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李乙隆交流平台 (http://liyilong.com/bbs/index.asp) -- 『文学园地』 (http://liyilong.com/bbs/list.asp?boardid=34) ---- [转帖]肖涛生专辑 (http://liyilong.com/bbs/dispbbs.asp?boardid=34&id=1934) |
-- 作者:晓风残月 -- 发布时间:2006-07-05 21:04:36 -- [转帖]肖涛生专辑 周一良先生生前曾出过一书《毕竟一书生》,想来做书生是有许多无奈和局限的,但周先生却拿此作书名,可见其对书生生活的挚爱和安然,他是乐于此生做一书生的。 |
-- 作者:晓风残月 -- 发布时间:2006-07-05 21:05:32 -- 中国文人 文 / 肖涛生 长河已远,而纤绳仍系在岸边,唱歌的人走了,歌声仍在山水间萦绕。中国的历史大舞台上,有这样一群人,以笔为步,不管社会怎样动荡、剧变,他们总是最深情投入的角色,血泪直书着亘古不移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理想。他们前仆后继着,组构成中国历史一幅激荡壮美的长卷。对此,鲁迅先生就有过这样一番感慨:“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古来中国文人大都怀抱有任侠意向,一柄剑,挂于腰间或悬于墙上,便是一种人格宣言,昭示其处世特立独行不与俗流为伍的姿态。执剑,使文人享有了一种本属于武者的荣耀。
风流才子,文人多情,世人如是说。却不知真正的文人于情感大抵总是专一的,这雨雨晴晴的心路历程,总缘于一个“痴”字。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老夫子这句千古垂训,是深为士子们所认同的。不管“达”抑或“穷”的文人,虽清醒知晓世道的艰险,尝尽案牍生涯的寂寞,却大体心理上能够得到平衡,活得洒脱而有趣味。 |
-- 作者:晓风残月 -- 发布时间:2006-07-05 21:06:17 -- 走近神秘西园 文 / 肖涛生 垒石为山山上台,
|
-- 作者:晓风残月 -- 发布时间:2006-07-05 21:07:03 -- 给天上的外婆 文 / 肖涛生 ——摘自拙作《秋歌》
生命中许多珍贵的记忆有时比生命本身更具有意义,它们或许是散佚、破碎、零乱的,但只要有一盏微明的灯,一个午夜梦醒的片刻回望,一切就都会聚合起来,像天上满布的星辰熠熠闪亮,令我们避之不能而无限感慨甚或珠泪潸然。是的,记忆,这些散布于大地上的灵魂的陶片,让我们人类因为拥有而活得高贵并且不断赋有意味。我们背负苦难抑或幸福出发,十年,二十年,五十年过去,我们仍会绕了一圈又回到起点,那个永远的老地方。一棵榕树下,一方长满青苔的石阶,一条泛走纸船儿的小溪,那些曾属于你的包括倏尔过隙的风,记忆会如数还给你。你还会惊奇地发现,不管你怎样奔波、磨砺、现实、忘怀,你仍不过是一个刚从池塘里游上岸的赤条条的孩子,你只不过迷了路又回来了,炊烟已升起,柴扉敞开着正迎迓你归来…… B 这些天来,我常常独自一人来到郊区的沧洲乡,久久地伫立在这村子环抱下的池塘边。池塘宁静、廓大,成群的燕子低低地掠水而过,三三两两在空中聚合、盘旋。目光尽处,这熟识的村景让我有说不出的感动,仿如久别归来,情意竟如此绵长而深远。 C 外婆是渔家女,嫁的也是渔家郎,育有五女二男,母亲排行老三。居住的宅子是家族庭院的一部分,房上还造了一层木阁楼,阁楼延伸出一铺砖平台,夏日荫凉得很。
外婆是因脑溢血去世的,那年我十五岁。
外婆过世十年来,我体尝过生活的种种考验与磨砺,我也没有沿着父母最初为我设定的道路走下去,我有自己的方向,我走着,一路怀抱着一首音节简短的古歌,这歌声在我心中久久升腾袅绕,激荡不息。我甚至可以感受到这是天上的外婆赐予我的力量,她微笑着,洞悉一切。 |
-- 作者:晓风残月 -- 发布时间:2006-07-05 21:07:33 -- 站在时间的河边 文 / 肖涛生 |
-- 作者:晓风残月 -- 发布时间:2006-07-05 21:08:07 -- 古城寻根 文 / 肖涛生 置身这座生养我的古城,对于它每一处在朝代兴废、时代变迁中幸存下来的古迹,都令我感到弥足珍贵与可亲。 我喜欢徜徉于护城河边那一条条古朴的街巷,喜欢坐在文光塔下,听那老者有滋有味地讲棉城的旧事,喜欢行走于城周围的山岩与江边,透过那些逸动的墨迹和动人传说,感受古城千年相承的风流余韵。 记得高中毕业后那段日子,我常常独自一人走到西岩“肖端蒙读书处”久坐。读书处不大,但僻静而清幽,是一座面朝东南、曾可以以观沧海的山房,房前有一突出的巨石,依畔巨石的是—棵粗壮高耸的古木,轻风徐来时,荫凉而爽朗,这里确是一读书静修的好去处。我想象着我这一位明代的同宗乡亲,在步人仕途以前,每天在黎明即起之后,轻轻打开肖府的大门,骑上一匹枣红或者黑亮的瘦马,沿中华路原新街向西郊进发。我相信他在这海潮岩(西岩)之上,读懂的并不仅仅是圣贤之书,这 坐于“肖端蒙读书处”,手抚着古木粗硬的树皮、裸露的根部,一股相隔四百多年的余温即时传遍我周身,那是一道时光之流、自晋而下萦城不绝的风范。我想我已神会了肖端蒙,也承续了我寻觅已久的一部古城文化史的根脉。我不敢说我与肖端蒙有什么渊源,但他深受古城人民世代景仰和传颂的生平,却时刻回响在我的灵魂深处,令我获益匪浅。 此刻,我想到我的曾祖父,他今年正好—百岁,近年来他虽变得有点健忘,但身体依然无恙,与他谈话时,他总会不厌其烦地向你重复讲一些旧事,他还会提到远在泰国的弟弟,以及早已断了音讯的其弟的子嗣。这令我记起了小的时候,曾祖父总会每天来家接我,牵着我的小手,一起到文光塔下听说书人讲古,或者带我去看不用买票的电影,因为这里很多人都熟识并敬重这位白须髯髯的长者。有时候我想,若将曾祖父记忆中最精华的部分像摄影底片那样冲洗出来,该是一部蔚为大观的古城百年史的生动画卷了。 曾祖父年轻时是一名魁梧强健的渔夫,终年击桨于海上,风浪不惊。听老人们讲,他平日里待人忠厚和善,更令人翘拇指的是,壮年时在每年的端午龙舟赛会上,他指挥的龙舟总能夺得头镖。而到了晚年,他却归依了文光塔,几乎日日不间断地踱步到塔下,听听说书人讲古,或找老哥老弟们闲谈。我想,事情并不是可以如此简单叙说的,我总觉得文光塔它不仅仅是作为一座塔而存在着,它更是一座无形的神塑,是一棵有着四百多年树龄的大榕树,每一个古城的人都是它的根须,在我们觉察不到的意识深处,早已与它融汇同息、血肉相连了。因此我想,哪怕远在他乡、离别多年的游子,也会夜夜思念着那高耸人云的塔姿,梦里总会魂兮归来,绕塔不散。所以我相信曾祖父每日总要走那么远的路来到文光塔下,实是一种召唤,只有在塔下,他才会像个孩子那样,感到归家的温暖。 由此我也想到了我的祖父,他年轻时曾远行于粤北、江西和香港,但最终还是回到了故乡,并将全部的热血洒在了练江岸畔的这一片土地。听上一代的人讲,他是个有文化的人,是土改时期的好干部,当过小学校长、乡干部,四十五岁过早辞世时,县里还为他开了个追悼会,参加人数多达三、四百人。我没有见过我的祖父,但我想我已读懂了祖父,相信他还远在异乡时,定然是听到了古城无声的召唤才归来的,当他的跫音重又回响在文光塔下,他也定然体味出了那种归来的释然与惬意。他的一生坎坷不平却又坚韧不屈,他平凡工作且令人称道怀念,我相信我现在乃至今后所走的道路,将有祖父的身影在默默指引着,他将时刻警醒我,怎样做才算得上是古城真正的儿郎…… 在古城,随着社会进步,许多旧有的事物和观念正在逐渐改变着,而不变的依旧是围坐于工夫茶边的亲情的温馨和凝聚力;依旧是年年清明的祭祖仪式中,直面先人的那份清醒和励志图强;依旧是一脉相承的血液和梦想! 达尔文经过深入考察与研究,提出了“物种起源说”,目的是为了让人类了解自己的过去,以便更好地认识未来;让我们知道人类伟大的文明进程和所历经的艰辛与磨难,进而锲而不舍地更好地来建设人类美好的家园。凡人如我,亦希望了解在我出生之前所发生的种种事情,想知道前人是怎样一步步走来的。或许有人会认为这与其无关,但我以为绝对必要,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认识到自己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个体而存在着,还是一根无形的大动脉中一滴鲜活的血液,是生命链环中细微但却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有责任去承续些什么,创造些什么。 当从东山上俯瞰古城时,我感到振奋,一股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古城,已初具城市的风姿了。我相信我们这一代跨世纪的青年,定将义无返顾地肩负起时代的重托,继承父辈乃至祖辈坚韧向前的拓荒精神,以更高的视点、全新的观念来打造脚下这方热土,以我们的青春和热血宣示。 因为,我们是古城之根,是练江、榕江、韩江之根,是珠江、扬子江之根,更是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中华民族之根脉! |
-- 作者:蝴蝶在飞 -- 发布时间:2006-07-06 11:41:54 -- 好文章! |
-- 作者:小邹 -- 发布时间:2006-07-07 21:14:16 -- 很有学养! |
-- 作者:肖涛生 -- 发布时间:2006-08-19 14:07:16 -- 谢谢! |
-- 作者:晓风残月 -- 发布时间:2006-08-23 21:20:21 -- 不用谢!有空常来倒是真的,最好带几个美眉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