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我思我在
-- 发布时间:2008-06-18 17:29:33
-- [转帖]建筑坚固演练有素的学校最安全
汶川地震造成近9万人遇难和失踪,其中学生的伤亡尤其令人沉痛。如今,震区全面进入重建阶段,如何保证校舍安全成为重建工作的重要内容。16日,国家教育部召开干部大会,有关负责人明确要求:要将学校建设为最坚固和最安全的地方,在灾难发生时,学校更应成为避难所。这是教育部就学校安全作出的最新指令,它既呼应了震后确保学校质量的舆论吁求,也可看作是教育部的郑重承诺,因为这一标准适用于全中国的所有学校。 就大地震的后果看,在确保校舍及学生的安全上,任何方面任何人都没有犯错的权利,否则将不得不蒙受最惨重的打击。在此次地震中,同胞的遇难已令人悲恸不已,而在幼儿园、中小学发生的悲剧则令人痛上加痛。幼童和少年本是家庭的希望,寄托着国家的未来,是一个个梦想有待展开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夭折构成各方的严重损失,而且这损失永远无法挽回和弥补。让学校成为最安全的所在,就是要让此种损失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在灾难降临时,他们求生的空间能够更宽裕。 抗震救灾各方已表明,强化校舍安全,巩固学生在危急时刻的屏障,不仅是建筑标准,也是一项道德义务和政治责任。根据震区恢复重建条例以及相关规划要求,灾区建筑的抗震标准将会普遍提高,如此,提升校舍的防震系数也是应有之义。为落实建筑新指标、杜绝一切玩忽职守,重建条例作出最高可追究刑责的惩罚。如今,教育部再作表态,可望继续加强教育系统对校舍质量的责任感,敦促重建标准贯彻到底,也强烈提示非震区仔细检视校舍安全,警醒学校在任何时候都需设防。
牢不可破的学校可以在图纸上画出,也可以用各种建筑标准加以勾勒,最难的莫过于让蓝图变为现实。为了实现教育部应许的计划,就必须要克服繁复的建设困难,尤其要除去侥幸的心理。已有专家认为,此次地震过后,200年内不会有大震。这种预测不该成为我们放松建设规格的借口;重建时期至少要十年,长时间执行标准更容不得丝毫懈怠。诸如此类的因素足以挑战教育部的设想,为此,应围绕这一百年大计设计严密实施程序,预防渎职和追惩不可或缺。
教育部的指令并非只针对震区,也绝非只针对尚未建设的校舍,它也对非震区已建成运转的学校有约束力。除了指令中“最坚固校舍”这一基本含义,还需注意“最安全学校”这一更广泛的安全概念。在保证校舍质量的前提下,完善学校减灾抗灾预案,落实师生应急演练,是为抗灾的制度建设,与教室砼梁的强度等组成完整屏障。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次灾难是什么,也永远不知道即便是高质量的校舍能否就一切安全,但地震留下的经验教训是:一座安全的学校必定是有准备的学校。
我们的子弟都在学校里,他们理应获得与自身价值相称的安全保障。然而从地震中可以意识到,学校离“最安全的社会场所”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何止是地震,洪水、内涝、泥石流等众多灾害都考验这一目标的实现。除了建设中的校舍,现有各种类型的学校危房也是教育部需用力化解的一个个“堰塞湖”。实际上,不只是给出一个指令那么简单,教育部也给社会应许了更广泛的学校安全审查标准。遵循这些标准去缩减差距,教育部下辖的学校会是学生的安身之处,也将是社会的避难所。
我们从汶川地震看见过去,也由此出发,规划一个安全的未来。显然,教育部的要求是这一未来的重要命题,它将在震区重建过程中被实践,也将在非震区学校应对灾害的表现中被见证。无论怎样悲伤,坍塌的学校让我们清楚地知道危机究竟在哪里,也开始寻找避免危机的办法。我们不相信校舍可以不朽,但我们相信坚固的教室更有机会避开灾难;我们也相信,让学校最安全是国家的希望所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