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我思我在
-- 发布时间:2008-06-09 21:29:15
-- [转帖]作文题能有真表达足矣
张贵峰:作文题能有真表达足矣 今年多份高考作文题对于汶川大地震给予了特别关注,如全国卷1、陕西卷便直接与汶川大地震挂钩,此外,四川卷的《坚强》、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也都间接涉及到抗震救灾话题。 和许多论者一样,笔者对于今年高考作文题设计中出现的这一命题倾向、转向,也很是赞赏。不过,所基于的理由倒不一定有许多论者理解和论述的那样宏大、高蹈———如切合“社会现实”,体现“公民教育、责任”等等,更主要还是觉得,这样一个命题思路,更有利于学生在高考作文中袒露“真性情”、进行“真表达”。
“缘情而发”、“言之有物”,这是中国古人在谈到作文心得、文章之法时经常提到的两个要求。归结起来,其实也就是这里所说的“真性情,真表达”———一方面,文章应该是呼应内在的心灵情感触动的产物,而非“为辞造情”、“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结果,另一方面,文章本身应该做到真诚率性、充实恳切,“我手写我口”,而不能“言不达意”乃至“口是心非”。
显而易见,“汶川大地震”正是这样一个能够和易于“缘情”和“有物”的话题。这正如近一个月来我们都能真切感受得到:大地震早已不只是一件重要“时事政治”、“国家新闻”层面和意义上的事件,更是一件深深牵动、濡染、嵌入每一个中国人精神、灵魂,切实改变了我们生活的巨大现实存在。换言之,它不仅是一种宏观的国家、社会现实,更是一种非常微观具体,跳动、滋养在包括青年莘莘学子在内的我们每一个人胸中的心理、心灵现实。为如此现实,援笔为文,“缘情”、“有物”基础上的“真性情,真表达”当然水到渠成。
以此进而言之,今年一些地方虽然并没有明显关联汶川地震的高考作文题如———如浙江的《触摸城市与感觉乡村》、湖北的《举手投足之间》、天津的《人之常情》等,其实也都可以说是相当可观的好题目,好就好在它们的平实亲切、贴近普遍的社会人情人性,有利于触发学子的“真性情”,使他们能“有话可说”地进行“真表达”。
不能不说,以往许多高考作文命题之所以不招人好感乃至频遭诟病,病就病在“真性情,真表达”的不足上。这表现在,所拟之题或者脱离现实、大而无当———过于浮泛空洞、飘渺虚空,让考生因难以找到具体真切的情感切入点而“无从下手”,如去年被舆论批评为“诗意泛滥”的高考作文题(《人生,诗意还是失意》、《诗意的生活》之类);或者干脆主题先行、预设立场———限制乃至完全排斥考生自由表达、陈说己见的空间,使高考作文不得不沦为虽然“政治正确”,但却充斥着“代圣人立言”“无病呻吟”式僵化陈腐气息的矫揉造作、空洞无物的官样文章。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蔡元培语)。那么,作为这一事业重要一部分的语文———作文教育,如果不能充分张扬“真性情,真表达”,那显然将不只是考生一己作文考试的失败,更是“养成人格”的教育事业本身的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