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李乙隆交流平台  (http://liyilong.com/bbs/index.asp)
--  『新闻旧闻』  (http://liyilong.com/bbs/list.asp?boardid=31)
----  [转帖]“《大国崛起》没有特殊政治背景”  (http://liyilong.com/bbs/dispbbs.asp?boardid=31&id=2571)

--  作者:本坛编辑
--  发布时间:2006-12-01 12:19:30
--  [转帖]“《大国崛起》没有特殊政治背景”

“《大国崛起》没有特殊政治背景”
 
    2006-11-29 11:16:26  来源: 南方周末  作者: 龙玉琴 沈亮
 
 
  没有任何政治背景

  11月24日,《大国崛起》在CCTV播出了最后一集,目前正在重播。

  任学安的手机从播出开始,就要应付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

  作为12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总编导,他必须面对媒体们的采访,他参与的这部纪录片已成为热议对象,甚至是中国政治的一面镜子。

  “来自知识界、经济界、企业界的反馈都非常好,”任学安说,“一些地方官员通过各种渠道,想尽快购买影碟。”。

  这部片子记录了“西方列强”的崛起过程,有人称为“不带意识形态”,片子描述了近代以来九个国家的发展进程,同时,任学安们也没有忽视对中国本土的尊重。

  拍摄这部片子,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在任学安列出的一长串感谢名单上,中央电视台领导、广电总局、各国驻中国大使馆、中国驻各国大使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均列其中。

  “他们调动的资源是最优秀的,”任的一个同行有些嫉妒,“毕竟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动作,而中央电视台又是国家级电视台,外界当然会很关注。”

  在有着靠官方媒体解读政治信号的文化中,《大国崛起》通常会被认为有特殊的政治意义。

  11月27日下午的一个记者见面会中,几家对政治感兴趣的媒体记者同时出现,大家关心同一个问题:究竟是谁让他们拍摄这部片子?

  “没有任何特殊政治背景,”任学安斩钉截铁地说,“这是我们最不希望别人误读的地方,央视作为全国主要文化传播机构,应该以全球化视野关注各国发展脉络。”

  时间的标尺拉回三年前,同样是1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组织了题为“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史考察”的集体学习。

  第二天早晨,任学安从收音机里听到上述新闻,他在同名丛书《大国崛起》的后记中将其称作“历史的召唤”。

  “我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再去拍人家的花花草草、风光、车水马龙、高楼大厦,我们希望人民了解别国历史,懂得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性。”北京大学教授、纪录片的学术指导钱乘旦说。

  “我觉得钱教授这个说法非常好,我们需要知道他们的历史是怎么走过来的。”任学安表示。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总监郭振玺认为,中国要走向世界,不仅需要GDP,还需要软性力量,这要我们理性的思考,而“误读就有违我们的初衷。”
  
  反思历史教育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在教科书中,他们是传统的列强,在1900年,这些国家中的大部分都参与了对中国首都北京的掠夺。

  在过去三年里,中国的国家电视台工作人员带着审视的眼光,拍摄了他们成为强国的经历,并把他们的经验教训介绍给自己的观众。

  “总的来讲是用比较客观的眼光看待他们的兴衰成败,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对我们都是宝贵财富。”西部某省一位地级市的市委副书记表示。

  这位地方官员更看重“播放的姿态”,“播出它的意义比片子本身的意义更重要,对公平、宪政、市场经济等作出描述,并在央视播出,说明我们在正视这些东西。”

  事实上,《大国崛起》讲述的都是普通知识,但由于播出平台特殊,它的很多方面还是引起外界注目。

  这部纪录片用四集的篇幅描述了英国和美国的崛起,英美两国是近代西方的领跑者。

  英国篇中记录,“在莎翁的历史剧当中,君主往往是反面角色。伊丽莎白女王,当然知道这一点,(但)她并没有下令禁止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

  纪录片这样形容女王:当莎翁剧作上映时,伊丽莎白女王就坐在舞台对面的包厢里看戏。

  纪录片还描写了英国著名的“大宪章”。

  1215年6月15日,约翰王与25位贵族代表艰难的谈判,签定了和平停战宣言:《大宪章》。

  《大宪章》有两条著名条款,一是国王要宣誓“向任何人施以公正,不能剥夺他人的权利”;二是,如果法庭没有判决,国王也不能逮捕和剥夺他人的财产。

  纪录片说,“这两个条款表明,臣民的权利是独立的,不是国王恩赐的,所以国王也不能剥夺它。这种长期的重申和普及,却积累起深厚的传统力量,将契约和法制的基本精神,注入到英国人的思想根基。”

  美国篇中,华盛顿、林肯、富兰克林·罗斯福等政治家在美国崛起中的作用以及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向垄断资本开战的情况都在片中有所体现。

  纪录片还表现了历史的另一面,例如西进运动,“毫无疑问是美国历史上充满开拓、勇气与冒险精神的一页,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正是它,塑造了通过自我奋斗、实现个人梦想的美国精神。”

  任学安对此的解释是,“西进运动有血腥的一面,但西进运动确实是塑造了美国精神,这些都是事实,历史不可简单化。”

  郭振玺认为,“没有展现那些血腥,一是因为人们已经知道了,二是因为在新背景下,要有新的思维、新的判断、新的分析。”

  “过去的教科书提到西进运动,把重点放在对印第安人的驱逐上,这没有什么不对,因为它符合历史的事实,”钱乘旦说,“但西进运动还有另外一面,影响到美国后来的发展,是美国发展成大国的重要因素,这部片子把这些情况告诉了大家。”

  这位教授说,“最近一段时间,社会对历史的重视不太够,许多常识性的东西有很多人不知道,这是不应该的。中央提出建立学习型社会,我认为学习历史知识也是一个方面。”

  (P1190041) 

    

  “用民主概括西方崛起是片面的”

  
  记者:有人说之所以引起轰动就是因为是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容易让人有政治联想,钱先生怎么看?

  钱乘旦:我想强调的是普及历史知识的问题,对每个国家来说,对人民进行历史教育都是必要的。实际上,中国传统中,对历史是非常重视的,只是“文革”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整个社会对历史不重视了,其中又以对世界史的不重视尤为突出。所以向大家介绍历史知识,普及历史常识,让他们明白历史是怎么过来的,这当然是非常好的一件事。

  记者:在谈及西方崛起时经常归结于他们的制度改革,你赞成吗?

  钱乘旦:对,得益于制度改革,但制度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司法制度,金融体制,商业行为规范,人与人关系准则等等,一谈制度就是民主是不对的。

  大家从头到尾去看12集的片子,都发现制度方面的东西特别多。工业革命发生以后,出现新的经济制度,这也是制度啊。工业革命发生之前,如葡萄牙西班牙,早期的重商主义,都是制度啊,不能狭隘地理解这些问题。

  记者:作为主创人员,你们想传达什么?

  任学安:我们不知道500年的大国竞争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每个国家怎样选择自己的道路?这是我们需要看到的。此外,每个国家都不同,都带着自己的历史在前进,但每一个国家进步的方式都不同,这是我们的思考。我们觉得每个国家都必须处理好自己的创新、前进方向和传统的关系。

  记者:有人在片子中读到自由、民主,这是你们要传达的信息吗?

  任学安:我不太同意这种表述方式,甚至不太喜欢这种解读方式,一个片子没有那么大的作用,它也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每个国家的崛起,我看到的是两个方面,一是他的传统,传统不同,选择的道路就不一样,法国和德国的民主就不同,法国和英国民主不同,英美也不同。

  这说明什么?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民主制度来概括这个问题,这是片面的。我不太同意这样简单的抽象,也不喜欢这样的用词。

  这种过度抽象的解读,实际上背离了我们创作者的本意。

  (P1190041)
  
  ■部分反馈
  
  姚景源(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
  
  回首中国开放的历史实践甚至可以联想到晚清的洋务运动,从多年的历史实践来看,开放可以说是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重要战略,通过总结世界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当代的崛起有着非常好的借鉴。
  
  李家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董事长)
  
  看了《大国崛起》,我想表述三点意见。一是“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个大国崛起是有历史条件和背景的。即使是片中这几个大国在自身的发展中也非常在意借鉴外国的经验,文化的、政治的、体制的改革。比如说:英国、俄罗斯、日本都是这样。

  二是“整合”。整合内部的力量,内部的控制,稳定向心力,中国正在新的崛起,在新的历史机遇期,我们应该整合力量,借鉴有益的经验,谋划自身的发展。

  三是“崛起”。看了这个电视片,我就想我们也应该勇于展示自己。走“加强内部改革,广结朋友,睦邻友好,和平发展”之路。
  
  资中筠(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前所长)
  
  总的说起来,能做出这么一部片子应该是比较难能可贵的。比如在德国那集片子里,提到了这一点,德国它已经在其他地方落后于其他国家了,然后它就狠抓教育,我觉得这一点抓准了,人的素质和精神文明,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精神文明,不大可能成为真正有影响的大国。
  
  长平(媒体评论人)
  
  在我看来,这部纪录片的效果,全然“功夫在诗外”,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解读。假如它的名字叫“西方的道路”,而且放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它一定不会引来热烈反响。播出频道和时段的重要,不仅是观众多了,更重要的是,大家会从中揣摩其意图,并相信这不仅仅是中央电视台的意图。假如放到中央一套的黄金时段播出,效果更会不一样,简直就要轰动。它的名字更是一个关键所在,人们看重的是它对现实的映射,即我们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