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李乙隆交流平台  (http://liyilong.com/bbs/index.asp)
--  『新闻旧闻』  (http://liyilong.com/bbs/list.asp?boardid=31)
----  [转帖]振作信心:中国经济未失大格局  (http://liyilong.com/bbs/dispbbs.asp?boardid=31&id=3793)

--  作者:我思我在
--  发布时间:2008-11-14 11:56:25
--  [转帖]振作信心:中国经济未失大格局

  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时,中国实体经济正在咬牙度过严冬,是否能正确理解我们的危机与机遇,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在金融海啸的巨浪中力挽狂澜。在人心惶惶的泥沼中跋涉前行,我们需要振作信心。


  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传达温家宝重要讲话时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继续加剧和蔓延不仅影响虚拟经济,而且影响实体经济,中国经济也遭受了严重影响。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为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出台,货币总量限制放松,4万亿的财政投资蓄势待发,各种扶持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密集提出,无不表明有形之手已经握住颤抖的无形之手。当此时刻,作为中国经济的主要支柱,中国制造必须客观审视自身,万不可自乱阵脚。


  虽然在2007年乃至更早,我们的经济增长模式就已经难以为继,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实体经济走向穷途,恰恰相反,这不过是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时期的必经之路,应对得当,将为中国制造奠定根基。依靠低资源价格确立的出口拉动导致巨额贸易顺差和货币失衡,令中国陷入了“悲惨的增长”困境,美国的虚拟经济泡沫通过不断释放流动性稀释美元,购买中国通过不断压低成本补贴国民福利出口的产品。这意味着中国的出口虽然在账面上是顺差,但国民福利无日不在倒贴发达国家。加上收入分配结构扭曲,社会保障体系缺位,高储蓄率与低消费率令国民难以从经济增长中获得好处。因此,改变势在必行。从历史的经验看,日本上世纪在70到80年代,台湾地区和韩国在上世纪80年代都曾经面临出口拉动型经济战略难以维持的局面。这是参与国际化,承接产业转移的必然结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而出口导向型的模式向进口替代型及内需拉动型模式转变,也并非没有成功的先例。回顾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产业升级之路,困境和危机往往是产业发生核聚变的触发点。


  尽管从美国发端的金融危机仍然在进一步加深,但我们不应该小看在“悲惨的增长”中蓄积的庞大产能,也不应忽视质量优良,价格低廉的制造业,在虚拟经济泡沫破灭,全球货币体系濒临崩溃的时刻,所呈现出的强大防御性。今年8月《金融时报》引述美国经济研究机构GlobalInsight报告指出,全球明年制造业加值产能达11兆7830亿美元,中国将占17%,美国占16%.这将使中国在1000年后重新站上全球制造业龙头地位。虽然我们的竞争力中渗透着血泪,我们的强大透支着未来,但作为少数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生产能力和价格上的优势是难以替代的。目前中国已有774种制成品出口量世界第一,玩具之类产品“中国制造”所占份额已经高达80%-90%.虽然金融海啸必将导致消费需求总量减少。但在收入水平下降的情况下,人们对需求弹性高的奢侈品的需求将大幅减少,而对需求弹性低的生活必需品和廉价消费品的需求将放大。最新的进出口数据显示,10月中国出口总额为1283.27亿美元,进口总额为930.88亿美元。外贸顺差达352.3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上升30.3%.在当前全球经济大幅度下滑时,我国出口优势得以确认,无疑拜我国产品结构存在极大的需求刚性所赐。时至今日,我们不应忘记2007年,美国作家邦乔妮出版的《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个家庭在全球化经济中的真实经历》,正是在中美贸易顺差达到历史高位,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之时,美国作家用亲身经历证明中国制造带给发达国家家庭的好处,这充分证明“经济越是不景气,世界就越需要中国”。


  诚然,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死考验,但他们已经充分经历了国际竞争的磨砺,正是这些微观经济个体的分散决策,令中国制造得以迅速把握商机,渗透到国际贸易的方方面面,正是这些千差万别的经济模式,为市场优胜劣汰提供了大量企业基因。他们是中国未来的战略性经济力量。


  总之,情势虽然不容乐观,但中国经济未失大局,可以预见,随着财政、货币双扩张政策的铺陈,政策环境将全面转暖,我们将看到更多诸如出口退税、汇率下调、原材料价格下降等利好因素。而收入分配改革的深入,也将为内需市场启动创造条件。当前,社会各界以及广大企业应重振信心,积极调整结构,为熬过严冬作好准备。
 
 
南都社论


--  作者:我思我在
--  发布时间:2008-11-14 11:57:06
--  

数据解读4万亿投资扩大内需

   院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扩大内需的4万亿,老百姓应该如何看待?理性解读4万亿其实并不困难,抽丝剥茧,归纳出数据,4万亿到底是什么东西,一目了然。  
    理解4万亿方案,首先需要知道的是,这并不是凭空多出来的4万亿,而是根据目前的经济形势,对原本在未来3年内的原定投资计划大幅度修改,纳入扩大内需政策里面。也就是说,并不是平白无故的拿出4万亿进行投资,而是将原来要在3-5年内完成的投资计划,根据目前扩大内需的需要,集中在最近两年内加快启动数额为4万亿的投资。

 

2008年财政“不会花钱”?

   结合财政部网站刚公布的2008年10月份财政收支情况,貌似看上去很庞大的数据,对照一下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10月财政报告中提到,1-10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54275.81亿元;全国财政支出40571.31亿元;如果余下的两个月都按照10月份收入5328.95亿元,支出4143.17亿元的水准的话,那么到年地,财政收入支出比例大概在64000亿:48000亿的水准,财政盈余或高达16000亿。这个数据有什么问题呢?我们回头看2008年的财政预算案(http://www.gov.cn/2008lh/content_910951.htm),全国财政目标收入58000亿,全国财政支出60786亿,设定赤字1800亿。一来一往,很明显,中间已经有接近18000亿的政府支出没有落实。  

    政府到底有什么钱没有按计划花,我们没有具体的数据,不得而知。但是从简单的数据增减已经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财政收入过快的增长,财政支出却没有跟上,这导致的结果就是,政府财政在2008年充当了社会财富的抽离者角色,而财政收入却没有真正起到了反哺的效果。可以说,2008年政府财政对GDP的激励应该是负的弹性效应。而如今投出的4万亿方案,实际上是将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今年来没有完成的任务,又重新布置了一遍,给了地方政府更多的指向性。

 

十项措施4万亿投资一一解读

    一、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解读: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说法,今后三年内要新增加200万套廉租房、400万套经济适用房,并完成100多万户林业、农垦和矿区的棚户区改造工程,总投资将达到9000亿元,平均每年3000亿元。其中,对廉租房投资2150亿;棚户区改造投资1015亿元;经济适用房投资6000亿元,综合约9000亿元。

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解读: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各项支出合计5625亿元,但这个也是最有可能没有完成的支出项目。预计2009年、2010年总投入额度不会少于1万亿。 

三、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约占。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加快城市电网改造。

    解读:这一部分的投资,铁路约占2万亿。

    按照《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9年国家将批准新建铁路里程1万公里左右、投资规模1万亿元;2010年国家将再批准新建铁路里程1万公里、投资规模1万亿元。

    宁夏中卫经11个省(区、市)至广州、香港的西气东输二线项目东段工程,总投资930亿元。

    广东阳江核电工程和浙江秦山核电厂扩建工程。总投资955亿元。

    民航机场方面,到2010年,投资规模将达到2500亿元。  

   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解读:这一部分的投资,最令人担忧。目前没有确切的投资数字。

    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解读:同样是难以量化的领域,最容易被边缘化。对照2008年数据,中央财政安排节能减排资金270亿元.生态投资约1000亿。

    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解读:目前没有量化,应该是主要由地方主导执行。对照2008年数据,高新技术研究的投入安排147.6亿元。

    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 解读:这部分已经披露的投资约3000亿。

     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解读:目前我们没有看到具体的数字,但对照2008年数据,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61.61亿元估算,应在3000-3500亿左右。

     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作者不详)


--  作者:我思我在
--  发布时间:2008-11-14 11:57:39
--  

40000亿拿来发红包如何?
 

我这辈子活得窝囊,岂止40000亿这样大的钞票,4亿我都没见过。做梦都不敢想。所以还是做领导人好,出手就是40000亿。想想看,那是何等拉风的事情?

领导说了,40000亿要用在10把“快刀”上。说白了,就是搞修铁路、建房子、搞基建之类的大工程。搞这些大工程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拉动内需。虽然拐了一个弯,大方向还是没有错。要知道,我们曾经习惯了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现在终于反应过来,晓得外需和内需都很重要,如同两条腿走路,离了谁都不行。迟是迟了点,我们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国家发改委此前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共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这些企业里,大部分是吃出口饭的。当然,现在我们改正过来,也算孺子可教也。

我不反对政府拿钱救市,但我对这种拐弯抹角的方式和获得的功效表示怀疑。

1、根据以往的经验,政府发包的工程越大,出现贪污腐败的可能性也越大。所谓雁过拔毛,经过大小官员如此一层一层盘剥下去,能有多少投入到实实在在的工程中?官员手中的公权力要变成现金,就得找这种机会才行啊。可以想象,会有更多的官员遭受“糖衣炮弹”的袭击——我们就不要为难他们了。

2、我向来主张政府不要插手微观经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要做好自己的本能,不能又当裁判员又要上场踢球。这样对于其他的球员来说是不公平的。否则,万一这个工程项目出现亏损怎么办?难道又要纳税人埋单?或者,当此项工程项目与其他经济主体,比如外资内资发生矛盾时,又怎么办?

3、政府做生意的效率是最低的。精明如日本政府,在投资的时候其盈利和亏损也是对半开的,遑论臃肿庞大的中国政府?因为政府运作是一码事,市场运作又是一码事。两者撮合在一起,只能是一团乱麻的结局。

鉴于以上原因,我提出一个更为可行的方案供大家参考:那就是干脆把这40000亿装到10亿个红包里,直接分给老百姓好了。今年东莞市给市民发红包,每个红包1000块钱,也才区区十来亿,已经让很多老百姓痛哭流涕,感谢“党和政府”了。如今是4000块钱的大红包,而且几乎人人有份,还不得让国人欣喜若狂,让世界大开眼界?

哦,且慢,中国好像不止十亿人哈。别急,让我细细介绍分发红包的详细方案。首先,要分给8亿农民。像南方都市报一篇评论说的那样,我们要对农民有愧疚之心。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他们是受惠最少,付出最多的人群。其次,要分给近一亿的城市贫民。他们的境遇和农民差不多,有的甚至还不如。最后要分给一亿多在城里打工的农民工。他们不是农民,也不是城市居民。他们是“暂住”在城市里的候鸟。

中国最大的问题不是没钱,而是有钱人的钱太多了;穷人的钱又太少了——后者的数量占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把钱分给他们,使他们有能力购买各种商品,从而产生蝴蝶效应,我想,对于拉动内需的目标来说才是真正的良方。

 (作者不详)


--  作者:红色天空
--  发布时间:2008-11-16 09:09:57
--  
抓住重点,转载新闻,安抚百姓,尽国人之责。赞同!
--  作者:林家少爷
--  发布时间:2008-11-17 12:37:17
--  

谈四万亿投资后的监督与福利空白

(转载)


首先声明,以下要写的文字是与经济相关的,对于经济的问题,我是门外汉中的门外汉。正如有次与友人闲聊时,当我谈及有关经济问题时,某人反驳的那句话,“一个高数得二十几分的人没资格谈经济”,很不幸,我就是那个大学时高数得二十几分的人。但是我谈经济不会,让我闭嘴就更不会了,更何况我今天要谈的不是微观的经济,而是更多的其它。

以下我要写的是基于这一点的,即“近日外国的金融危机,在中国则为经济危机,中国没有金融危机,只有经济危机。”如果这一点读者不认同,那末,以下的文字您也就没有看下去的必要了。

谈到“经济危机”,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在全球尤其美国的那次经济大萧条,这是历史关于经济危机最形象最客观的一次记载,然而最终让人印象深刻的不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本身,而是因此产生的让人津津乐道的成功应对经济危机并战胜之的“罗斯福新政”。

而今,中国也面临着经济危机的威胁,应对之,策从何出?得政施政者所擅的《孙子兵法》《三国演义》大约找不到应对经济危机的招数,到头来仍是西学东渐。不难看出,国务院出台的“四万亿投资计划”终究是从“罗斯福新政”中学来的。当年的罗斯福出台措施拿出大笔资金在全国范围内兴建了18万个小型工程项目,包括校舍、桥梁、堤坎、下水道系统及邮局和行政机关等公共建筑物,联邦政府支出的种种工程费用及数目较小的直接救济费用达 180 亿美元,美国政府藉此修筑了近 1000 座飞机场、12000 多个运动场、800 多座校舍与医院。不言而喻,中国政府的“四万亿投资计划”要做的也是类同于上的。昨日的新闻,国家发改委紧急召开会议安排四季度新增1000亿元投资工作。消息人士透露,千亿投资计划目前已大致分配到农业部、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和卫生部等11个部委。据悉,1000亿投资去向主要包括农林水、保障性住房及环保领域,其中农林水方面约500亿,保障性住房、环保等其他部门分配另外约500亿,其中交通运输部获得了100亿元新增投资。对于偌大一个“四万亿投资计划”来说,1000亿的投资仅仅还只是个开始。

我只看到了一个开始,我猜不到结局,因为这个开始让我产生了疑惑。如果经济危机仅以“增加投资,扩大内需”就能够缓解,那么罗斯福新政也便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了。然而罗斯福新政是神奇的,它不但解决了经济危机问题,而且造就了一个强大的美国,这恐怕不是仅以“增加投资,扩大内需”就能做到的。据记载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 (Recover) 、救济 (Relief) 、改革 (Reform),而“增加投资,扩大内需”只是“复兴”经济的手段。若我们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成功之处——解决经济危机的“三足”,我们大约也就掰到了“一足”,所以下面要谈的是另外的两足——救济和改革。

救济其实是两个方面的问题,“增加投资,扩大内需”能部分解决救济一个方面的问题,即能大量增加就业岗位,救济失业无业者“一时”;然而从长远来看,救济失业无业者“一世”则是另一个重要的问题,解决此问题,非“社会福利制度”不能。当年的罗斯福政府通过社会保险法案、全国劳工关系法案、公用事业法案等法规,以立法的形式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罗斯福本人认为,一个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青人注入工业体系之中,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是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社会保险应该负责“从摇篮到坟墓”整个一生。为此,制定了《社会保险法》,法律规定,凡年满 65 岁退休的工资劳动者,根据不同的工资水平,每月可得 10 至 85 美元的养老金。关于失业保险,罗斯福解释说:“它不仅有助于个人避免在今后被解雇时去依靠救济,而且通过维持购买力还将缓解一下经济困难的冲击。”而保险金的来源 ,一半是由在职工人和雇主各交付相当工人工资 1 %的保险费,另一半则由联邦政府拨付。由此不难看出,我们的政府缺位在哪,不知道我们的“四万亿投资计划”中有无政府对“社会福利”的大手笔投资?诚然,短时间就业岗位的增加能缓解一部分经济危机带来的失业问题,然而没有健全的“社会福利制度”,没有政府的社会福利投资,即便很多人有了工作,也无长远的保障。

而所谓改革,我们谈了三十年,以世界经济的走势来看,以一个国家稳定后经济发展的速度来看,我们真的没有什么好吹嘘的。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也就只能和文革比一比,真拿到同等条件下的如日本德国作比较,不知还有谁能吹嘘得起来。我们这里要谈的改革,既是经济体制改革,更是经济监管体系改革,如果说,这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还有可取之处,那么,我们的经济监管体系改革简直是一无是处,造成现在中国经济面临危机局面的,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原因即是经济监管体系的混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在罗斯福新政期间,他通过改革经济监管体系,以立法的形式约束资本家们遵守“公平竞争”的规则,订出各企业生产的规模、价格、销售范围,给工人们订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规定,从而限制了垄断,减少和缓和了紧张的阶级矛盾。而在中国,由于经济监管体系的失位,“公平竞争”纯属扯淡,“垄断”几乎已经羽翼丰满后才晚十年出台了一部漏洞百出,倍受人诟病的《反垄断法》,问责起来,经济监管部门难辞其咎,所以改革之刃,更应该指向经济监管体系。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美国经济危机汲取教训,从罗斯福新政中吸收经验,这些都是积极有益的。然而要解决根本的问题,讳疾忌医不是应有的态度,学习不是照搬,但更不应是避重就轻。“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在经历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之后,美国迅速成为全球第一大强国。全球金融危机的威胁,中国经济危机的危险,已经将中国推到一个微妙的境地,两条路摆在面前,一条是混混沌沌,得过且过,自以为是的路,一条是通向民主平等自由,经济繁荣稳定,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路,措施和决策很重要,选择更重要!


--  作者:林家少爷
--  发布时间:2008-11-17 12:37:34
--  

把4万亿投资置于阳光之下
刘松萝

评论刚刚公布的4万亿投资计划,还要从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谈起。

1.积极财政政策的得失

为了抵御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国采取了严防死守的战略。大致是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同时实行积极地财政政策,确保经济增长。

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周边国家陷入危机的时候,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高速发展。随着财富的增加和国力的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提高了。

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带有强烈的国家干预色彩,其负面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大规模的国家投资和地方政府直接介入经济发展,扭曲了社会真实的需求,抑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窒息了社会的创造精神。官方的投资往往存在高投入、低产出的特点,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强行干预经济,不但掩盖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甚至会使之进一步恶化。

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该是权宜之计,不可以长期实行。

我认为,那一次的积极财政政策避免了经济危机之果,同时也种下了下一次危机之因。

2.改革的倒退

积极的财政政策实行了过长的时间,造成了严重的恶果。

- 行政权力过多地介入经济,使社会重新出现“利出一孔”的倾向,过去有些弱化的官本位现象又增强了。这几年不断升温的公务员热,就是官本位现象在社会上的表现。官员数量的膨胀,已经成为严重的问题。

- 官员掌握了巨大的财权,而社会对官员的监督反而被弱化了,其结果就是腐败的横行。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在公路大发展的同时,交通部门落马的贪官比比皆是。

- 以往地方的一些权力被收回,中央政府掌握了过多的财源,有些地方的财政过于依赖土地出让收入,成为土地财政。

- 保持和促进经济发展变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对GDP数字的痴迷,并且为此热衷于大工程、大项目和大举动。从历史上看,这些都不会有好的结局。

- 发展的最终目的被忘记了。以住房、教育和医疗产业化来拉动内需的思路,加重了国民的负担,造成了内需更加不足。在大工程和大项目中,用于民生需要的并不多。此外,国家在民生上的投入没有与经济发展同步。

- 财富过于集中于政府,是与民争利。

- 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加重了国民的负担,也使中产阶层变得徒有虚名。

- 官办经济的强大和财阀对房地产业的操纵,使得中小民营企业家不得不从事微利的行业,中国的出口也没有离开这种模式。

- 过分夸大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造成了对于人权的漠视。在一些公民权利得到落实的同时,公民在诸如征地和拆迁方面的财产权、生存权甚至生命安全不断遭到侵犯。

- 狭隘的经济目标代替了国民的需要。民主和公民权利被忽视,代之以强国和崛起之类的口号。最后,国家主义占了上风。

3.美国经济危机和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再认识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经济危机,给了我们一个重新审视积极财政政策的机会。

现在看来,积极财政政策还是需要的。但是,对于上一次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容和实施方法,仍然需要检讨。

4. 4万亿投资与科学发展观

我们现在提倡科学发展观,显然是针对以往发展模式,不科学的模式的检讨。

在上一个积极财政政策实行的时期,动辄就提出宏大的政府开支,而且缺少认真的论证,缺少对公众的说明,缺少对实施过程的监督,缺少事后的审计,缺少对于项目得失的评价。不能不指出的是,有些大型项目的实施过程几同儿戏。这样的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4万亿投资是一个天文数字,必须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

5.具体的建议:把4万亿投资置于阳光之下

- 振兴经济的投资计划必须经过充分的论证。即使是紧急的投入,也应该向提供较为详尽的资料,并且允许新闻媒体跟踪实施的过程,允许对结果进行评价。

- 形势的紧急和任务的重要不能成为摆脱社会监督的理由。在大型工程当中,一定要防止腐败的发生。

- 投资的计划必须细化,不能为消化4万亿而设定。

- 2万亿的铁路投资计划似乎太多了。铁路需要发展,但仍然要细水长流。在铁路投资中,一定要避免头脑发热,再上磁悬浮之类的项目。就是对于一般的高速铁路,也要考虑到日后的运营和更新费用,不要为财政留下过大的负担。

- 在投资计划当中,必须有足够数量的有关民生的项目,比如医院、幼儿园、学校和大众体育场所等。鉴于养老院的建设严重不足,建设养老院也是不错的投资方向。

- 促进发展,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首先,不应该再给予那些暴利行业优惠的条件。其次,对于微利企业,可以通过减税直至免税的措施加以扶持。还要认识到,微利企业本身就是高风险企业。如果外部条件变化很大,就不要一味地鼓励其坚持下去。

- 房地产的繁荣,是建立在大众的痛苦之上的。对于房地产业需要转变思路,不应该再作为支柱产业。根据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未来房地产也不应该成为投资工具。至少,对房地产投资加以限制是必要的。在现阶段,我也不盼望房价暴跌,因为那会打击整个经济。我认为,逐渐摆脱房地产对经济和社会的绑架,实现房价软着陆仍然是重要的。

- 在4万亿投资当中,应该对廉租房有足够的投入。

- 在投资当中,不能延续泡沫经济时代的思维。必须认识到,即使是危机过后,以往过于奢侈和放纵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也不应该再继续了。因此,在振兴经济的措施中,应该避免建设豪华公共工程和摩天大楼那样的举措。

- 巨大的投资总额,要和恰当的步骤和审慎的评估结合在一起。具体来说,要留有余地。对于无法挽救的事情,有些要放弃。减税加上投资,已经让财政难以承受了。此时,要留下民生、救济和救急的资金。

- 不论在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中,大规模的集中投资都是非常的行动,必须是有限度、有时效的。因此,要适时加以改变。还有,大投资不能导致大浪费,不能助长奢靡之风。在危机之中,这一点尤其要注意。

- 政府干预是不得已的,不能成为惯例和常态。中国最终的目标,还是市场经济和鼓励民营企业。

总之,就是这一次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应该比上一次有所进步。具体的表现,则是把4万亿投资置于阳光之下。

6.面临的危险

中国虽然不是此次世界经济危机的源头,自身面临的形势也是严峻的。

在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大众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少,人们的耐心在减少,社会的不安情绪在增长,社会的互信正在消失。如果危机到来,很难预料发生什么样的状况。

因此,在各种措施中突出民生和社会保障的内容至关重要。这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而且可以以此来得到公众的理解、配合和支持。面对可能的危机,整个社会都应该降低对生活的期望值,提倡忍让与和谐,共同渡过难关。此时,富人应该避免炫耀性的举动。

让公众知情和参与,也是减少矛盾所需要的。我们必须认识到,时代变了。

最后,特别要提出这样的警告:鉴于国民权利意识的高涨以及社会的紧张气氛,处理征地和拆迁,特别是重点工程中的征地和拆迁问题一定要谨慎和温和,避免引起新的事端。前不久,在有关铁路建设的征地中就出现了暴力冲突。对此,是不可以大意的。

2008.11.11.


--  作者:晓风残月
--  发布时间:2008-11-20 14:26:49
--  
振作信心!
--  作者:风雨同程
--  发布时间:2008-11-21 11:53:14
--  
我也来振作一下吧……
--  作者:风雨同程
--  发布时间:2008-11-21 11:53:47
--  
四万亿呀,将催生多少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