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李乙隆交流平台 (http://liyilong.com/bbs/index.asp) -- 『文学园地』 (http://liyilong.com/bbs/list.asp?boardid=34) ---- [转帖]轻视文学的恶果 (http://liyilong.com/bbs/dispbbs.asp?boardid=34&id=2280) |
-- 作者:本坛编辑 -- 发布时间:2006-09-16 16:52:02 -- [转帖]轻视文学的恶果 轻视文学的恶果 我是文学专业毕业的,但多少年来我都看不起文学。我一般不读小说不读诗歌,觉得纯属浪费时间。散文有时会读,但那是填缝儿――如果没心情读更“有用”的,读读别人的散文也还不错。那天跟一位师兄吃饭,他问我读什么书,我还说出一个我读书的标准:追求信息的密集和有用。师兄听了默然,而我当时也并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昨天去机场接人,人还没下来,我就到旁边的书店翻书。在我看来,机场的书店很俗气,一排励志类,一排商战类,一排文学畅销书,再加上一排杂志。胡乱转转,没打算买,只是随便翻翻打发时间。由于对《手机》多有耳闻,随手抄起一本刘震云的同名小说,居然还看进去了,那是一段开会的情节,费墨主持业务会议,下属们手机响个不停,有个家伙活灵活现地揣摩对方来电如何说话,电影里我想大家都看过的。太绝了,那种对于生活的观察体贴,那些聪明智慧。我拿着书呆呆站了半天,犹豫是不是买下来。但凡它不是小说,我想我一定买,问题就在于它恰恰是一本小说――有用吗?我心里很多遍这样问自己,买回家能踏踏实实读完它吗?会不会浪费时间?就这么犹豫着,要接的人打电话来了,我放下书匆匆跑出去。
路上我还惦记着这件事,心想我是不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我在买书上从不吝啬。早先很穷,兜里只有五块钱,也敢进书店,而且买了书,出来只剩下一顿早餐钱。还有一个月只挣一千多的时候,琉璃厂中国书店进进出出很多次,终于下决心把《清史稿》和《饮冰室合集》搬回家,一共两千多。现在想来,这两个大部头我买回家根本翻都没翻过,但也没觉得买错了,因为它们“有用”,至少可能有用。然而在我根本不必考虑书价的今天,居然为一本十几块钱的小说大费踌躇,只因为怀疑它是不是“有用”。
又想起那天师兄的默然来。可能他心里很不以为然,但的确这也不是一个值得费唾沫争论的话题,人各有志而已。但是,从一个文学专业师弟嘴里说出这样看轻文学的话来,一直在出版领域做文学类书籍的师兄心里是个什么滋味呢。还好今天大概不再像十年前那样普遍看不起文学了,当然也不可能像二十年前那样普遍把文学特别当回事。每年都还有几本值得关注的小说吧,说明文学还是有它固定的需求。只是我,目睹了前一二十年文学大起大落,至今转不过弯来,认定文学无用,彻底造了自己所学专业的反。
我读书很杂,但是偏于社科、历史类,总是想能够多知道些事情多明白些道理,对我写东西有好处。这很功利吧,然而我的确这样想的。据说我的随笔写得还是不错的,而那些我最得意的作品,据说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信息密集,个别篇什几乎就是信息轰炸。这说明功利心还是起作用。但是这两年来写得越来越少了,自己也很苦闷。我依然在涉猎、搜集各种“有用”的信息,自我感觉也还没到油盐不进的地步,为什么这许多信息摆在那里却懒得再去拼装组合了呢?
过去我们谈论文学的功能,首先一个是“陶冶情操”。在特有语境中,这个说法很不招人待见,因此渐渐也就再没人提起了。可是细想想,如果从普遍意义上考虑,恐怕还真是这么回事。就拿写东西来说,首先得有个情绪,往大了说也就是要有点情操,否则干脆去记账岂不更好。我们读书人,当然首先是为了“有用”,可是难道仅仅如此么?若果真如此,那又何来古人“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的说法?这两年我也没停止读书,却感觉自己越来越面目可憎了,这又是为什么?想来想去还是让那个“有用”闹的吧!光顾着有用了,由于轻视文学,心灵越来越缺乏灵性的滋养,就像《手机》里那些销魂刻骨的对白,终于情绪啦甚至“情操”啦也就离我远去了,写不出东西来也实属正常。那是报应。
我想我也应该重新去读一点纯文学作品了吧,让自己变得柔软一点,去体察感受那些人情世故,那些小聪明大智慧。而这些,在以往我阅读的“有用”的书籍里边,可能还真是稀缺。它们都梗着脖子跟你讲道理,要说道理可能还真是那么回事,只是如果没有文学配合,终究会显出可憎的面目来。
但愿这回我没想错,也还不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