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李乙隆经 |
|
|
|
评论者:本坛编辑 日期:2022-03-31 10:20:00 |
|
《李乙隆经》原题为《缅怀先人记录族人并自述》,点击这里http://liyilong.com/bbs/dispbbs.asp?boardID=34&ID=12924&page=1 可以看到此书(第一版)。 第一版是指第一次出版成纸质书的版本,不是指第一次发在网上的版本,发在网上的还有更早的版本,纸质书的第一版是网上的第二版。 |
|
|
评论者:本坛编辑 日期:2022-03-03 01:48:51 |
|
李乙隆新书《缅怀先人记录族人并自述》 http://liyilong.com/bbs/dispbbs.asp?boardID=34&ID=12924&page=1 |
|
|
评论者:本坛编辑 日期:2022-02-28 08:12:36 |
|
众说纷纭李乙隆 http://liyilong.com/bbs/dispbbs.asp?boardID=29&ID=12714&page=1 |
|
|
评论者:本坛编辑 日期:2022-02-26 14:31:48 |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转载、选载、出版、翻印等,只要保留作者署名“李乙隆”,引用、摘要等,只要注明出处为“李乙隆《缅怀先人记录族人并自述》”,没有文字改动,无需与作者联系,不视为侵权。没有文字上的照抄,只是仿照这种模式,只要注明“仿照李乙隆《缅怀先人记录族人并自述》”,不视为侵权。改编或商用,请通过微信或QQ或邮箱(号码均为56090138)与作者联系。添加时需说明来意,才能通过。 |
|
|
评论者:本坛编辑 日期:2022-02-26 14:15:53 |
|
“《缅怀先人记录族人并自述》一书,以长诗的形式,从汉代名将李广到当代草根智者李乙隆,共八十代人,从帝王将相到普通百姓,洋洋洒洒三万余言,集国史族史村史家史于一书,气势磅礴,读来荡气回肠。李乙隆的社会理念、哲学思想、宗教精神,融于书中,化体系于无形。我非李族,亦爱此书!”(尔彬) |
|
|
评论者:本坛编辑 日期:2022-02-15 08:41:23 |
|
“李乙隆的长诗《缅怀先人记录族人并自述》在谈到李世民时,把李世民经常说的话概括为‘以史为镜知兴替/以人为镜明得失/载舟覆舟识水性/直言鲠议天下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再次表现了李乙隆借古警今的高超水平。对玄武门惨案深表痛心,表现了李乙隆不流于俗、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以及痛恨残忍皇权、血腥政治的悲悯情怀。”(长弓如虹) “李乙隆的公民教育总是随处可见。长诗《缅怀先人记录族人并自述》写到元朝时祖宗们奇怪的名字时,李乙隆又借机发挥,给那些一边担心着成为美国的亡国奴一边为‘我们强盛的大元’自豪的脑残者们一记响亮的耳光。”(宇女神) “‘乙隆竟为隆基后/不喜附炎心生疑/邦公族谱写分明/未能证伪且为是’,李乙隆在他洋洋洒洒三万余字的族谱诗中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他对自己竟然是大唐皇族的后裔是有怀疑的,是想努力证伪的,只是未能证其伪,便只能认其是了。有脑残者以为李乙隆的族谱诗是扯虎皮作大旗,这些人根本就没有读懂李乙隆,只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惊涛) “十多年来,我始终坚定不移地认为,李乙隆,是这个世界的试金石!一个美好的、正义的、公平的世界,欠李乙隆一个诺贝尔和平奖、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如果李乙隆终其一生,能得到这两个奖中的一个,那么,这个世界优劣参半,还是会向好方面发展的;如果李乙隆终其一生,都未能得到这两个奖,那么,这个世界的未来是令人悲观的。如果李乙隆能得到这两个奖,那么,这个世界一定是美好的、公平的、正义的。”(忧思者) |
|
|
评论者:本坛编辑 日期:2022-01-23 19:33:59 |
|
“《缅怀先人记录族人并自述》是一部集历史学、人类学、哲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佛学、道家、儒家、易学、玄学、文学、族谱于一体的长诗。不要把它仅视为一个小家族的事,也不要把它仅视为李族的事,只要你不是不可救药的小人,此诗定能让你从中获得很多教益。因此,不避冒昧地向大家力荐。能把族谱写成这个样子,举世唯李族乙隆一人,可以预言,此后仿者众。”(耕读传家者) “长诗《缅怀先人记录族人并自述》一韵到底。用潮汕话读时,个别地方押不上韵,就将此字读为普通话,遇到不会读的字不要中断,且读字旁,过后再查字典。有空多读几次,读熟了便琅琅上口,十分快意。从帝王将相到小民百姓,娓娓道来,体现了作者李乙隆一贯的平等观。‘李暠崇文兴国运/李歆好战寻死期’,作者总能一字千钧、高度精准地评价历史人物。对李广、李敢、李陵的悲剧人生深表同情,体现了作者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对李唐盛世没有太多的歌颂,只是列举一些可供借鉴的措施。对唐朝皇帝不好的方面进行了批判,作为唐朝皇帝的后人,这样做难能可贵!”(梦李春秋) “李乙隆的长诗《缅怀先人记录族人并自述》,对古人采用旧体诗的写法,引用及化用古人诗文,与作者的文字水乳交融,对今人采用通俗歌谣的写法,通俗易懂,全诗雅俗共赏。”(乐山) |
|
|