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李乙隆交流平台  (http://liyilong.com/bbs/index.asp)
--  『春笋作文网校、工作室、本站』  (http://liyilong.com/bbs/list.asp?boardid=37)
----  [教参习题]《写封家书》阅读  (http://liyilong.com/bbs/dispbbs.asp?boardid=37&id=3542)

--  作者:本坛编辑
--  发布时间:2008-04-29 11:05:22
--  [教参习题]《写封家书》阅读

《写封家书》阅读
家书抵万金。可随着通讯的发达、网络的普及,家书好像有淡出人们生活的趋势。报载,近日,山东德州某中学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给父母写封“感恩信”的作业,竟有1/3的学生不会寄信,不懂得寄信常识。
岂止是孩子?身为父母的家长们又有多少能经常给不在身边的子女写封家书呢?用家书联系的人真的不多了。
为此,季羡林、费孝通、任继愈、文怀沙、苏叔阳等数十位文化名人,曾向海内外发出倡议:留住家书。
千百年来,家书始终为人们珍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维系着人间的亲情,也担当着家庭教育的重任。很多传世家书不仅蕴含亲情的温暖,而且闪耀着哲理的光辉。大家知道有一本《傅雷家书》,字里行间,盈满父爱,将高尚的道德情操、远大的人生追求和丰富的人生经验传递给家人。时至今日,依然能震撼征服读者的心灵。很多家书,不仅传承着家风,亦是千古流传的名篇,如欧阳修的《与十二侄》、司马光的《训俭示康》、苏轼的《与侄千之书》。名相诸葛亮在家书中叮嘱外甥“志当存高远”;告诫儿子“君子之行,静以修身,_____________________,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____”。黄炎培写给儿子的“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更是为人处世的真谛。
这些家书,读来,宛如聆听历经沧桑、洞察世事的长者之教诲。
家书是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谈家事,所言极为真切;又因面对自己的至亲,谈处世、做人,所言又极为慎重。不管身居何位,财富几何,不论在外如何言不由衷,意不能达,一旦给至亲骨肉写信,信为心声,常常思绪万千,手中的笔沉重万分,潇洒不起来,时时对照自己的人生观念,生怕产生误导。虽不如电话便捷,但更为深入详尽,也更动人,自有现代通讯代替不了的功能。
不仅如此,读家书,见字如晤,当身处哨卡的战士展开家书见平安,当远行的游子含泪用心读父母激励的话语,当在田地劳作的双亲欣喜地读着子女的进步,温情在信札尺牍之间荡漾开来,这样的喜悦,这样的激动,这样的亲情,不是从书信年代走来的人,难以体会。
遗憾的是,写家书的风气越来越淡了。不少青年写情书可达数万言,给父母总是惜墨如金,甚至远行数年不着一字,电话都少得可怜。何谈感恩?有的父母,对孩子一味娇宠,只管“后勤”,只想自己多给子女挣些钱财,不问其他,只养不教,孩子出了问题都不知道,成了名副其实的“衣食”父母。何谈家教?
少数青年少公德、缺责任、喜享乐、淡亲情,家教不力是一个原因。古人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是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和谐离不开每个家庭好的家风;明荣知耻,也离不开言传身教。所以,不妨多写写家书。在外的游子也多给不辞辛劳的父母写封家书,奉上亲情,让父母开怀,报上喜讯,让双亲自豪。家长多给不在身边的孩子写封家书,把人生得失、经验教训、为人处世多传给孩子。
(选自《人民日报》,何勇/文)

1.在文中的横线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2.文章1~2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现象?
3.家书除沟通信息外,它主要还有哪些作用?
4.“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和谐离不开每个家庭好的家风;明荣知耻,也离不开言传身教。”作者在文中写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江苏东台市台南中学 周俊根/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