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李乙隆交流平台 (http://liyilong.com/bbs/index.asp) -- 『生活见解』 (http://liyilong.com/bbs/list.asp?boardid=30) ---- [转帖]糟蹋了一个中国美女 (http://liyilong.com/bbs/dispbbs.asp?boardid=30&id=2246) |
-- 作者:本坛编辑 -- 发布时间:2006-09-12 22:10:50 -- [转帖]糟蹋了一个中国美女 糟蹋了一个中国美女 博客网 作者: 王龙 | 2006年08月17日07时45分 | 读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里芬历险记》,说一伙人看“莎剧”,散场后纷纷赞扬这帮跑江湖的演员演技高超,他们到处宣扬是为了让全城的人都去看戏,也让大家去当回傻瓜,用意是担心有人知道他们看过这出戏后被人小看,故意“扯平”。我连续三天抽出锻炼身体的时间看正在央视8套热播的电视剧《昭君出塞》,却不怕得个傻瓜的名份。
如果是编剧缺乏历史常识,责任编辑和总监制至少应该不是小学毕业的水平。且不说不尊重历史甚至颠覆了历史,真正了解一丁点王昭君其人其事者,也不会低能到对古代“四大美女”生活背景一窍不通的程度。就算中国知识界无人,还不至于到这种粗制滥造的地步吧?
日前,在观众的唏嘘声中,剧作者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采访,他认为:他们所思所想都是为了迎合现代人的思维逻辑,其实电视剧里面的王昭君就是编剧认为的王昭君,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王昭君,希望观众当是看《白蛇传》、《梁祝》这样的民间传说,不要太较真,当个乐呵看吧。
当然不能指望这样一个让人当乐呵看的人能具备什么道义良知和社会责任,因为从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影视作品一直“戏说”着中国。不错,文艺作品在相当长一个时期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只要不是上面立项拨款的“主旋律”,都面临一个市场竞争问题,但这并不是宣扬错误观点的挡箭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现代人有一种相当普遍的逆反心理,由于反感意识形态的禁锢,便不问青红皂白地将理性的鉴评也当作了棍子,似乎连起负面作用的文化现象也予以庇护,甚或提倡鼓吹,助长其蔓延,以为那样才算文化的多元性,才算合乎大众口味。如此,便使夹有大量庸俗趣味的文化不合比例地在中国大肆膨胀,导致了“休闲”加“戏说”之类垄断了文化空间。曾被鲁迅痛斥为“髋骨的迷恋”的逆流文化,也在市场的媚俗风气下习焉不察地被视作正常了。可恼的是当局利用传媒别有用心地为之起哄宣扬,宠待这些垃圾文化的制造者以名位,越发煽动起本来就迷恋低级趣味的人趋之若骛。
就此话题,曾经有人和我论战,他认为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而他就是工农兵中的一员,他说只要他喜欢看,就是为他服务了。当然,时代不同人们的心理也有根本的变化,当时的工农兵是指无产阶级,在政治上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现在呢?谁都知道这是个弱势群体。弱势群体喜欢看的肯定是让自己如何强势的节目,无产阶级肯定愿意接受使自己成为有产阶级的教育,否则就是欺世盗名或者自甘堕落。这好比现在到寺庙拜佛的人,在利欲熏心的年代,有几个是真正的善男信女!
话题说远了,回来还说王昭君。这本是一个有美貌有肝胆的历史人物,她不同于西施的任人摆布,也不同于貂婵的忍辱求生,更不同于杨玉环的放荡不羁,在“四大美女”中是最受人尊敬的人,她以国家利益为己任,主动要求去番邦和亲,为安定东汉政局立下了赫赫功勋。这样一个在民族文化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岂容“当个乐呵看”?
或者说,在中国历史上,被朝廷当工具的并非王昭君一个人,蔡文姬、卓文君、冯媛、西施等比比皆是,但是却没有一个和王昭君一样,带着满腔幽怨和感伤,混合着浓重的乡愁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李白诗句)
说电视剧《昭君出塞》低俗,是因为它不但把观众当成了没有知识的傻瓜,也不仅仅是它的媚俗诲俗,更重要的是技术上的低级“硬伤”。比如电视上王昭君在第一次入宫见皇后时就称自己为王昭君,而事实上,汉代人姓名的规律一般都是以单名为主,王昭君单名为“嫱”,“昭君”是她死后皇帝给予的封号,怎么可能刚到皇宫就知道自己的封号了?再有,电视剧加大了对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爱情的描写,她和呼韩邪在和亲之前就有一面之缘,暗生好感,这样岂不是王昭君为了个人感情而去匈奴了吗?为了爱情和男人私奔女人到处都有,这样的情操如何让人千古传诵,又怎么能让天下才子溢美不尽!
是日,在《中国青年报》看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位汉代史专家撰文说:“真正的历史学家大多是不看历史剧的,因为杜撰的成分太多。如果看,就不由得拍案而起,比如《昭君出塞》,你看后就会感觉拍这样的电视真是丧尽天良!”我辈俗子,自然没有历史学家的鉴别力,也无须拍案大怒,但是我们应该知道,美是一种综合体现,除了外在容貌更多的表现在人的内在修养。“四大美女”如果不是具备超凡脱俗的智慧和才情,就不能让人们把她们的美丽化为传说。
《昭君出塞》如此“戏说”又实在没有水准,活活糟蹋了有落雁之美的王昭君。我担心,一旦这样的粗制滥造成为流俗标本,中华民族必将无美丽可言,而这种荒唐现象也必将腾笑于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