话说回来,这种记录对我来说是一种难度,因为30年几乎等同于我的年龄,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文学资讯,我是依靠一些作品及许多前辈的讲述获得的。不熟悉的不能妄言,所以本文对前十年仅作一般概述,而着重点,是对九十年代至今的潮阳文学创作群体及其代表性作家的作品做一次纯属个人的印象鸟瞰,并借此表达个人的一些创作观点。本文无法做到皆大欢喜的喜剧效果,也无意以权威自居给谁谁定论,某些作者或者作品如果被笔者一时疏漏了,也敬请谅解。读者大可权当本文作一导读性文字来看,知道个潮阳文学发展大概,一笑而过便是。

[此贴子已经被本坛编辑于2008-11-24 16:52:12编辑过]

--  作者:东蓠采菊
--  发布时间:2008-11-22 14:20:03
--  


                            八十年代:春暖花开

    有人说,中国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是一个文学的时代。拨乱反正,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文学作为传播革新思想的工具,起到了号角的作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朦胧诗、先锋派……一次次震撼人心的文学事件,激起了新一代中国青年民族精神的觉醒与个性的舒张。
    背倚改革前沿的汕头、深圳经济特区,八十年代的潮阳人比很多地方的人都更深切感受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新空气、新气息、新生活。潮阳文学在这一背景下,如同春暖花开,也开始了创作的新起点。那时候的潮阳文学,因为处于时代转型期,创作方向仍普通意识形态化,文化主管部门经常性地组织作者进行主题创作,配合各种宣传工作的需要。至今一些老作者仍津津乐道于接函上城住国营招待所创作,还拿创作补贴及路费的往事。文学作者们见诸于报端的,大都是以批判文革、讴歌新时代、新人物、新风尚及家乡建设为创作主题,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行笔乐观积极,语言追求朴素,对未来充满了美好憧憬。渐至八十年代后半期,随着新人的崭露头角,一些抒发个人情感及关注社会的作品逐渐增多,创作风格也更趋多样化。
    八十年代文学作者群体中,前期有蔡金才、郭亨渠、钟献宇、陈致和、郭思源、陈创义、张一颖、林湘雄、李起藩、郑白涛、林升民、陈惜兰、陈再发、马庆浩、郑会侠、陈景明、黄廷训等等一批作者。他们中的许多人,如蔡金才,为潮阳30年来的文化建设及文学事业的推动与发展,作出了可敬的贡献。在作品方面,蔡金才的小品文、陈致和的乡村小小说及散文、张一颖的短小说及散文,较好地展现了地方风情与世相百态、沧桑人生。八十年代中后期,一批年轻的作者相继走上前台,如董建伟、李乙隆、林暹才、古先彦、李瑞林、陈海潮、陈树波、黄潮龙、林昌州、黄少华、马东涛、郑生、郭棉生、肖希正、陈启鹏、碧溪等等。他们中的一些优秀者,因没有经历过政治动荡的洗礼,便比前辈少了许多思想的负担,创作题材更为广泛,着重乡情、亲情题材及抒写生活经历的感受,并勇于涉足爱情情怀,语言更为词采丰富、善于雕琢,追求清新、典雅乃至意象化,整体面貌呈现诗性气质,文字多以抒情见长。受当时文学新思潮的影响,初步的个性化写作,从他们这一批人中渐渐萌芽。八十年代末期,董建伟的打工系列、李乙隆、古先彦、李瑞林的大南山情怀系列、陈海潮、林暹才、陈树波、黄潮龙的榕江情怀系列,构成了这一时期一道亮丽的潮阳青年文学风景线。
    八十年代,潮阳本地文学刊物陆续有《潮阳文艺》、《潮阳影讯》、《潮阳乡音》、《潮阳文联通讯》、《文光塔》等内部小报,成为当时文学作者交流创作心得的平台。潮阳新华书店、潮阳图书馆、新华书店斜对面的私人小书摊(也就是后来振兴街书店的前身),在阅读资源相对匮乏的环境下,这些书籍并不多的地方,却是作者们获取信息、提高技艺的重要渠道。
    可以这样说,八十年代是当代潮阳文学的发韧期,正是有了时代渐趋宽松的写作环境,有了前辈编辑的热心扶持,一批年轻作者才能得以茁壮成长,为此后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因地处省尾国角交流不便,当时国内轰轰烈烈的文学思潮对潮阳作者的影响并不广泛而深刻,但改革开放的春风却已吹醒了作者们积极创作的心灵涟漪,他们中的一些优秀者创作的不少作品,至今仍让人久久回味。所以可以这样说,八十年代的作者,是开潮阳文学新风的一代人。
    如果说有什么事件能成为八十年代潮阳文学关键词的话,那么就是三件事:一件是改革初期,放了二十年牛的原新华社记者郑白涛得以平反落实政策,安排到潮阳电台工作,此后其创作热情未改,勤奋笔耕至今;一件是1985年潮阳县文联成立,文联自此以后成为联系文学作者的重要纽带;一件是八十年代末期,蔡金才的小品文集《杨梅集》出版,这也是潮阳作者群中第一本个人作品集,一时“潮阳纸贵”。

[此贴子已经被本坛编辑于2008-11-24 16:52:44编辑过]

--  作者:东蓠采菊
--  发布时间:2008-11-22 14:20:47
--  

                               九十年代:百花齐放
   
    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我国进入了商品经济时代,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社会生活更为丰富多彩,相应的,大众的生存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着,“下海”,成为当时最为普遍的流行语。所以机遇与困惑,也时刻考验着每一个文学作者的生活与创作方向。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学,从八十年代的理想主义回归到现实主义,从旗号众多到渐趋理性,从超验性、先锋性回归到民间性、平民化写作,于是乎就有人提出了“终结抒情”的大胆口号。
    面对这一时代背景,必须说,九十年代初期的潮阳文学相对当代主流文学总趋势还是慢了半拍的,这仍是地理与交流出现的问题。一批潮阳年轻作者受“朦胧诗”余绪的影响,仍进行着各种文本的实验尝试,语言追求抒情性、意象化。但,正因有了他们的这种艺术实践,潮阳文学才有了丰富性与多元化的发展空间。随着文化教育的深入,阅读资源的丰富,交流渠道的开拓,一个个文学新人以令人欣慰的姿态走进了潮阳文学的舞台,并以喜人的创作成绩引人关注。
    九十年代初期,最令人振奋的潮阳文学事件,莫过于两个中学生——黄建潮、陈双阳(均为潮阳一中学生)相继由国内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了长篇武侠小说,同期还有一个中学生许旭文(潮阳六都中学学生)创作的长篇小说《正是高三时》也由花城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在潮汕本土也是绝无仅有的喜讯,无怪乎媒体惊呼他们为“神童”了。黄建潮后来还创作了长篇小说《18岁宣言》,于九十年代末由花城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正是这三个“发动机”,极大地激励了潮阳文学青年热情投身创作的积极性。
    这一时期的潮阳文学创作,可谓百花齐放。老中青三代作者均有佳作推出,个人作品集的出版在这一时期也越来越多。前辈作家如蔡金才、陈致和、张一颖、林湘雄等陆续出版了文集。除八十年代走出来的那一批作者依然热情不减、不断精进外,青年作者也陆续引人瞩目。九十年代初期,潮阳“北斗杯”征文之后,肖涛生、郑璇铃两人作为新起之秀被汕头、潮阳两地文学媒体予以了重点推介。此外,王少辉、郭大平、马同成、赵钦宣、欧阳杏蓬、庄似荃(寒青)、马燕婵、郑红颖、陈立群、刘锡标、张育珊、汪洋等等青年作者也开始步入人们的视野。
    九十年代初期,董建伟的《美丽的黄昏》、古先彦的《情感河》相继出版,其忧伤、典雅、清丽的语言,获得了好评。蔡金才的散文《父亲的歌声》、李乙隆的散文《姐姐》、林暹才的诗歌《村庄》,在国内主要文学刊物发表后,也引起了关注。而深受老庄思想濡染的李瑞林则深居大南山中,继续创作他的《山居笔记》系列,文笔清新质朴、禅意十足。黄潮龙则擅长创作大气的诗歌,在潮阳诗坛奠定了一定的位置。而后起的王少辉,这一时期的作品,因受周氏兄弟(鲁迅、周作人)作品的影响,有了更多的文化沉淀与思考,获得了与其他作者的抒情文字不一样的格局,而这种区别可以说,是富有建设意义的。
    这一时期的潮阳文学,总体上还是以抒情文学为主。肖涛生、郭大平、马同成作为新起的青年诗人,从中西方诗歌中汲取精华,作品开始散见于国内各种权威刊物,以更为前卫的诗歌探索步入诗坛。肖涛生关注社会、饱含温情的诗歌追求,郭大平温婉清新的诗风,马同成如博尔赫斯迷宫般尖锐叛逆而又深情款款的抒写方式,以及语言富有多义性、跳跃性的探索方向,吸引了一大批年轻诗歌爱好者的喜爱。这一时期,郭大平出版了诗集《落花时节》、肖涛生出版了诗集《守望》,汕头较为权威的前辈评论家郑明标在其汕头经济特区成立二十周年文学概述的评论文章中,还将肖涛生评介为新时期以来汕头代表性青年诗人之一。
    九十年代,也是潮阳女性文学崛起,引人关注的时期。陈惜兰、庄似荃(寒青)、郑璇铃、马燕婵、郑红颖、张育珊、汪洋、黄少瑜、陈燕娟等等作者,积极投身创作,不少人创作出了一批较为成功的作品。陈惜兰、庄似荃(寒青)的散文,或记录女性命运,或怀念往事,如同久经岁月沉淀的佳酿,读之令人叹赏。张育珊、汪洋的诗歌,一个语言简洁、忧伤而极富艺术感染力,一个语言先锋而富有超验性、意象繁复、个性鲜明而伤感入骨。她们的诗歌,代表着当时潮阳女性诗歌的最高水平。
    九十年代中后期潮阳文学的繁荣发展,新作者的不断涌现,相当一部分原因是1996年《潮阳报》的创办,其文学版成为本地作者作品发表与推介最为重要的交流平台。在《潮阳报》文学编辑的团结与鼓动下,老中青三代作者都积极创作,并且成长起了一批批文学新人,为潮阳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媒介作用。
    这一时期除《潮阳报》外,还有《潮阳文苑》、《潮阳文艺》等不定期文艺刊物,此外,乡镇民刊《蓝田文艺》、《涵元塔诗报》等,也对当时的文学气氛起到了一定的推动。
    九十年代是潮阳撤县设市,经济、文化建设全面发展的时期,文学创作的进步成就也得益于这一有利局面,创作群体的总体面貌相应呈现出明朗开阔、勇于进取的基调。老中青三代文学作者,在这一时期,创作水平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创作更趋个性与自由,这种收获得之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广开言路提供了多种可能。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潮阳文学,是一个百花齐放、各展芳菲的时期。
[此贴子已经被本坛编辑于2008-11-24 16:53:18编辑过]

--  作者:东蓠采菊
--  发布时间:2008-11-22 14:21:19
--  

                            新世纪以来:皈依理性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今年年底,还将跃居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这都是改革开放深入开展所带来的喜人成果。近十年来,中国进入了名符其实的信息时代,网络,成为人们更为便捷的交易平台与交流平台。阿里巴巴、腾讯QQ、远程教育、天涯虚拟社区……这一切都是信息时代带给中国人最新的网络生活方式。
    相应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发表园地,也从单一的纸质媒体(刊物及图书)发展到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共存的局面,并且由于网络信息的即时性、言论的相对自由度及受众度,大有网络媒体更趋活跃之势,网络文学也由此应运而生。由于休闲生活的日趋丰富,文学在大众视野里不再居于阅读的中心地位,渐渐被边缘化或者商业化。一个严肃的重量级作家可能默默无闻,而一个被炒作起来的新新人类则可能像明星一样光彩奕奕。说这是一个文学的戏剧时代,更为形象点。
    新世纪以来的潮阳文学,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也发生了深刻的根本性的变化。如果说这之前的潮阳文学总体上属于抒情文学范畴的话,那么进入21世纪以来,潮阳文学日渐理性化、反思性的趋势更为明显。这种变化应归功于网络,交流信息的畅通使文学发展的思潮、理念及范式能更快被吸收并普及化。用潮阳青年作家王少辉在新世纪之初出版的随笔集《皈依理性》这四个字来归结近十年来潮阳文学发展的总趋势,我想这不仅仅是个人与时代的一种巧合吧。
    这一时期,过去偏重抒情性、个人情感抒发的作者,或者为了生存,或者兴趣转移,渐渐半隐退或者干脆停笔。而老中青三代作家中的蔡金才、张一颖、李乙隆、陈海潮、王少辉、肖涛生等,则进行了较为明显的创作转型,作品中理性思考的成分越来越多。如蔡金才在2000年前后几年的作品中,敢于对社会不良现象予以揭示,对于老一辈作家来说,这是难能可贵的。张一颖以小镇生活为背景,创作了不少讽喻性小小说或散文作品,再现了千奇百怪的社会现象,作品于笑谈中富有生活气息。李乙隆则流走于网络文学中,创作了数量可观且较为尖锐的时评,在各大论坛中引人关注。而陈海潮在报刊开设的随笔专栏中,以嬉笑怒骂自由恣纵的轻快文笔介入社会生活正反面的众生相,予人以深沉的反思。赵钦宣2003至2006年间也进行了创作转型,集中精力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了理性的学术性反思或者倡导,其作品发表于《民主与科学》、《书屋》等权威学术刊物上。
    新世纪以来,潮阳作者群中创作成绩最为突出的,笔者认为要数青年作家王少辉了。其文在貌似慢条斯理娓娓而谈常识或者个人经历中,绵里藏针,切中时弊,其文高妙在于,用事实说话,不开药方却让你清楚痛在哪里。王少辉是一个写作勤奋的人,也是一个追求思想、独立思考的学者型作家。四本散文集、中国作协会员的头衔,足以成为年轻作者们学习的榜样了。肖涛生在新世纪则更多投入散文随笔及文学评论的创作,也发表了相当数量的倡导反思的文章。其文偏重对文化的思考及对知识分子、弱势群体命运的关注。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潮阳“9•7”事件之后,肖涛生以时任潮阳市委机关报编辑、记者的身份,创作了万言书《潮阳近思录》,该文批判了当时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及积弊,驳斥了对潮阳形象的抹黑,赞颂了潮阳人的团结奋斗精神,富有说明力地维护了潮阳人的尊严。在刊物及网络发表后,该文引起了较为广泛的热议与好评。这是潮阳作家理性思考社会问题的一个例子。
    潮阳作家这种群体性创作转型,既是社会健全发展的自然产物,也是作家创作思想日趋成熟的标志,更是改革开放的文明成果在文人身上的一种体现。事实证明也必将继续证明,关注社会、拥有独立品质、正道良心,是每一个正直的文学作者必须修炼的写作基本功。
    新世纪以来,潮阳文学创作群体还成长起了一批文学新人,其中不少为“80后”作者,如小衣、陆泽涛、弃石(程锐刚)、陈海东、林楚云、叶春生(子夜)、欧阳先彬、英子、周东林、钟廷良、董镇涛、林创洲、林剑波、张燕卿、胡丹虹、陈佩慧、吴仰华、林燕妮、朱小玲、杨楠、肖燕飞、翁海山、庄锡雄、郑宏生、林朱杰、吕壮伟、林晓芳、郑巧璇、赵丹丹、吴燕娟等等,在题材拓展面与语言自由度上,比前辈们走得更远,这也是世纪新风、网络语言在新作者身上的一种体现。
    在这一群新人中,小衣的探索无疑是最为突出的。我是两年前经一位诗友介绍才认识小衣的,而这之前,她一直隐匿于网络诗坛,不为本地作者所了解。由此我不禁想到,如果那些才华横溢的“隐形高手”能走进我们的视线,那么本文所谈潮阳文学30年就可能要重新改写,在此,我向他们表示致敬了。说回小衣,当我最初阅读她的诗歌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小衣的诗与本土作者不同的是,她的诗几乎是冷抒情或者说反抒情,在隐喻性词语的多义组合中,语言充满了丰润与张力,在尖锐、酷烈、刻骨、直接的个性表达中,表现了与传统思想与艺术手法决绝的创作倾向。应该说,小衣的诗并不倚重于思想性,吸引我的在于,在潮阳文学作者群体受传统文学理念深深影响而呈现集体性“温顺纯良”、“思想正统”时,小衣的诗就像一个“野孩子”,奔出家园、在个人天地里率性不羁、真实地坦露自我的悲欣交集。小衣的出现,我认为是潮阳文学之幸,正是有了这一个“异类”,潮阳文学才与时代前沿文学思潮有了接轨。为了这一接轨,潮阳文学三代作者,不知为之努力了多少年!我甚至希望潮阳文学能由这个“野孩子”引路,走向更加真实且富有勇气直面自我心灵世界与社会现实的创作领域,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创造言说方式的可能性。小衣近年来的创作,引起了国内诗坛的广泛关注,其诗歌经由网络的渠道频频发表于各种权威诗刊,成为国内诗坛新秀,数年间有近百位知名评论家、诗人为其诗歌作评。近日,其诗集《倒油漆》已出版发行。
    新世纪成长起来的这一群体中,叶春生(子夜)创作的有关爱情与乡土题材的新诗,也经由网络在诗歌界引起了关注,近年来频频亮相于各大权威诗刊。陆泽涛也专注于诗歌创作,语言富丽、大气、开阔,诗集《失明的射手》出版后,近年来集中创作八行诗,颇可一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欧阳先彬是近两三年来成长起来的青年诗歌作者,虽然他的作品极少与人交流,最多就是在《潮阳风》亮亮相,但他的诗歌创作功力不容小觑。他善长于长诗写作,一下手就是几百行,大气磅礴,纵横捭阖,语言在传统与现代性、思想与艺术性方面,都处理得相当成功,是极具潜质的一名诗歌创作者。
    在散文方面,弃石(程锐刚)、陈海东、林楚云均有成功表现。弃石无疑是这一新人群体中散文创作最为优秀的一员。其文文人气质较为浓厚,泥古而能出新,语言灵动而富有生气,在理性兼及感性的叙述中,阐发着对文化的思考、对情感的诉求,在思想性、艺术性与境界上均能达成统一,读之颇耐寻味,不同流俗。陈海东虽然创作量不多,但在博览群书中浸染出了知性与灵性,一下笔便见功力,其文多游于文史哲方面的思考,风格与弃石近似。林楚云则是一个具有传统文化品味的才女。新世纪以来,其散文创作也引人关注,与许多女作者创作不同的是,林楚云极少个人生活与个人情感的抒写,而对山水风物、文化思考却倾注了创作热情,其文细腻精致、圆熟老到,如潮汕木雕或者刺绣,能静心布局与文字推敲,内容气血丰盈、底气十足。
    新人林剑波、林燕妮、朱小玲、肖燕飞则在小说创作上有所努力,特别是肖燕飞,游于网络,交流颇多,已有小说集出版。但必须承认,小说创作自来是潮阳作者的弱项,很多作者都是偶尔为之,没有把它当作全力以赴的写作倾向,没有在艺术上进行富有创新意义的实践探索,因此没有产生可持续的拓展空间,没有产生互动的写作氛围,这不能不说是潮阳文学作者群的一个遗憾了。但我们也有十足的理由相信,随着作者们创作意识的转变与进步,这一局面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令人欣慰的突破。
    在文学交流平台上,随着2003年潮阳的撤市设区及《潮阳报》在全国刊物缩编的大环境下停刊,潮阳及潮南区文学交流的刊物有《潮阳风》(季刊)、《潮阳文艺》(年刊)、《潮南》(月刊)、《潮南文学》(不定期)及民间刊物《蓝田文艺》(不定期)。随着网络的普及化,更多作者交流的园地转入了网上文学论坛、建立网上文集与博客。因此出现了作者们疏于纸质媒体交流而热衷于网络交流的局面。这种局面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必然。肖涛生于2003年创建并担任版主至今的“潮汕写作者联盟”网上文学论坛,成为潮汕地区最具人气与作家群最多的网上文学论坛,潮汕各地、潮阳、潮南作者大都在上面交流近作、信息,增进彼此友谊。
    虽然,潮阳分区至今已有五年,但潮阳、潮南两区作者却不因行政区划而停止交流,反而来往更为频繁,如肖涛生组织并主持的“潮阳、潮南作者国庆联谊会”、“潮阳、潮南青年作者作品研讨会”及各种形式的聚会,两区作者大都热情参与,积极讨论潮阳、潮南文学的发展问题。因为从地缘上、历史上、血缘上、情感上我们都是同根同脉的一家人,化用余光中的一句诗说,两区作者大都是“家在这头,工作在那头/我在这头,老婆在那头”。

[此贴子已经被本坛编辑于2008-11-24 16:54:00编辑过]

--  作者:本坛编辑
--  发布时间:2008-11-24 16:54:28
--  


                                小结:继往开来

    潮阳文学30年,是一步一个脚印不断进步的30年,从起步阶段作者们小心翼翼、正面抒情到今天自由创作、大胆发表言论,从零星发表作品到今天出版了近百部文学作品集,这一切成果均是改革开放中的潮阳一个进步缩影,是时代发展在文学创作领域的一个生动体现。文学事业的进步,也是潮阳人民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导下团结拼搏、建设家园的进程中创造出的一项文化成果。
    此时我们要深深感谢,今天的创作局面及潮阳年轻一代文学作者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老一辈作家与编辑开拓出的道路及热情扶持。也许每一代作者的创作理念不同,艺术手法不同,看待社会与人生的角度也不同,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前辈的真诚敬意,他们的严谨、责任与使命感,都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与继承。
    求同存异,有容乃大,潮阳三代文学作者,今后需要以更高的视野,更广的襟怀来团结互助、携手前进。先行者需用心发现、扶持、推介后进者,后进者也需正德正心,学懂“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千古垂训,先学做人,之后才能为文。
    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我们存在的差距:包括不少作者创作理念滞后,缺乏前沿性与实验性,缺乏创新意识与超越意识;包括相当多的作者重再现而少表现,缺乏思想性与艺术性双管齐下的有力探索;包括不少作者缺乏集约型主攻某个主题的耐心、专心,也就是“造子弹还是造导弹”的问题;包括我们没有很好地去充分利用潮汕的人文历史资源于创作中;包括小说创作领域的疲弱,亟需作者们的用心投入;包括像王少辉、小衣这样注重文学本质,兼顾内修与交流的个性化作者不多。我们必须谦虚地认识到自身创作的弱点与不足,而不是浅尝辄止,坐井观天,自满自大,应努力做到终生读书,终生学习,不断钻研,求新求变,在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创新性及个性化上不断努力,上下求索。
    我们还应正确认识到,创作群的多寡聚散、此消彼长都是正常的创作现象,热闹是一种展示,沉潜也是为了新的出发。重要的是,你要在你不长的写作生涯中做好你想做的事情。而文学在大众心目中是居于中心地位还是被边缘化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永远要认识到文学的本质、文学的意义、文学的价值,并且拥有写作的自信心。
    写作者必须明白文学创作归根到底是个人的事情,是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外化形式,当你的创作沾染上了世俗的尘埃,请你不要掩耳盗铃,读者早已洞若观火,一目了然。所以每一个写作者都应在下笔之前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而写作?如果你是为了官位而写作,或者为了声名而写作,或者为了金钱而写作,这一切都是你个人的权利,但请你不要以圣人自居,或者充当前辈,或者拒绝公正的评价,来误解新时代读者的智商;如果你是选择了本质的写作方式,那么也请你把心安顿下来,学会“十年磨一剑”的内敛与修持。所有因你的选择而自然产生的问题,如寂寞、贫困、被打击、被排斥,你都要坦然以对,心无怨言,并且义无反顾地迈向圣洁的目的地。你能成功,你会被认可,你要相信你自己!
    一个文人必须拥有独立的品格,不管是孔孟以降还是西方的苏格拉底以来,中西方千古不变的法则是,一个文人一旦灵魂不能自主甚至失去,不管怎样钻营、怎样投机,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所有的声名都是过眼烟云,因为拥有雪亮眼睛的世人会很快将他遗忘。独立品格是为了维护写作的神圣性与尊严;是为了不随波逐流、盲从权威;是为了还心以善、干净做人;是为民请命,揭示丑陋。数千年正直文人的楷模,是我们写作一面面很好的参照镜子。
    今天,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文学繁荣的时代,与上世纪80年代不同的是,文学不再是热闹的,而是阅尽繁华后的安静,回归本质的安静,我想这才是考验写作者内心真诚度最好的时刻。因为那些不甘寂寞的人会因此走开或者像小丑般到处奔跳,博人一笑。而回归心灵空间的人,你们才是文学家园纯净的成员,你们拒绝喧哗,用心说话,不管置身于多大的困境中,总会有凤鸣朝阳的一天,因为你们静静弹拨的纯净的琴音,在这个世界的许多角落,在更久远的未来,那些心灵拂去了尘埃的人,懂你。
    经历30年的文学长征,我们,在此歇脚修整,在回顾与展望中,潮阳的写作者,都应该检点自己的思想行囊,该丢弃什么,带上什么,自己心中都要有个选择。如果你选择了前行,那么请你坚定而义无反顾地带上你的真实、善良、梦想与信念,还有你对这个国家的责任。我甚至充满真诚地期待,10年、20年之后,当我还有机会来重新筛理潮阳文学的历程时,您,是我满怀崇仰与敬佩之心来深情介绍的一位成功写作者。
    写到此,我双掌合十,诚心祈祷,祝福潮阳,祝福文学……

 


--  作者:本坛编辑
--  发布时间:2008-11-24 17:05:39
--  

采菊动作很快,此文一发出来就被转到这儿来了。

刚才与涛生在QQ上聊,他说此文又有所改动,我便通过编辑权,将涛生最后定稿的内容复制在上面。


--  作者:东蓠采菊
--  发布时间:2008-11-24 17:23:55
--  
该总结中坛主名字出现的频率颇高,份量挺重,这是本坛的荣耀!作为本坛成员,自然是先转为快。
--  作者:本坛编辑
--  发布时间:2008-11-24 18:56:13
--  

涛生写此文前曾与李某谈过,李某深知写此类文之不易,既要尽量客观,又要不得罪人,不漏掉人,还得尽量让大家皆大欢喜。像同成因一没发表过的旧作上遗漏了一位诗人,就耿耿于怀至今,李某深为理解!
涛生一片苦心,就其位论,此文由他来写正合适。
现在涛生此文除最后部分之外的所有内容,也许未能让大家各得其所,皆大欢喜,但也很难说让谁不高兴了吧。可见比李某年轻的涛生、同成,为人处事都很圆融了,这是好事,值得李某学习!
涛生写前与李某商谈时,言辞中极推重少辉和小衣。对小衣李某一无所知(可见李某之孤陋寡闻,也可见李某为文学放逐之远)。少辉的书李某爱看,在他的书中知道了许多哲人学者,能增长学识。李某一直视其为学者或正在向学者迈进的一位文友。李某对涛生说:在我们潮汕本土写作圈中,学者很珍稀,作家却多得很,据说加入“国协”的汕头作家已有好多位,加入“省协”的就更不用说了。

涛生此文尽可能多地点名表扬好多人,唯恐有漏,最后部分隐隐似有所指。涛生写到这里,或许有点像李某写快语时评,很想打开天窗说亮话,却又有所顾虑,李某是怕被莫须有地弄进去了,涛生是怕得罪人,所以只能采用这种写法。

有些话李某有不同看法:
“写作者必须明白文学创作归根到底是个人的事情”。
写作者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写作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大众的。为大众写作并不一定是媚众媚俗,也可能是为百姓仗义执言吧。

“请你不要掩耳盗铃,读者早已洞若观火,一目了然。所以每一个写作者都应在下笔之前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而写作?”为什么写作呢?可以是一种爱好,可以是一种职业,可以是一种习惯……甚至可以是李某近几年来的状态:很不想写什么了,甚至对写作有些厌烦,但有些事总让人不吐不快。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有时很难,就像一些事在李某看来,总得说些什么,说是正义感和同情心驱使吗?很有标榜之嫌,弄不好就成了“以圣人自居”了,只能说是一种性格使然吧——更多的人相信是李某这类人自己活得不滋润而心怀不满的一种渲泄,人家是有权这样推断的。但李某活得很困难时,时间和精力都用来解决生活问题了,哪里来的抨击时敝的劲儿!李某的快语时评写得最多的时候,往往是各方面较为充裕的时候。

“如果你是为了官位而写作,或者为了声名而写作,或者为了金钱而写作,这一切都是你个人的权利”,这是对的!每个人都有谋求生存发展的权利,真的不要自命清高,不要在批评别人“以圣人自居”时,自己身陷其中而不自知。李某想说的是,他们在求名求利求官时,有没有伤害了别人伤害了社会,如果没有,他们真的无可厚非。当然,为了官位而写作的人,在当下是很难有益于百姓的。李某也求名求利,名利实在不是什么坏东西。名重一时,就不会身微言轻,有助于自身思想的传播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如果你不认为你的思想值得传播和影响社会,又不想求利赚稿费,辛辛苦苦写出来发表似乎显得多余,或许你会说只是出自爱好,姑且信之)。求利又何妨呢!有了钱,就算没有拿这些钱去救苦救难,而是用这些钱来解决自家生活需求,也就不用把时间、精力花在养家糊口上了,不就可以来读书研究写作了吗?

“充当前辈”的罪,李某或许疑似过,因为年纪大了,因为确实被一些比自己年轻得多的人真真假假地称为老师、前辈。其实这也是很难充当的,人家不承认你时,你想充当也充当不了;人家承认你时,你不充当也被人家当成前辈了。而在李某看来,所谓前辈,一般是指年纪大了的人吧,而才质方面,后生可畏,后浪推前浪可不是说着玩的。

“拒绝公正的评价”嘛,人家是有权拒绝的,因为在你看来的公正,在他那里不见得公正。真理不一定只在说话人手上。当我们以为真理在握时,往往离真理甚远。

“如果你是选择了本质的写作方式,那么也请你把心安顿下来,学会十年磨一剑的内敛与修持。”这是对的,但对时刻关注时代脉搏心系苍生以天下为己任的写作者(请勿轻蔑这类人士,确实有这类人存在,这类人存在也自有其价值)而言,又是一种苛求。

各人有各人的生存状态,各人有各人的价值观,只要无损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真的不能苛责于人。


--  作者:东蓠采菊
--  发布时间:2008-11-25 10:53:18
--  
天地有真气,益毁不分,隐而不发,渺渺茫茫,似有若无。坛主屏气调息,以己之躯,全盘吸纳,再调神凝气,化气为力,向外逼出,虚化为具,无形成有形。坛主孱弱之躯及刚直之骨深谙太极之道。
--  作者:阿四大师
--  发布时间:2008-12-01 21:11:38
--  
东篱所论极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