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李乙隆交流平台  (http://liyilong.com/bbs/index.asp)
--  『评论杂谈』  (http://liyilong.com/bbs/list.asp?boardid=32)
----  [转帖]医改争论不休,"市场化"还没有死  (http://liyilong.com/bbs/dispbbs.asp?boardid=32&id=2400)

--  作者:本坛编辑
--  发布时间:2006-10-06 15:05:52
--  [转帖]医改争论不休,"市场化"还没有死

医改争论不休,"市场化"还没有死

2006-10-05 10:26:49 来源: 南方报业 

作者:秋风

三个多月前,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医疗卫生改革课题组发表其“宿迁医疗报告”,对宿迁卖光式医疗改革下了一个评语:目前宿迁市“看病贵”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老百姓的医疗负担反而加重,潜在医疗卫生问题令人担忧。最近,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魏凤春公布了由他指导完成的另一份宿迁医改报告。这份报告却肯定了宿迁医改的基本面,为此打70分。这样的结论很自然地让很多人不解、甚至不满,网络论坛中有不少人怀疑清华的调查者被宿迁当地官员收买。

这种胡乱猜测他人动机的做法缺乏建设性。很多人急于宣泄自己的情绪,而不愿意冷静地思考,究竟什么样的公共政策才能够真正地增进公共利益。过去十几年政府主导医疗体制改革的失败,让某些群体遭受绝对或相对损害,但对于这些损害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如何减少、避免进一步的损害,从评论家到网民、一直到学者,人们似乎不愿意深思熟虑,反而固执地向着错误的方向狂奔,并且愤怒地谴责一切有悖于他们本能的设想。

这些人士普遍把“市场化”当成过去十几年医疗体制改革失败、某些群体遭受损害的罪魁。但仔细想一下,过去十几年的改革真的是“市场化”吗?在经济的很多关键性领域,比如石油、电信、铁路、金融等行业,没有市场化;同样,在医疗、教育等领域,也没有市场化。因为,市场化的要件是打破垄断、自由进入、公平竞争、独立管制。而上述所有领域基本上不具备这些要件。

医疗领域过去十几年所进行的只是国有医疗机构的“商业化”而已,改革是政府为了减轻负担而进行的,政府放开了价格,但却没有放开市场进入,公立医疗机构仍然保持垄断地位,并利用这一地位人为推动价格上扬。政府卫生部门则继续是这些医疗机构的大老板,与其有直接利害关系,自然无力进行起码的监管,医疗机构处于事实上自由放任的无序状态。

宿迁医改比起上述商业化改革,更接近于真正的市场化。通过卖光政府经营的公立医院,政府打破了公立医院对医疗服务市场的垄断;这也意味着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公立医院的利益掣肘,增加了独立监管的可能性,从而使这个市场上的竞争有可能是公平的。

北大版报告的作者们所无法理解的现象:患者负担下降与医院收入增加同时出现。其实,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竞争会推动单价下跌,竞争也会推动医院降低成本。这种现象在公立医疗机构改革之初应当最为明显,国有企业改革之初曾经出现过类似现象。报告还称,宿迁在鼓励医院竞争和引入社会资本办医的同时,违背了医疗卫生的特殊性,导致宿迁市医疗机构过度供给,大大小小的医院都在相同层次上竞争,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和无效率。

坦率地说,任何一个受过最基本经济学训练的人,也不会为过度供给难受。笔者始终不解的地方:北大版报告的作者究竟是在为谁考虑?为患者,还是为医院?中央政府是很多项目的最终投资人,也负有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所以,为产能过剩担忧还可以理解。但自诩关心公众利益的学者今天为医院的供给过剩担心,实属怪事一桩。

过去十几年来围绕医疗体制改革所发生的悲喜剧,很多与这一认知陷阱有关。不少人士相信市场化解决方案,但没有辨析市场的真正含义,没有关注市场运转的制度框架,就匆忙把政府推出的商业化方案认作市场化。结果,在商业化导致服务价格飞涨的时候,市场化的声誉随之被葬送。本来就不相信市场能够解决供应及价格问题的学者就顺势宣告,市场化改革已经失败,尽管他们似乎并没有搞懂市场化是什么意思,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什么?这样的宣告在不满的民众那里引起强烈情感共鸣。政府在此舆论环境下提出的对策,自然是本能地走回头路。最近透露出来的新医改方案就明确地排斥市场化,试图建立国家垄断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民众、学者、政府似乎罕见地形成了一个共识:医疗领域还是得政府唱主角。

但这样的共识是理性思考和辩论的结果吗?当人们拒绝市场化的时候,是否真的弄清了市场化的含义?清华的报告提醒人们,在重新设计医疗服务体系的时候,需要更认真地对待市场化。不经过深思熟虑,尤其是在没有深入地理解市场机制的情况下,就把市场化排除在医疗体制改革方案之外,是轻率的。


--  作者:本坛编辑
--  发布时间:2006-10-06 15:06:12
--  

没有市场化之实,却有市场化之“罪”

 

李乙隆

 

105《南方都市报》所载秋风《医改争论不休,“市场化”还没有死》一文,李某深以为然。

几年前李某就在谈论国企改革、大学高收费的文章中先后说过,现在社会上好多问题,总会引出截然相反的两种意见:一种是“摆脱开”,主张摆脱僵化、腐败的官僚体制,进入真真正正的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一种是“拉回来”,巩固和扩张官僚体制的权力,继续保持大政府小社会的模式。持后一种意见的人,最高明的一招便是,把各种乱象各种腐败的出现,统统归罪于“市场化”、“产业化”。他们有意无意地充当官僚资本、垄断资本的利益代言人,或者他们本来就是官僚体制的既得利益者。说他们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也不为过。他们针对好多老百姓因为缺乏正确引导,对问题本质缺乏认识的状况,善于迎合和误导,巧妙地利用人们日积月累的不满情绪,在网上一呼百应。

好多人压根儿就没想到,我们的教育、医疗、土地供应、国企改革等等,什么时候有过真真正正的市场化,真正按市场游戏规则办事。就说教育、医疗吧,慈善机构、民资侨资外资、宗教组织等,要进入这些领域,容易吗?比如最近大关特关民工子弟学校,弄得好多孩子哭着喊着“我要上学”的口号与政府人员对抗,其理由竟是,这些学校没有150万的注册资金和500的环形跑道。150万和500,两者缺一不可。有一帮文友出于理想主义情怀,想办一所低收费的民办学校,“非法办学”朝不保夕,弄不好还会受罚被拘,“合法办学”何其之难!

不管公权寻租、公权私用滥用现象有多严重,不管官僚们如何腐败,还是有相当多缺乏公民教育的老百姓,倾向于政府比社会可靠、官僚比商人可靠的思维模式,他们就怕政府的权力不够大,这或许是出于惯性、惰性、奴性。

深痛于此,李某带病撰稿,力挺秋风一文。

 

2006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