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李乙隆交流平台  (http://liyilong.com/bbs/index.asp)
--  『好人榜』  (http://liyilong.com/bbs/list.asp?boardid=29)
----  [转帖]发了一篇帖收到千双鞋  (http://liyilong.com/bbs/dispbbs.asp?boardid=29&id=2746)

--  作者:本坛编辑
--  发布时间:2007-01-23 14:06:52
--  [转帖]发了一篇帖收到千双鞋

一位乡村教师上网发了一篇帖子,镇上几千学生都有了新的鞋子
  
  吃饱穿暖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基本需求,似乎也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而对于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吉利镇的很多孩子来说,冬天却从来都穿不暖,破烂单衣和破旧解放鞋就是绝大多数孩子上学路上抵御寒冷的全部武器。十多年前,一个叫做毛利辉的孩子就是这么和同学们一样翻山越岭去上学的。

  十多年后的今天,毛利辉已经是一名乡村教师,他的学生们继续着他当年的生活,在2006年的冬天依然穿着破旧解放鞋在雪后泥泞的山路上跋涉。

  2006年12月11日,黄荆村迎来了这一年的第一场雪,毛利辉拍下了学生们的鞋子,然后上网发了一篇帖。帖子引发了巨大震动,网友们寄来了鞋子和衣服,到现在,这些捐赠品已经足以让全镇3400多名学生都享受到正常的温暖。

  一篇帖子改变了冬天的温度。
  
  2006年12月以前,乡村教师毛利辉的许多学生春夏秋冬都穿着同一双鞋,有的早已露了洞。12月11日那天他上网发了一篇帖,在随后的几个星期里他的学生们收到了各地网友寄去的成千上万双鞋。
  
  2006年的第一场雪

  25岁的毛利辉是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吉利镇黄荆村瓦房小学三年级的老师,这是一个山区小学,距离吉利镇上有一个半到两个小时的行走路程,毛利辉2004年来到这里,此前他已经在位于更深远大山里的回龙村完小做了4年老师,2000年9月从昭通教育学院毕业后,他就被分配到那里。

  瓦房小学一共两个班,一年级21人,三年级11人,两个老师各负责一个班,“这里每两年招收一批学生,上到四年级,然后到吉利镇中心校去上学,直到九年级”,毛利辉说。昭通市位于云南的西北角,在这个本也不富裕的省份属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而大关县又是昭通市的贫困县,瓦房小学就是一个贫困山区小学。毛利辉的家就在距离瓦房小学五六个小时路程的龙坪村,十多年前,他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书的。

  2006年12月11日,黄荆村下了冬天第一场雪,学生们依然穿着破烂的衣服和鞋子来上学了,融化的雪水把他们的鞋子和裤脚都打湿了。用毛利辉的话描述就是,“他们衣着破烂,大雪天的,仅着一两件单衣,穿着破烂的胶鞋,风肆虐地从他们破了的补丁钻进去,雪水浸透了他们张着嘴巴的鞋。”

  这一天,毛利辉拍下了一些照片,决定上网发个帖,他期盼或许会有人可以捐献一些鞋子。
  
  学生“走光”,我哭了!

  毛利辉已经不止一次在网上介绍过他的学校和学生。2006年1月,他用自己的工资抵押贷款购买了一台台式电脑,并在镇上的出租屋里装了宽带,作为给自己本命年的生日礼物。8月份他又买了一台数码相机,学会了用照片去说话。有的网友给他留言,说可以在网络上寻求帮助,力所能及地为学生们改善一点境遇。这一天,他决定实施了。

  这一天放学后,毛利辉带着拍下的照片回到了镇上的出租屋,在自己常上的云南信息港网站发了一个帖子《学生“走光”,我哭了!”》。

  帖子中,毛利辉用图文并茂的方式重点突出了学生们穿的鞋子,比如,“她叫李德凤,大关县吉利镇瓦房小学一年级学生,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十一岁才到学校读书。好多天了,她一直穿着这双‘水鞋’上学。可这双只能起‘鞋垫’作用的‘水鞋’并没有给她带来温暖与舒适!”。

  毛利辉在帖子的最后写道,“孩子们不接受捐款,只接受捐赠的衣物、鞋袜,多少、新旧都可以。他们急需的是温暖和爱!”
  
  最新进展
  
  捐赠品惠及其他乡镇

  校长说:“没想到网络有这么大的力量。”

  “帖子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想,12月23日,第一批捐赠的物品就送到了”,毛利辉对记者说。12月24日,圣诞节前一天,毛利辉和他的同事把获捐的衣物和鞋子背到了瓦房小学,“我听到一个学生说了一句:‘哇噻’,从他们围观的表情,我看得出,他们确实不太明白”。毛利辉说,那一天,每一个学生都领到了至少一双鞋子,一身衣服,他把学生们换上新衣服新鞋子的照片拍了下来,再次传到网上,并向网友们致谢。

  捐赠并没有停止。包裹从昆明、广州、深圳、上海、山东、陕西等等各个地方源源不断地往瓦房小学寄,毛利辉说:“瓦房小学的学生们每人都有七八套衣服了,甚至他们的父母也有了”。

  “我太吃惊了”,吉利镇中心校校长赵成宽说,“全镇的学生们都没问题了,征得捐赠者的同意,我们准备把多余的转赠到大关县其他乡镇”。赵成宽说,他在吉利镇工作20多年,从山区小学老师到校长,学生们的取暖问题一直让他很为难,“因为我们无力解决这些问题”,“我没想到网络会有这么大的力量”。

  1月22日,记者再次给毛利辉打电话,他正在邮局整理包裹,“到现在分发掉的衣物有300多个包裹,而昨天和今天又有300多个送到了邮局”,捐赠依然没有停止的意思。
    
  深圳打工妹捐得起邮不起

  网友建议本地区就近捐助
  
  很多捐助者自己的生活并不宽裕。一些寄来包裹的网友自己付包裹邮费都有点艰难。

  一些参与了捐助的深圳打工妹自己一个月工资也不到一千块,她们为每公斤包裹4元的邮寄费头疼不已,以至于发帖求助看是不是可以寄给广东省内较近的地方,以节省些邮费。

  “资源太重复了,我觉得应该调整一下”,南都周刊时善博客执行主编夏之荷说,她也是转贴过毛利辉帖子的网友之一,1月8日,她在网上看到这个帖子以后,转到了时善博客上,这是一个一直倡导公益的博客。“我转贴的那一篇博文访问量20万,我留的电话被打爆了”。实际上这个时候,瓦房小学的孩子们已经不再为这个冬天的寒冷发愁,陆续寄到的包裹被分发到其他的乡村学校里。

  1月15日,夏之荷在自己的博客里发起一个号召,“希望能有一些网友和我一起来协调一下,各地网友搜集各地贫困山区的资料,寻找需要帮助的地方,然后网友们就近捐赠,比如说广西的朋友,就寄到百色地区,咱们广东的就寄到广东,或者还有贵州,这是一个细水长流的工作,我希望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夏之荷把这个计划称为“温暖足迹”。

  本报记者 王吉陆


--  作者:王寒
--  发布时间:2007-01-23 21:05:45
--  
这个帖子让人温暖!
--  作者:阿明
--  发布时间:2007-01-25 14:02:46
--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