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李乙隆交流平台  (http://liyilong.com/bbs/index.asp)
--  『文学园地』  (http://liyilong.com/bbs/list.asp?boardid=34)
----  [转帖]蔡金才专辑  (http://liyilong.com/bbs/dispbbs.asp?boardid=34&id=1947)

--  作者:晓风残月
--  发布时间:2006-07-09 14:03:51
--  [转帖]蔡金才专辑

叙事散文与抒情散文、议论散文不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常常不是直接传递出来的,而往往是通过散文中的叙事来间接表达的。这就是所谓的“因事缘情”。作者的记人和叙事,浸透着浓郁的情感色彩。作者的情感常常曲折地隐含于委婉跌宕的叙事之中。因此,善于从叙事中去感受作者丰富和复杂的情感底蕴,是叙事散文鉴赏的关键。

  再看一篇叙事散文的例子――
  蔡金才《父亲的歌声》: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口不离曲的歌迷。
  其实,父亲唱的歌并不动听。他没文化,不识“哆来咪”,也没有天生一副好嗓子。他只是随意地哼些俚曲俗调,或是从戏台上学来的零碎唱句,别人是很难听出他唱的内容的。但父亲唱歌时派头十足,有板有眼,有顿有挫,有时还摇头摆脑,洋洋自得,显出愉悦惬意的神情,街坊邻里、亲戚朋友都称父亲唱的“无字曲”是“开心曲”。
  说是“开心曲”,倒是十分贴切的。那时日,父亲的生活过得很是艰辛。他一人独撑着十口之家,像驾着一叶扁舟在人生的大海飘流,随时有风暴的惊忧。他每天到街市摆张小摊,赚个一元、八角,晚上回家如数交给我母亲,作为柴米油盐的资用。如若父亲一天不出去,家中便可能无米下锅。母亲常常为这种困境烦恼愁闷,父亲却十分坦然。他相信天无绝人之路,从不为生活的艰难怨天尤人,总是唱着歌迎接生活的挑战。他唯一的爱好就是看戏听曲。没有钱买票进戏院,就到街头看宣传剧,听民间艺人演奏。
  记得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我像往日一样在睡梦中醒来,窗外电闪雷鸣,风呼雨啸,我等不到父亲那熟悉的音调,心头顿时感到不安。茫茫黑夜,风狂雨骤,父亲该不会有什么意外吧?我看见母亲也睡不着,她怀抱小妹坐在床头守着小煤油灯,也在焦急地等待。壁钟已敲过12下,又敲了一下、两下,夜深了。我心中默默祷告:天公呵,你保佑父亲平安归来吧!蓦然,我听到了父亲的歌声,它透过了风声雨声,伴着小木车的“咿呀”叹息,从巷口那边悠悠飘来。父亲的歌声仍是那样脆亮,那样欢快。
  这以后,我一想父亲那晚唱着歌顶风冒雨推着小车的情景,心中便感动不已。我好像从中领悟到一种人生的况味,明白了不少做人的学问。父亲没进过学堂,也不懂什么人生哲理,但他却能做到不为生活的艰辛而气馁,不为遭遇的困苦而哀叹,总是那样开心,笑迎人生风雨,这是多么不容易呀!
  现在,我已届“知天命”,也喜欢随意哼些“开心曲”。也许,这就是父亲留给我的一份遗产吧!
            (《散文》1995年第4期)


--  作者:晓风残月
--  发布时间:2006-07-09 14:05:38
--  

蔡金才
<<迟到>>
每当我从这所小学的门口走过,我的脑际便会浮现一段童年的往事,我便仿佛看见一位可亲可敬的女老师站在校园里向我微笑。
那时我在这所小学读四年级,那位女老师姓李,是我们的班导师。她大约十七、八岁,很秀气,很温和,她天生一副好嗓子,我们都喜欢她上的音乐课。她弹着风琴带领我们唱歌,我们就像跟着她在蓝天飞翔,在森林漫步,在溪旁嬉戏,美好的感情充满心头。她待我们可好啦,像姐姐对待弟弟,我们常常看见她脸上挂着亲切甜美的微笑。
可是,有一次我发觉她脸上的微笑消失了。那天,我迟到了。当我跨进教室的门槛,我看到她严厉的目光,我惶愧地低下了头。一下课,她便找我问话了:“你今天怎么迟到了?而且足足迟到了半节课的时间!”
我没有回答。我不能把因为卖“油炸馃”而迟到的缘由告诉她。当时我爸是“挑八索”的小贩,收入低微,我妈又刚生下弟弟,经济窘迫。我常见妈唉声叹气,便想赚点钱帮助家庭,但又不愿中断学业。我看见邻居阿狗每天清早走街串巷叫卖“油炸馃”,便想向阿狗学。开初爸妈并不同意,怕影响我读书,但拗不过我,便让我试试。那天我天未亮就起床,提个小竹篮向巷口的“油炸馃”摊主阿安叔赊了一篮子“油炸馃”。我沿着大街小巷叫卖着,几条几条地卖着,好不容易才把一篮子“油炸馃”卖光。我还清了阿安叔的货款,回到家里把微薄的赚头交给妈妈,囫囵吞枣扒下两碗稀饭,便匆匆赶去上课。可是,迟到了!这是我上学以来第一次迟到!我心中十分难过。但我生性倔强,我不想让老师、同学知道我去卖“油炸馃”,尽管李老师循循诱问,我总是缄默不语。
此后,我又接连几天迟到。没办法呵,要把一篮子“油炸馃”换成钞票,是不能像变戏法那样容易的,得走多少路,磨多少嘴皮!大概是第五天的早上,我卖完“油炸馃””,疲倦地回到家里,忽然看见李老师正在与妈谈话。看样子她已知道了我的秘密。她用怜爱的目光望着我。我喊了声“老师”,便默默地端起饭碗。待我吃完了饭,她便替我拿起书包,牵着我的手说:“快读书去,又要迟到了!”
路上,她对我说,卖“油炸馃”赚不了多少,反而误了学业。她说已跟我妈说定了,从明天起不让我卖“油炸馃”了!
隔天早上,我却照旧起得很早,提着竹篮子就要往外跑,妈忙拦住我说:“孩儿,从今天起你就专心读书吧!”我说:“那——”妈明白我的心意,从抽屉里拿出几张钞票,说:“这是李老师送的,她说你卖‘油炸馃”能赚多少钱她包了!”
我差点哭出声来。李老师呵,你真好!
这一天,我提早到了学校。李老师站在校园里,她看见了我,欣慰地笑了,那笑容就像以往一样甜美。我走到她面前,满怀感激地喊了一声:“老师!”
不过,那个学期一结束,我就再也没有见到李老师了。听说,她随家人到香港了。
呵,几十年过去了,李老师,如今您在哪里?

【作者简介】蔡金才:1940年3月出生于汕头市,退休干部。1957年开始业余创作,在《人民日报》、《散文》杂志等海内外报刊发表作品数万篇,写有散文《月夜零声》,曾被选入《广东省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文选》。已出版散文集《杨梅集》、《又是一年春草绿》、《江山漫说潮阳好》。

 


--  作者:晓风残月
--  发布时间:2006-07-09 14:07:37
--  

草粿之歌
 
 
“草粿呵——”浑厚嘹亮的男高音,从巷口颤悠悠地飘进每扇窗户。随着的是那铜匙敲击瓷钵的“叮叮叮”的声响,就象是那叫卖声的伴奏。在这流火炎天,叫卖草粿的唤声,有如一缕轻风,给人们噪热的心头抹上一丝清凉。小时,每当叫到这撩人的叫卖声,我便缠着妈妈给我二分钱,兴冲冲地跑到巷口买草粿。卖草粿兄用铜匙在瓷钵里割着乌亮的草粿,放进小碗,又用铜匙“笃笃笃”地切碎,撤上一匙红糖。看着他有板有眼的架势,我贪馋地嫌他动作迟缓,巴不得端过来囫囵吞下。但当我接过那小碗草粿时,却象品味什么珍馐似地一口一口细尝。呵,那是一种多么美妙的食品呀,甜润润,滑脆脆,清爽爽。我舌卷了那撒有红糖的表层,又要卖草粿兄再撒一层糖。照例,一碗草粿是可撒两遍糖的。吃完了,我还不满足地在草粿担前转悠,很想再吃上一碗,可我没钱,也不敢再向妈妈缠要。

    有时,天气忽然从晴热变成阴雨,草粿冷了生意,我们这些孩子也向妈妈讨不到钱买草粿,便冲着草粿担齐声念着叫来的顺口溜:“草粿煮熟,天时变局,二碗合做一!”那卖草粿的也不生气,仍然用铜匙“叮叮叮”地敲着钵沿,只是脸一没了笑容,象天色一样阴愁。

    呵,草粿,我孩提时代的美食,你留给我多少回忆,多少童趣,多少回味!

    草粿之所以能成为潮汕民间俚俗的一种受欢迎的食品,不单是它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色、香、味,而且价廉,吃食方便。站立摊旁,蹲在街边,骑车路过,不用汤匙筷子,便可一手拿物,一手端碗。草粿的原料是一种草药和淀粉,它具有解暑、凉肠、通便的药效,于是,使它在潮汕千百美食中独树一帜,显得廉而不贱,俗而不卑。

    上个月,我有一位朋友的亲戚从海外回来,他离开家乡四十多个春秋,已是过了花甲的老人。那天,忽然巷口传来“叮叮叮”的敲钵声,老人眼睛一亮,问大家:“外边是不是在卖草粿?”我问他怎么知道,他说他未出外时,草粿是他嗜爱的食品之一,这清亮的“叮叮叮”声在他记忆的宫殿里已深藏了四十年。在异国他乡,他有时还梦见童年时在家乡街边食草粿的情景呢!说着,他吩咐家人要卖草粿的把担子挑到门口,为自己和同他一起回来的儿、孙每人买了一碗草粿。他要重温一下童年的梦,他要让儿孙品尝家乡的风味小吃。于是,我对草粿的喜爱,也就加上了一层新的内容。

                              (食在潮汕 P18 蔡金才)
 


--  作者:晓风残月
--  发布时间:2006-07-09 14:08:52
--  

奇石古迹方广洞 
 

    方广洞在潮阳东山风景区双忠庙后的山头,俗称风鼓洞,为东山八景之一。它是几块巨型奇石天然叠成的品字状露天石洞。前后洞门南北相通,四时风流鼓荡。尤在盛夏时节,寸:洞内石椅小憩,清风不断,令人暑气顿消,凉爽惬意,心旷神怡,真乃避暑消夏好去处。明代潮阳人刘(王已)在《东山八景诗序》中这样描状方广洞:“石壁嵯峨,岭崖高架,日月而锁烟霞,阅岁年而隐冬夏,清虚旷达,别有一洞天也。”他又作诗咏方广洞,曰:“丹崖石壁倚层峰,别是人间天一层。流水白云长自在,苍苔翠藓漫堆峰。仙人跨鹤归何处,游客携琴喜见逢。自古传闻三十六,谁知此地有灵踪。”把方广洞描绘得有声有色,引人入胜。
    这里虽山不高,视野却卜分开阔。古城的楼宇,西山的翠黛,练水的苍茫,海门的烟霞,尽可收入眼底。由于沧海桑田,无数耸起的高楼挡住了人们的有些视线,但站在这里远眺,仍然会有一种心怀旷达、豪情荡胸的感慨。    ’
    宋代以前,方广洞已成为邑人和入潮官员的游览胜地。山上留存的四处宋代石刻,就记录着当时人们的行踪,让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当时游憩方广洞的情景。其中有一块石刻这样写着:“武夷章元振守潮秩满,被命移知肇庆,道出潮
阳,因游东山。早饭白牛岩,烹茶水帘亭,少憩方广洞,已而饮于起轩,薄暮乃还……绍兴癸酉仲冬二十四日识。”石刻中的描写多么生动:这位叫章元振的官员在潮州任期届满,要调往肇庆,临走前到潮阳祭神,顺便作潮阳“一日游”。当时是公元1153年,距今850年。感谢这块石刻的制作者,为我们留下了多么精彩的历史—幕!在方广洞上面那斜卧的巨石上,镌刻着元潮州路总管王用文题写的楷书“栖云”二个大字,笔力刚劲,古朴稳健。这几处石刻,已成为珍贵的文物古迹。
    2000年以来,由几位离退休老干部张罗筹划,热心人士赞助捐资,对方广洞周遭环境作了较大规模整修。筑石阶,设石椅,植花木,并从远处引来一道清泉,使方广洞更显得幽雅清静。同时还新添当代书家墨宝石刻,其中有刘大为的“松风明月”、陈苇塘的“风虎云龙”、云山的”风韵蔚然”、刘启林的“云海天风”、林少荣的“风云壮观”。如今,方广洞已成为潮阳市区群众早晨锻炼和闲时休憩的又一好去处。

 
 
发表日期:2005年3月1日
出处:汕头特区晚报文化周刊 
作者:蔡金才           
  已经有628位读者读过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